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弱光对菊花‘清露’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霜 《北方园艺》2017,(6):81-85
以弱光敏感的菊花品种‘清露’为试材,采用分析光合参数的方法,在自然光照(对照)和30%光照(弱光处理)2个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强梯度(1 500、1 200、1 000、800、600、400、200、150、100、50、20、0μmol·m~(-2)·s~(-1))下植株在0、5、10、15、20d各时间点的光合特性变化,以探讨弱光对菊花光合特性影响规律,为苗期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提高,净光合速率呈上升趋势,在弱光条件下也是如此,对照净光合速率(Pn)最大值达到15.31CO_2μmol·m~(-2)·s~(-1),而弱光下最大值仅达到7.94CO_2μmol·m~(-2)·s~(-1);光饱和点(LSP)最大值分别为1 061.00、825.00μmol·m~(-2)·s~(-1);光补偿点(LCP)最大值分别为58.7、76.42μmol·m~(-2)·s~(-1);对气体交换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弱光下植株通过增大气孔导度(Gs),减少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来减缓因光照不足而造成的光合速率下降;然而弱光下菊花虽然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环境变化,但低光照仍会造成其光合速率的下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这种效应既与气孔限制有关,又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低温弱光胁迫对西葫芦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珍玉8号"和"珍玉10号"2个西葫芦品种为试材,采用4种不同的温光组合进行低温弱光和恢复处理,研究低温弱光和恢复过程中西葫芦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弱光条件下,随着光照和温度的降低,西葫芦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增长量及西葫芦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升高;恢复后发现,适当的低温(15℃/8℃)和弱光(30μmol·m~(-2)·s~(-1))对植株的生长影响不大,低温(15℃/8℃)强光(60μmol·m~(-2)·s~(-1))和过高的胁迫强度(10℃/5℃、30μmol·m~(-2)·s~(-1))会显著抑制西葫芦的生理生化变化。其中"珍玉10号"对低温弱光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均强于"珍玉8号";综上所述,过低的温度和弱光严重影响西葫芦的生长发育,该试验中低温(15℃/8℃)和弱光(30μmol·m~(-2)·s~(-1))是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3.
以香港"玻璃脆"散叶生菜为试材,在不同光强(150、200、250、300μmol·m~(-2)·s~(-1))和不同光周期(8、12、16 h·d~(-1))处理组合下,研究了光强和光周期对水培生菜生长、品质和元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30 d内,增加光强和延长光照均能促进生菜叶片生长,光照时间和光强分别为16 h·d~(-1),300μmol·m~(-2)·s~(-1)时最有利于生长,30~40 d时,16 h·d~(-1),278.67μmol·m~(-2)·s~(-1)时最有利于生长。增大光强,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但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先减小后增大,长光照有助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并降低硝酸盐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300μmol·m~(-2)·s~(-1)、16 h·d~(-1)处理下对品质最有利。整个生长时期内,强光和长光照均可以提高N、P元素的利用效率,但不利于K的利用;N、P在前10 d的利用效率最大,K在后10 d时最大。综合分析,在试验范围内,前30 d,适当增加光强和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生长,但在后10 d适当降低光强(278.67μmol·m~(-2)·s~(-1))有利于生长;整个生长时期,增加光强和延长光照时间可以促进N和P元素的利用效率并提高生菜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2年生盆栽'沃柑'大苗为试材,测定非高温环境下喷白处理对'沃柑'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田间3年生'沃柑'结果树为试材,测定高温环境下喷白处理对'沃柑'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果实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白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沃柑'果实表面温度,环境温度越高降温越明显。非高温环境下,喷白处理的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38μmol·m~(-2)·s~(-1)、平均气孔导度为0.075mmol·m~(-2)·s~(-1)、平均胞间CO_2浓度为210.89μmol/mol、平均蒸腾速率为1.28 mmol·m~(-2)·s~(-1),4个光合特性指标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高温环境下,喷白处理的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46μmol·m~(-2)·s~(-1)、平均气孔导度为0.118 mmol·m~(-2)·s~(-1)、平均胞间CO_2浓度为259.21μmol/mol、平均蒸腾速率为4.28 mmol·m~(-2)·s~(-1),4个光合特性指标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在'沃柑'园每公顷产量约57 t的条件下,喷白处理的果实生长发育速度、果实品质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树体整株喷白的处理方式可以在易发生日灼病的'沃柑'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以生菜为试材,在人工光环境条件下进行水培试验,在不同营养液浓度(山崎营养液配方0.8、1.0、1.2倍)和不同光照强度(80、130、180μmol·m~(-2)·s~(-1))处理组合下,测定了收获期生菜的产量和维生素C、硝酸盐、可溶性蛋白质以及可溶性糖等品质指标,研究了营养液浓度与光照强度处理组合对水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倍营养液与180μmol·m~(-2)·s~(-1)光照强度处理下生菜地上鲜质量最大、硝酸盐含量最低;1.2倍营养液与180μmol·m~(-2)·s~(-1)光照强度处理下生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0倍营养液与130μmol·m~(-2)·s~(-1)光照强度处理下生菜的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最高。综合考虑,1.0倍营养液与180μmol·m~(-2)·s~(-1)光照强度处理为水培生菜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6.
