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发现卵黄抗体以来,鉴于其来源便捷,提取简单,许多学者在生物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应用,其优点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多年来兽药使用不规范导致的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如何有效合理的防治动物疾病.国内外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的限制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抗病毒药物替代品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卵黄抗体的生产成本低、产量大、绿色无残留污染等优点为畜牧业的绿色生产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2.
当前,提到卵黄抗体,大家并不会感到十分陌生,卵黄抗体是当今生物科学领域的一大重要发现,其制备过程简单说来就是在母鸡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后,母鸡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对抗原进行处理,发生免疫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抗体,并且这些抗体会聚集在卵黄中,从而形成卵黄抗体。因此卵黄抗体具有制作简单方便、产量高、成本低、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无副作用等众多优点,因此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针对动物疾病防治中卵黄抗体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一是不宜用于种鸡。目前建立高免鸡群时虽然采取临床诊断、抗体监测等手段剔去一些病鸡,但一些经蛋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的病鸡很难除去;在制作高免卵黄过程中虽然加入了抗生素和防腐剂,但高免卵黄中的病毒不易杀死。因此,种鸡应用高免卵黄抗体后,容易造成某些病毒性传染病的垂直传播。二是不宜用于预防。高免卵黄抗体进人鸡体后的免疫有效期仅14天左右。若采用高免卵黄抗体预防,必须每隔14天进行一次免疫,既增加了养鸡成本,也易引起鸡的应激反应。三是不宜和疫苗同时应用。高免卵黄抗体在鸡体内属被动免疫,如果同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相似文献   

4.
<正>现今医学技术正在逐步创新及发展中,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治质量及水准均得以显著提升。作为现今生物科技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组成部分,卵黄抗体由于具有极强的免疫性功能,因此在动物疾病诊断、预防及控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对卵黄抗体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增强人们对其的了解度,充分发挥其应用作用及价值。卵黄抗体主要是指:特定抗原在经多次免疫产蛋禽类之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即为卵黄抗体,由于其自身具有相对简单的制备过程,因此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制取过程主要是在母鸡体内注射一种特定的抗原物质,特定抗原会受到母鸡免疫系统的影响完成处理,这样的化学反映在经过免疫之后便会产生抗体,并在卵黄中集中起来,因而形成卵黄抗体.研究表明,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性角色,对其加以广泛性应用研究,有利于促进动物疾病防治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应用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弱毒疫苗和DHV油乳剂灭活苗多次免疫产蛋鸡,制备鸡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自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的疗效取决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及治疗的时间。实验室试验及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应达2^8以上,并且在感染DHV 24h以内对雏鸭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一是不宜用于种鸡。目前建立高免鸡群时虽然采取临床诊断、抗体监测等手段剔去一些病鸡,但一些经蛋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的病鸡很难除去;在制作高免卵黄过程中虽然加入了抗生素和防腐剂,但高免卵黄中的病毒不易杀死。因此,种鸡应用高免卵黄抗体后,容易造成某些病毒性传染病的垂直传播。二是不宜用于预防。高免卵黄抗体进入鸡体后的免疫有效期仅14天左右。若采用高免卵黄抗体预防,必须每隔14天进行一次免疫,既增加了养鸡成本,也易引起鸡的应激反应。三是不宜和疫苗同时应用。高免卵黄抗体在鸡体内属被动免疫,如果同时接种相应的疫苗,疫苗与高免卵黄抗体发生中和,这样,疫苗不但起不到免疫效果,反而会降低高免卵黄抗体的效价。为此,使用高免卵黄抗体后,应间隔12天后接种相应的疫苗,接种疫苗时应间隔5天才能使用相应的高免卵黄抗体。  相似文献   

