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内化素B(internalin B,inlB)和肌动蛋白A(actin A,act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株不同来源的健康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一株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inlB及act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分析其序列,并对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单增李氏杆菌与临床分离株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发现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小鼠攻毒试验表明缺失株毒力有降低,但是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阿拉尔周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带菌情况。从阿拉尔市无菌采集120份羊鼻拭检样,依次进行两步增菌、选择性分离平板分离培养、初筛试验、生化鉴定,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致病力。结果从120份样品中分离4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带菌率达3.3%。4株LM均引起小鼠发病,其中2株菌可使小鼠死亡。结论阿拉尔周边羊鼻拭中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带菌率为3.3%,但都有致病性,调查为该地区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估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监测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伊氏李氏杆菌引发奶牛流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杆菌是引起家畜流产的主要传染性病因之一,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是引起奶牛李氏杆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引起动物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孕畜流产、死胎或新生畜感染等症状。本实验室于2010年4月接到北京某牛场流产病例样品3份(包括流产胎儿、胎盘及母牛血样),经胎儿组织抹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以及鉴别诊断,最终确诊该3例流产病例为伊氏李氏杆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4.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人工感染绵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从病羊脑分离纯化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经列脉接种于健康得奴绵羊3只,结果被感染绵羊均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绵羊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从脑、心血、淋巴结中回收到了单核细胞增钨生李氏杆菌,从而证明了该分离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8株来自新疆发病绵羊和健康绵羊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分离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相关性,本实验对8株LM分离株进行小鼠致病力检测、多重PCR谱系鉴定、血清型鉴定及InlA基因的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绵羊与临床发病绵羊中分离的LM分离株对小鼠具有相同的致病性;除1株临床分离株为血清型4b和谱系Ⅰ外,其余7株均为血清型1/2a和谱系Ⅱ;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的毒力基因InlA的PCR-RFLP复合基因型均为E型,而3株临床发病绵羊中的分离株为C型或B型。两种不同来源LM在小鼠致病性血清型及谱系上具有一致性及相关性,但其毒力基因InlA存在多样性。初步揭示健康绵羊携带的LM可以经内源性感染而发生李氏杆菌病,表明内源性感染是造成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的一种传染方式。  相似文献   

6.
动物李氏杆菌病病原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单核增多症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仅引起动物发病),前者是主要的,它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人畜感染后主要表现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单核细胞增多。近几年来,新疆先后有5个地区的3个牧区、4个农区养羊场爆发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李氏杆菌病,造成1 300余只羔羊死亡,经从绵羊实质器官和饲草中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初步确定为7株李氏杆菌,分别命名为90SB1、90SB2、90SB5、90SS1、125SL1、G1和饲草李。结合溶血试验、动物试验,再进行PCR特异性扩增,确定前5株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病毒诱导的牛α-干扰素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已发表的牛α-干扰素基因cDNA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牛外周血为材料,提取总RNA。经RT-PCR,获得与预期大小相符的DNA片段。所获得的PCR产物长度是604bp,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是99.7%。第23位~91位的69个碱基为信号肽序列,编码23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比较,第43位的碱基由C变为A,即由TTC→TTA,对应的氨基酸由苯丙氨酸(F)变为亮氨酸(L)。第45位的碱基由G变为C,即由CGA→CCA,对应的氨基酸由精氨酸(R)变为脯氨酸(P)。第92~589位的498个碱基为牛α-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序列,编码166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完全相同,即同源性为100%。第590~592位的碱基为TGA终止子。整个牛α-干扰素前体蛋白基因共570个碱基。编码189个氨基酸。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李氏杆菌对生殖器官的影响,从感染病羊分离纯化得到李氏杆菌,以雌鼠为模型,设立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李氏杆菌,对照组小鼠注射同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对小鼠进行剖检,H. E.染色后镜检观察雌鼠生殖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的子宫组织间隙较大,肌层增厚,出血严重,子宫内膜上皮脱落,淋巴细胞浸润;卵巢髓质处出血,颗粒细胞凋亡,黄体细胞空泡化。本试验对进一步探讨母畜感染李氏杆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从猪丹毒疑似病例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阳性小杆菌,编号为YN19071,对其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致病性、耐药性以及spaA基因遗传进化关系。16S rRNA基因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YN19071与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模式菌株ATCC 19414~T同源性99.9%,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spa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YN19071与10株猪丹毒杆菌中国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8.8%~99.5%,与疫苗株G4T10同源性为99.3%。与疫苗株G4T10相比较,云南分离株YN19071的spaA基因存在3个突变位点T609G、A635G和A671G,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3个突变位点I203M、E212G和E224G。本研究在首次对云南猪丹毒杆菌spa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对云南猪丹毒杆菌的疫苗免疫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 ∶ H7、沙门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TaqMan多重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针对大肠杆菌O157 ∶ H7 rfbE基因、沙门菌invA基因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lyA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qPCR反应体系,进行...  相似文献   

11.
参照GenBank登录的绵羊凝乳酶原前体cDNA序列设计引物,以新生5d的西农萨能羊皱胃组织总RNA为模版,通过RT-PCR方法获得凝乳酶原前体cDNA,克隆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克隆基因为B型凝乳酶,该基因cDNA具有1292个碱基,编码381个氨基酸,包含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42个氨基酸的酶原序列。将其与已报道的山羊、绵羊和牛的凝乳酶原前体序列进行比对,发现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98.74%和95.29%,氨基酸同源性为99.21%、98.42%和93.70%。  相似文献   