以2年生大叶桢楠(Phoebe zhennan f. elliptical)和小叶桢楠(P. zhennan f. oblong)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夏季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光响应曲线、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桢楠叶绿素a/b(Chl. a/b)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7和2.651,属于耐阴植物。(2)大叶桢楠的初始荧光(F_o)、实际光量子效率(Φ_(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最大荧光(F_m)都显著高于小叶桢楠,二者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无显著差异。(3)大叶桢楠光饱和点(506.00μmol·m~(-2)·s~(-1))和光补偿点(29.25μmol·m~(-2)·s~(-1))显著高于小叶桢楠(431.00和16.20μmol·m~(-2)·s~(-1)),说明大叶桢楠对强光利用能力稍强,对光适应范围更广,小叶桢楠对弱光利用能力强,更耐阴。(4)夏季两种桢楠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上午10时左右,大叶桢楠峰值(7.52μmol·m~(-2)·s~(-1))显著高于小叶桢楠(5.41μmol·m~(-2)·s~(-1)),且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主要为非气孔限制所致。  相似文献   

7.
菱叶凤仙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引种栽培前景美好。本试验以菱叶凤仙花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其开花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菱叶凤仙花整体发芽率偏低,浸种温度30℃浸种8h,30℃萌发的条件下有利于凤仙花发芽,发芽率可以提高到78%;喷施不同浓度赤霉素可以适当提前花期,其中以100mg/L的赤霉素处理对开花的影响最显著,花期提前12.4d;通过对其进行光合特性分析,菱叶凤仙花的光补偿点为19.7μmol·m~(-2)·s~(-1),光饱和点为700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703,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强,具备较高的耐阴性。  相似文献   

8.
以"隋珠"草莓为试验材料,利用LED精量可调光源,设置2个光强水平(400μmol·m~(-2)·s~(-1)和600μmol·m~(-2)·s~(-1))和3个红蓝光配比梯度(1∶1、2∶1和4∶1),共6个试验处理,以常规钢架塑料大棚栽植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处理对"隋珠"草莓叶片光合特性、植株营养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红光比例或光强,有利于提高"隋珠"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促进植株营养生长,提升果实品质及产量。处理E(光强600μmol·m~(-2)·s~(-1)、红蓝光2∶1)和处理F(光强600μmol·m~(-2)·s~(-1)、红蓝光4∶1)均有效增加了"隋珠"草莓叶片纵横径和复叶数,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果实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处理E与处理F对果实产量方面的影响相当,但处理E在品质指标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处理F,因此,确定处理E是本试验中适合"隋珠"草莓生长发育的最佳红蓝光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和蔬菜育苗产业的不断扩大,蔬菜商品苗的贮藏和运输成为育苗产业的重要环节。以辣椒品种农大24为试材,研究穴盘成苗在不同低温弱光环境下的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变化,旨在明确适合辣椒种苗长期贮藏或长途运输的适宜环境条件。结果表明:温度为11℃,R∶B为1.9的荧光灯且光照强度为30μmol·m~(-2)·s~(-1)、光照周期为12h·d~(-1)的贮藏环境和R∶B为1.3的LED且光照强度为15μmol·m~(-2)·s~(-1)、光照周期为24h·d~(-1)的贮藏环境均能满足14d辣椒种苗贮藏和运输,有效地维持了种苗质量。相比于荧光灯,高光效和低能耗的LED光源更适用于辣椒种苗的低温弱光贮藏和长途运输。  相似文献   

10.
