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探索林麝粪便在空气中暴露不同时间与孕酮水平的关系,以妊娠期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测孕酮水平,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评价不同新鲜度粪便孕酮水平,比较妊娠期和非妊娠期林麝孕酮水平。结果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孕酮水平的最低检测浓度为32μg/mL,用粪便样本检测时未见色谱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酮水平为460ng/mL,已显著低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浓度。随粪便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延长,孕酮水平降低,其中空气暴露后4d和6d的粪便孕酮水平显著低于0d(P0.05);妊娠期林麝粪便孕酮水平显著高于非妊娠个体((P0.05)。结果表明,与ELISA相比,HPLC要求样本浓度高,粪便长时间空气暴露可导致孕酮水平降低,孕酮可作为预测林麝妊娠的候选激素,研究工作可为后续林麝的妊娠诊断和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粪便孕酮水平是预测哺乳动物妊娠的重要激素之一,为了真实反映林麝粪便孕酮水平,提高妊娠检测的准确率,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抽提,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振荡可显著提高孕酮的溶解效率(P<0.05);平皿蒸干速度快,但孕酮损耗大(P<0.05);1 mL甲醇溶解粪便提取物后,再用0.1 mL甲醇溶解可显著减少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杂带,但不影响其检测效率(P>0.05)。结果证明,改进后的方法可提高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效率,为后续林麝和其他动物的孕酮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泌香期雄麝皮质醇和睾酮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麝香产量的影响,试验选取6头雄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雄麝泌香期粪便中的皮质醇和睾酮含量,并对其与麝香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泌香期三个阶段,皮质醇和睾酮含量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皮质醇、睾酮含量与麝香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粪便样品来研究圈养林麝类固醇激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可以开展以粪便类固醇激素为核心的多种试验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4.
HCG通过StAR蛋白快速调节睾酮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3周龄长白仔猪睾丸间质细胞为材料研究HCG对睾酮合成的快速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2h内,对照组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量为(3.25±0.28)ng/mL,而HCG(浓度为50IU/mL)处理组睾酮的浓度为(8.79±0.54)ng/mL,增幅为4.54ng/mL,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2)在2h内,对照组细胞内cAMP的浓度为(13.13±1.12)pmol/mL,而处理组cAMP的浓度为(39.22±2.38)pmol/mL,二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3)加入前体物后,胆固醇对照组睾酮浓度为(3.81±0.45)ng/mL,处理组睾酮浓度为(27.13±1.27)ng/mL,处理组睾酮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P<0.05),其它几种前体对照组与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4)在2h内,HCG增加了StAR蛋白和mRNA的表达。这表明在快速反应期,HCG通过促进StAR蛋白的表达,增强睾酮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5.
银狐繁殖期血浆主要激素变化及其对繁殖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母银狐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外周血浆雌二醇-17β[E2]、孕酮(P4)浓度以及公狐睾酮(T)浓度,并分析这些技术的变化及其对繁殖功能的调控.结果表明,银狐初配前2~3d,E2浓度达峰值(240.85±39.98)pg/mL,在母狐接受跨时E2浓度降至(146.95±38.21)pg/mL,而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其孕酮浓度范围是0.91~77.43ng/mL,峰值是(54.77±23.66)ng/mL,在雌二酮峰值时,孕酮浓度为(28.57±21.21)ng/mL,配种时,P4浓度(33.12±22.56)ng/mL,初配后4d(排卵结束),P4达(48.28±34.84)ng/mL.公狐配种期,T浓度范围(127.2±444.4)pg/mL,,峰值是(341.2±103.2)pg/mL.  相似文献   

6.
选用20头年龄相近、体况良好的成年雄性林麝。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研究日粮添加过瘤胃脂肪(0、5、10、15 g/d)对林麝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不同水平过瘤胃脂肪对林麝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钙、磷、镁、肌酐、孕酮等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后10 g/d组和15 g/d组雌二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5 g/d组差异不显著(P0.05);10 g/d组睾酮较对照组和5 g/d组显著提高(P0.05),但与15 g/d组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推断,林麝日粮过瘤胃脂肪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g/d。  相似文献   

7.