12.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actA基因和plcB基因双缺失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yzuLM1-2菌株进行感染动力学研究。分别用减毒突变株yzuLM1-2和野生型菌株yzuLM4给BALB/c小鼠静脉注射或灌服,并对脏器中LM的分布动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感染剂量的条件下注射或灌服接种后,减毒突变株组小鼠肝和脾中的LM数量迅速下降,被清除的速度显著快于野生型菌株组。溶血素(LLO)抗体的测定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菌能和野生型菌同样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免疫组对同种血清型LM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可达100%。结果表明,yzuLM1-2突变株侵袭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能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产生,可以作为预防动物李氏杆菌病的候选疫苗菌株,并为用作运送外源保护性抗原的载体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3.
对2008年-2009年我国五省区发病猪场235份、屠宰场的218份样品进行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HP-PRRSV)RT-PCR检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HP-PRRSV阳性样品进行HP-PRRSV ORF5基因扩增、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这五个省区发病场蓝耳病的检出率平均74.6%.屠宰场的检出率平均44%,混合感染主要以二重感染为主,且发病场较屠宰场严重.对获得的13株HP-PRRSV ORF5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序列长度均为603 bp,未见缺失或插入,仅在9 aa~29 aa存在点突变;序列比较发现,与普通株标准序列VR-2332株核苷酸同源性达85.9%~87.2%;与高致病性毒株的同源性JXA1-06核苷酸同源性达96.0%~99.0%.而其推导氨基酸序列与普通型、高致病性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7.1%~88.1%和97.5%~98.0%.从遗传进化以及变异情况看,获得的PRRSV ORF5序列均为与JXA1类似的高致病性PRRSV序列,与JXA1和HB-1同属美洲型中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14.
固始鸭白细胞介素-18全基因克隆与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鸭IL-18c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无需用非特异性免疫原如PHA等刺激脾淋巴细胞,直接提取脾淋巴细胞总RNA,扩增固始鸭IL-18基因,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固始鸭IL-18基因全序列为610bp,包含1个完整阅读框,编码1条由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序列分析发现,固始鸭IL-18基因与GenBank中两条鸭IL-18基因(AF336122和DQ490137)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99.8%,与AF336122有5个碱基发生非同义变异,2个碱基为同义变异,氨基酸同源性为97.5%,与DQ490137有一个碱基发生非同义变异,氨基酸同源性为99.5%。固始鸭IL-18前体蛋白第30位谷氨酸处有一个IL-1β转换酶的caspase-1切割位点及在人和其他动物中已证实的IL-1标签序列,推测鸭IL-18成熟蛋白由170个氨基酸组成。固始鸭与人和其他动物的IL-18基因进化分析表明,IL-18基因存在着种的多样性,且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  相似文献   

15.
旨在获得Balb/c小鼠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3(MTERF3)基因cDNA的序列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规律。应用RT-PCR技术克隆Balb/c小鼠MTERF3基因cDNA编码区序列(CDS),采用MEGA6.0软件构建小鼠MTERF3基因系统进化树,并采用Northern blot、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该基因在小鼠大脑、心、脾、肺、肾、肝、骨骼肌和睾丸等8种不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规律。结果显示,Balb/c小鼠MTERF3基因cDNA的CDS序列大小为1239bp,编码412个氨基酸。小鼠MTERF3基因与大鼠MTERF3基因同源性高达91.1%。MTERF3基因mRNA和蛋白质在Balb/c小鼠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Balb/c小鼠MTERF3基因cDNA的完整编码区序列,并揭示了该基因在各组织器官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MTERF3基因在实验动物体内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氏杆菌溶血素(Listeriolysin,LLO)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探索LLO的免疫保护性和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行性,本研究用重组LLO抗原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全菌分别免疫BALB/c小鼠和家兔,定期采血,ELISA检测抗LLO的抗体水平,并分别对免疫和对照动物攻毒致死剂量的LM,分析重组LLO抗原的免疫保护性。结果表明,小鼠和家兔在二免后10~20 d内LLO的抗体即可达到峰值,而且免疫动物能有效抵抗LM的感染。因此,重组LLO不仅可以用作动物LM的诊断抗原,而且具有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来自北京某奶牛场死亡奶牛肺脏的1株疑似病原菌CVCC 3982,并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分离培养获得疑似病原菌,采用Biolog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人工接种CD-1小鼠测定了其致病性,合成引物对其主要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疑似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β溶血,Biolog鉴定结果显示其为化脓隐秘杆菌,其16S rDNA序列与化脓隐秘杆菌模式菌株NCTC 5224的同源性达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化脓隐秘杆菌处于同一分支。腹腔注射该菌可致小鼠死亡。分离菌株基因组中含有溶血素(PLO)基因,神经氨酸酶H(NanH)基因,神经氨酸酶P(NanP)基因,菌毛基因(fimA、fimC和fimE),但缺失胶原结合蛋白(CbpA)基因和菌毛fimG基因。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化脓隐秘杆菌且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食源性、散发性人畜共患病,病死率高,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感染发病。对李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氏杆菌病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食源性、散发性人畜共患病,病死率高,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感染发病.对李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RT-PCR方法对银黑狐内皮素受体B基困(EDNRB)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序列全长为1 636bp,包含整个开放阅读框1 332bp,编码443个氨基酸残基。银黑狐EDNRB基因编码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犬、猪、人、牛、兔和小鼠的EDNRB基因核酸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9.0%,90.7%,89.5%,89.1%,86.9%和82.8%。银黑狐EDNR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中包含1个信号肽序列和7个跨膜区域,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EDNRB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银黑狐肺、脑和肝脏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而在肌肉、脾和心脏中表达量较低,在胃组织中没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探讨ED-NRB基因核酸序列多态性与银黑狐不同毛色表型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