以日光温室不同辣椒品系12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低温弱光对辣椒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辣椒设施栽培和研究耐低温弱光逆境鉴定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陇椒3号"辣椒茎粗最小,"京彩"辣椒茎粗最粗为13.78mm,"63号"和"60号"辣椒始花节位最低为7.2节,"京彩"辣椒始花节位最高为8.8节,"70号"辣椒株高最低为55.8cm,"74号"辣椒的株高最高为115.6cm,"63号"辣椒株幅最小为38.4cm,"京彩"辣椒株幅最大为60.4cm,"48号"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62.23mg/g,"121-7号"的总叶绿素含量最低为47.04mg/g。"70号"、"55号"辣椒叶片胞间CO_2浓度下降幅度最高,分别为514、513μmol/mol,"陇椒3号"辣椒叶片胞间CO_2浓度下降幅度最低为391μmol/mol,"70号"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高为8.66μmol·m~(-2)·s~(-1),"63号"、"60号"、"48号"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低,波动于0.34~0.70μmol·m~(-2)·s~(-1),"67号"辣椒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高为4 130.5mol·m~(-2)·s~(-1),"74号"、"60号"、"70号"辣椒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低,波动于51.4~498.0mol·m~(-2)·s~(-1),"74号"、"67号"辣椒叶片的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高,分别为5.54、5.16 mmol·m~(-2)·s~(-1),"60号"、"62号-6"、"63号"辣椒叶片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低,分别为2.06、2.20、2.24mmol·m~(-2)·s~(-1)。  相似文献   

11.
不同红蓝LED光照强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叶用莴苣品种永荣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光照强度为100 μmol?m-2?s-1(RB100)、200 μmol?m-2?s-1(RB200)和300 μmol?m-2?s-1(RB300)的红蓝LED光源对叶用莴苣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相比,RB100处理叶用莴苣植株高度、叶面积、根长、比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RB300处理叶用莴苣中VC含量最高,硝酸盐和叶绿素含量最低。结果表明:300 μmol?m-2?s-1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叶用莴苣的品质,而100 μmol?m-2?s-1光照强度有利于叶用莴苣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设施葡萄促早栽培的“隔年结果”问题,以4年生‘贝达’嫁接的不耐弱光的‘夏黑’和耐弱光的‘京蜜’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新梢2 ~ 7节各节位冬芽的花芽分化状况,绘制各节位冬芽群体的花芽分化进程图,研究设施促早栽培条件下耐弱光能力不同的葡萄品种冬芽的花芽分化规律。结果表明:(1)花序主轴的出现是成花起始的标志。(2)冬芽雏梢发育到含有两个叶原基至始原始体开始形成这一阶段是诱导设施葡萄成花的关键时期(生理分化期),始原始体分化期和始原始体分裂成二分枝之后是设施葡萄成花调节的两个关键时期。(3)始原始体出现之后,冬芽雏梢生长点和始原始体发育同步是成花良好的保证,冬芽雏梢生长点营养生长过旺是抑制成花,造成“隔年结果”的重要原因。(4)‘京蜜’葡萄对设施促早栽培环境具有极佳的适应性,新梢各节位冬芽花芽分化的各阶段持续时间短且重叠阶段少,均具有良好成花能力,节位优势不明显,花芽分化从新梢基部冬芽向上依次进行,高节位冬芽花芽分化稍迟,但速度较快;冬剪采取中短梢修剪即可实现连年丰产;‘夏黑’葡萄对设施促早栽培环境的适应性差,新梢各节位冬芽花芽分化的各阶段持续时间长且多阶段相互重叠,虽然从新梢基部向上成花数量逐渐增加,成花质量逐渐改善,但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存在严重的隔年结果现象,必须采取更新修剪等相应措施方能实现连年丰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钙和水杨酸对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以‘津优3号’黄瓜为试材,用10 mmol ? L-1氯化钙(CaCl2)和1 mmol ? L-1水杨酸(SA)喷施预处理幼苗,每天喷1次,连续3 d,之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内进行亚适温弱光处理(18 ℃/12 ℃,PFD 100 μmol ? m-2 ? s-1)。