8.
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具有性质稳定、制备简单、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动物的疾病防制,随着抗生素的禁用,卵黄抗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应用。作者就卵黄抗体的特征及其在动物疾病防制与饲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多克隆抗体。由于卵黄抗体不能激活哺乳动物的补体系统,不与哺乳动物的Fc受体、类风湿因子、葡萄球菌蛋白A和葡萄球菌蛋白G结合,因而作为诊断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卵黄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作为防治药物具有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等优点,目前卵黄抗体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卵黄抗体在动物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卵黄抗体的特点及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一般都是从啮齿动物、兔子或山羊等血清中提取抗体。用抗原免疫禽类,可以从其卵黄中提取特异性卵黄抗体,卵黄抗体与传统动物抗体的特点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避免动物采血的痛苦,提高了动物福利。随着蛋白纯化技术的发展,卵黄抗体的应用范围已越来越广泛,在动物疾病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细菌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得以在诸多抗生素中存活。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药物研发途径,理想的药物靶标与代谢和压力相关,而由信号核苷酸(p)pp Gpp调节的严谨反应是有效的靶标之一,抑制该途径会降低致病细菌存活率。最近设计的(p)pp Gpp小分子类似物,在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抗菌肽、小RNA和核糖开关以及抗生素佐剂等在耐药性细菌感染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目前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主要指示菌,运用杯碟法对不同分离株的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进行抑菌效果筛选。在确定GD株作为抗菌物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GD株发酵液,经大孔吸附树脂XD吸附、洗脱,将获取的抗菌产物样品与表面活性素标准品进行薄层色谱(TLC)层析、分析、比较。运用液质联用(LC-MS)分析技术对代谢产物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分子量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D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抗菌物质是以表面活性素A、B和C等同系物为主组成的脂肽混合物。表面活性剂含量达77.39%,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 036.6933~994.6449之间。  相似文献   

13.
输血是流体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急性大失血、烧伤、贫血以及严重创伤患者,在改善机体组织供氧和凝血功能、挽救生命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异体存储血液目前仍是输血的主要来源,然而,存储血液对于红细胞(RBCs)来说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在低温存储过程中,RBCs在生化和能量代谢、氧化还原代谢、细胞形态等诸多方面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且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变化更加显著,即"存储损伤"。目前,RBCs存储损伤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但RBCs存储损伤是否会影响临床输注不良后果,一直是专家争论的焦点,也是输血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四黄止痢复方醇提物(CSME)对禽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采用微孔-平板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吸光光度法检测其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和能量代谢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4种主要毒力因子(tsh、iss、ibeA和fimC)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SME对禽大肠杆菌(CVCC251)的MIC为125 g/L,1/2MIC就能显著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使核酸、蛋白质外泄,并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1/8MIC能显著抑制了禽大肠杆菌tsh、iss和fimC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CSME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造成细菌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毒力基因表达发挥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底质组成及厚度对大竹蛏潜沙行为及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酶的活性总体上随底质厚度的增加而增大,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含沙量为75%时活性最高,琥珀酸脱氢酶则是在含沙量50%~75%时酶活力上升趋势最明显。琥珀酸脱氢酶在底质厚度16 cm组,含沙量75%组,其酶活分别最高。当底质厚度8~16 cm时,乳酸脱氢酶酶活力增长最快,含沙量则是75%时酶的活性最高,之后随之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底质厚度的升高而增大,含沙量在25%~75%时显著增加,在含沙量为75%时达到最高值;含沙量为50%~100%大竹蛏潜沙率为100%,底质厚度为12~l6 cm时其潜沙率为100%,3 min左右便可完全潜入沙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光色(全光谱光、蓝光、绿光、黄光、红光)环境对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营养品质的影响,对欧洲舌齿鲈幼鱼[体质量为(29. 91±0. 39) g、体长为(13. 78±0.35) cm)]在不同光色环境下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试验。试验设全光谱光组、蓝色组、绿色组、黄色组、红色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欧洲舌齿鲈幼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各组欧洲舌齿鲈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绿光组全鱼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但各组全鱼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其中绿光组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全光谱光组、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略高于蓝光组(P>0.05)。3)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欧洲舌齿鲈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由高至低依次为绿光组、蓝光组、全光谱光组、黄光组、红光组。4)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脂肪酸组成类似,均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绿光组欧洲舌齿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 0. 05);肌肉中C22∶6n-3(DHA)、C20∶5n-3(EPA)以及EPA+DHA含量均以绿光组最高,黄光组最低。由此可见,不同光色环境对欧洲舌齿鲈营养组成及比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绿光环境更适合欧洲舌齿鲈的养殖。  相似文献   