结果表明:亚适温弱光可使黄瓜幼苗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光合速率(Pn)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转酮醇酶(TK)的活性与其mRNA表达明显降低,但CaCl2和SA预处理的黄瓜幼苗的降低幅度明显较小,可见钙和水杨酸可以通过提高光合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缓解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增强其对亚适温弱光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中农106’黄瓜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正常温光25/15 ℃,光强(700 ±30)μmol · m-2 · s-1;亚适宜温光18/12 ℃,光强(200 ± 20)μmol · m-2 · s-1;低温弱光12/8 ℃,光强75 ~100 μmol · m-2 · s-1]处理,研究亚适宜温光条件对结果期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和氮(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温光处理相比,亚适宜温光和低温弱光处理下黄瓜株高、叶面积、果实大小与产量均明显下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果实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也随处理温度和光照强度降低而降低。亚适宜温光条件下,结果期黄瓜根系、叶片、果实中N 含量均有所下降,亚适宜温光和低温弱光处理降低了结果期黄瓜N 运转蛋白基因的表达,且温度和光照强度越低,黄瓜根系、叶片和果实中N 运转蛋白基因表达量越低。说明亚适宜温光可能通过降低N 运转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了N 的吸收,降低N 含量,进而抑制了黄瓜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臭氧(O3)胁迫及恢复过程中葡萄叶片光系统活性的响应,以1年生‘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 L.‘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设置臭氧 + 弱光(90 nL · L-1 O3 + 10 μmol · m-2 · s-1)、臭氧 + 适光(90 nL · L-1 + 800 μmol · m-2 · s-1)、臭氧 + 强光(90 nL · L-1 + 1 600 μmol · m-2 · s-1)3种处理,均处理3 h,以大气臭氧浓度、适光处理(10 nL · L-1 + 800 μmol · m-2 · s-1)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处理后1、5、9和13 h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同时利用Dual-PAM100荧光仪测定叶片PSⅠ及PSⅡ光系统活性分析臭氧胁迫及恢复过程中光系统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臭氧胁迫可以降低葡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同时降低了叶片的Y(Ⅰ)和Y(Ⅱ)值,在相同臭氧浓度下,随着光照增强叶片受到的伤害加大。恢复13 h后,臭氧弱光和臭氧适光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Y(Ⅰ)和Y(Ⅱ)值回升,但臭氧强光处理的叶片伤害不断加深,光系统活性不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气候室,以奶油生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50,100,150,200μmol·s-1·m-2 4个梯度的光照强度,以及在30℃和25℃两种温度条件下,采收前持续光照对水培生菜生长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培生菜的鲜质量和干质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与硝酸盐含量呈负相关,最适合生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200μmol·s-1·m-2。当栽培温度为25℃时,采收前1 d的持续光照就可显著降低生菜硝酸盐含量;当栽培温度为30℃时,采收前持续光照不利于生菜硝酸盐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周逸龄  王威  李秉玲  刘燕 《园艺学报》2011,38(11):2149-2156
 芍药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存在花蕾败育现象,降低了成花率。以芍药品种‘巧玲’为材料,研究温室促成盆栽、室外盆栽和大田地栽方式下的花蕾败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芍药花蕾败育率明显不同,与各生长发育阶段蕾径大小相关。蕾径2 ~ 4 mm败育蕾发生率呈现温室促成栽培(67.9% ~ 86.6%)> 室外盆栽(44.9%)> 大田地栽(16.3%)的规律,此类败育蕾是由萌芽初期芽分化速度晚于同期正常芽的芽体发育而引起,蕾径达2 mm的败育蕾的雄蕊、雌蕊原基分化已完成;蕾径4 ~ 8 mm的败育蕾发生率呈现室外盆栽(29.6%)> 温室促成栽培(9.2% ~ 25.6%)> 大田地栽(11.8%)的规律,蕾径达5 mm的败育蕾处于胚珠原基分化阶段;蕾径8 ~ 17 mm的败育蕾在温室促成栽培条件下发生率为0 ~ 4.8%,但在室外盆栽及大田地栽环境中均没有发生,蕾径达10 mm的败育蕾其胚珠的珠心和珠柄已形成;蕾径17 ~ 27 mm的败育蕾在室外盆栽环境中发生率最高,为19.9%,其次为大田地栽,为9.2%,温室促成栽培最低,为0 ~ 1.4%,蕾径达18 mm的败育蕾可见胚珠的珠心、珠被、珠孔。3种栽培方式下败蕾率最高均出现在茎伸长期,即主要发生在2 ~ 4 mm大的花蕾,温室促成栽培中控制该阶段花蕾败育是降低败蕾率的关键,可以通过肥水管理,适当延长低温处理时间及保持后期栽培温度稳定来减少其发生,提高成花率。  相似文献   

18.