17.
核糖-5-磷酸异构酶A(ribose 5-phosphate isomerase A,RpiA)是多种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酶,在磷酸戊糖途径(PPP)中起着核心作用,参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5-磷酸(R5P)与核酮糖-5-磷酸(Ru5P)之间的可逆异构化反应及植物二氧化碳固定的卡尔文循环。为探索RpiA在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家蚕后能量代谢与物质合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PCR扩增得到NbRpiA基因的编码区。该开放阅读框全长345 bp,编码11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13.145 kD,等电点为7.72,未发现明显已知功能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NbRpiA基因在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7 d内均有表达:从感染后2 h起,NbRpiA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第2天达到最高,随后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从第4天开始表达水平大幅降低,至第7天降至最低。初步推测NbRpiA可能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及增殖阶段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NbRpiA在家蚕微孢子虫能量代谢与物质合成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线索。  相似文献   

18.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在糖酵解最后一步起着不可逆的作用,可以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和丙酮酸。通过在NCBI和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数据库中对丙酮酸激酶基因的比对分析,选择家蚕微孢子虫丙酮酸激酶M2亚型的一个基因(NbPK-2,GenBank登录号EOB11679.1)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序列长度为1 359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5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等电点为7.13,相对分子质量为51.7 kD,没有信号肽;NbPK-2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其含有38%的螺旋、21%的延伸片段和40%无规则卷曲。通过qRT-PCR检测感染微孢子虫后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NbPK-2表达水平,发现该基因在感染后24 h内处于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而此后表达水平开始降低,至144 h达到最低值,在168 h又有所升高。研究结果可促进对家蚕微孢子虫糖酵解途径的研究,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感染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virus,BmCPV)的家蚕中肠组织中发现一个表达量明显下调的未知蛋白LOC101742613,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未知蛋白LOC110378285的序列一致性为51%。利用PCR技术克隆获得了编码该蛋白质的cDNA,其序列全长为1 114 bp,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为993 bp,编码的蛋白质由3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6.6 kD,等电点为4.3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目的基因主要在家蚕的脂肪体、精巢、卵巢和头部组织中表达,且家蚕中肠感染BmCPV后48 h和72 h其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分别为对照组的7.3%和2.1%。通过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BGIBMGA014203对去掉信号肽的目的蛋白进行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重组蛋白主要在包涵体中,分子质量约为37 kD。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目的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叶柄是水分和营养物质在茎和叶间运输的重要组织。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木材离析技术,分析6个种源地不同的桑树品种一年生扦插苗叶柄的显微结构特征,对叶柄的水分运输能力和抗蒸腾能力进行评价,并对桑树的抗旱性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在6个桑品种中,吴堡桑的叶柄角质层和厚角组织厚度较小,但维管束最为发达,具有较高的维管束面积占比、中等水平的导管直径和最大的导管长度,水分运输能力最强,同时还能保持对栓塞较强的抵抗性,推测其抗旱能力可能较强,适宜种植在较为干旱的地区;育711号的叶柄角质层较薄,云果桑1号叶柄的厚角组织最薄,这2个品种的叶柄具有较多的维管束,但其维管束面积占比、导管孔腔面积以及导管直径在6个品种中较小,故抗蒸腾能力与水分运输能力均较低,其抗旱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更加适合在水分充足的环境中生长。研究结果为阐释桑树叶柄结构、水分运输能力与桑树抗旱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