以欧亚种葡萄美人指(Vitisviniferacv.ManicureFinger)为试材,正常光湿为对照,采用正常光偏高湿、偏弱光正常湿度、偏弱光高湿、偏弱光临界高湿、临界弱光偏高湿和临界弱光临界高湿6种处理。试验表明:单一偏弱光处理,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上升,其余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6种处理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都低于对照,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与光照和湿度有关;正常光偏高湿和偏弱光正常湿度部分芽能分化花原基,但在偏弱光高湿或偏弱光临界高湿花芽分化质量严重下降,临界弱光偏高湿和临界弱光临界高湿几乎未发现花原基;单一的弱光因子比单一的高湿因子对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和花芽形态分化影响更大,但弱光与高湿同时存在比单一弱光或高湿因子作用于葡萄时,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下降更为显著,花芽更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孙兆法  张淑霞  李梅  李凌 《园艺学报》2011,38(6):1121-1126
 采用迁光试验研究长日照植物蒲包花‘秀丽’的限界性诱导光周期,不同发育阶段对光周期的敏感性和光周期处理对盆花品质的影响,并推测了童期长度。连续短日照和经7 d长日照后移至短日照的蒲包花,从处理到开花的天数显著长于长日照14 ~ 42 d后移至短日照的处理,而14 ~ 42 d长日照转移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14 d的长日照处理足以促进蒲包花开花,其限界性诱导光周期在7 ~ 14 d之间,长日照14 d以后蒲包花的花芽发育对光周期不敏感。长日照7 d后转到短日照,从处理到现蕾的天数减少而从现蕾到开花的天数增加,顶花芽败育,侧芽萌发开花,表明长日照7 d促进了花芽分化,但此时花芽发育对光周期仍敏感。本试验条件下,生长至3对叶片时蒲包花已结束童期。长日照促进株高和主枝长度的增加,21 d长日照后转移到短日照的处理,株高、主枝长度显著大于14 d时转移的处理,开花整齐,盆花品质显著提高。长日照转到短日照时,地上部鲜质量、根鲜质量、总质量均随着迁光天数的延迟而下降;短日照转到长日照时则相反。9月上旬播种育苗,在3对叶片时开始长日照处理21 d,蒲包花‘秀丽’可在1月上旬始花,保证春节上市。  相似文献   

20.
适度水分胁迫提高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弱光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戴多星’品种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研究弱光(75 ~ 85 μmol · m-2 · s-1)下水分胁迫(40%基质最大持水量)对幼苗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及Rubis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逆境下,经20 d水分胁迫后的幼苗较正常水分条件下叶片光合色素(以单位面积计)含量提高,叶绿素a/b(Chl.a/b)下降,植株光饱和光合速率Asat、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RuBP最大再生速率及光饱和点(LSP)均显著增加,CO2补偿点(CCP)显著下降,并且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PSⅡ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非环式电子传递速率(J)以及PSⅡ吸收光能向光化学反应分配比例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呈增加趋势,PSⅠ和PSⅡ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性(β / α–1)减小,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Rubisco大、小亚基含量上升,表明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弱光下黄瓜幼苗的光合适应性;而正常光照下(500 ~ 600 μmol · m-2 · s-1)经水分胁迫后的黄瓜幼苗上述主要光合特性指标如Asat、RuBP最大再生速率、CE、ΦPSⅡ、Prate、J和P等有所下降,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性(β / α–1)增加,光合作用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