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中LH,雌二醇含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5头发情期东北梅花鹿血浆中促黄体素(LH)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所得结果:LH在发情前(0.288~0.321ng/ml血浆)与发情后(0.364~0.841ng/ml血浆)都处于低稳水平(P>0.05),但发情时出现非常显著的高峰(2.742ng/ml)(P<0.01);雌二醇在整个发情前后没有出现显著的高峰(P>0.05),仅在发情前约24小时发现一小峰(16.4±4.4pg/ml血浆),发情后12小时发现一小峰(24.9±6.1pg/ml血浆)。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LH、雌二醇含量的时相变化与其他已研究过的鹿种及一些反刍家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恩诺沙星残留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LISA),并对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等指标进行了评价,确定方法的最低检出限(LOD)为1ng/mL,线性范围为1ng/mL-1000ng/mL。以虾肉为样本进行的加标实验表明,在5ng/mL-200ng/mL的加标浓度下,孔间变异系数为9.8%-17.4%,批间变异系数为11.9%-23.4%,添加回收率为60.07%-120.8%。对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检测性能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水产品、畜禽等市售食品的同步检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二种方法之间呈现较好的相关性,R2=0.9896,这表明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有较高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可以有效地反映药物的残留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从15只处于发情前期母犬中随机选取6只母犬,检测其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和孕酮(P4)3种激素,实现对母犬发情期连续的监测过程。采用静脉采血,抗凝低温离心后分别测定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孕酮(P4)的含量,促黄体生成素采用人促黄体生成激素放射免疫分析药盒的方法测定,促卵泡素采用人促滤泡激素放射免疫分析药盒的方法测定,孕酮采用孕酮放射免疫分析药盒的方法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母犬发情期的促黄体生成素的变化范围为5.16~6.82 ng/mL(除峰值外),其峰值平均值是116.71ng/mL;母犬发情期的促卵泡素的变化范围为3.18~4.78 ng/mL(除峰值外),其峰值平均值是43.56 ng/mL;母犬发情期的孕酮的变化范围为0.199 1~8.506 3 ng/mL,其峰值平均值是8.506 3 ng/mL。母犬在发情时,可出现LH释放波,并在LH开始释放后24 h内或开始发情的1~2 d内排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测泌香期雄性林麝分泌的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探究其变化规律及与泌香量的关系.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了2010.04-2011.12间雄性林麝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雄性个体的睾酮、雌二醇含量在泌香期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正常期粪样中睾酮含量较低,泌香期前睾酮的含量开始升高,泌香初期睾酮含量急剧升高,显著高于正常期(P<0.05),泌香盛期睾酮的含量达到最高峰,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时期(P<0.05),泌香后期睾酮含量急剧下降,泌香期后继续下降.雌二醇也呈现出与睾酮相似的变化规律,泌香盛期雌二醇的含量也达到最高峰,除了8~10岁雄性林麝的雌二醇含量与泌香期后期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时期均差异显著(P<0.05).雄性林麝孕酮的含量在整个泌香期表现出无规律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林麝的泌香量与整个泌香期睾酮的含量之间呈显著强正相关(R2 =0.650 4,P<0.05),与雌二醇的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2=0.456 5,P<0.05).利用粪样来研究半驯养野生动物的性激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亮氨酸对育肥猪氮平衡的影响,以确定低蛋白质饲粮中亮氨酸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取10头初始体重为(70.7±3.1)kg的健康杜×长×大杂交去势公猪,采用5×5拉丁方设计,饲喂5种试验饲粮,包括1个正常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4.5%)和4个添加不同水平(0、0.4%、0.8%和1.2%)亮氨酸的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0.0%)。整个试验期为50d,共分为5期,每期10d,前5天为预试期,后5天为收集期。采用全收集粪尿法测定育肥猪的氮平衡指标。结果显示: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导致育肥猪的氮摄入量显著降低(P<0.05),继而氮排出量和氮沉积量也显著降低(P<0.05),但4个低蛋白质饲粮组的氮沉积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质饲粮组(P<0.05);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4%的亮氨酸时,氮排出量最低,氮沉积量最高;而当亮氨酸添加水平高于0.4%时,氮沉积量显著下降(P<0.05),同时,随着亮氨酸添加水平的升高,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得出,育肥猪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0.0%)中亮氨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4%。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醋酸棉酚后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瘤胃液代谢指标、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探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及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8只3岁左右、平均体重为(49.13±4.70)kg的健康哈萨克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分为2期,每期25 d。所有羊只饲喂同一营养水平粉状精料,每只羊每天粉状精料饲喂量为体重的1.50%,小麦秸秆及苜蓿为体重的1.00%,玉米青贮为体重的0.05%(干物质基础),混合饲喂,自由饮水;在此基础上,试验Ⅰ期试验组饲粮每天每只添加600 mg醋酸棉酚,试验Ⅱ期饲粮每天每只添加1 200 mg醋酸棉酚。结果表明:添加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pH及细菌总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前(即0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6.0、9.0、12.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期各时间点试验组绵羊瘤胃原虫总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饲喂后3.0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9.0、12.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期,饲喂后6.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12.0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添加醋酸棉酚后瘤胃液中棉酚的浓度在饲喂后1.5、3.0 h最高。综上,醋酸棉酚在初期摄入后显著降低绵羊瘤胃原虫数量;醋酸棉酚通过抑制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降低瘤胃液中戊酸、异戊酸及异丁酸的浓度而对瘤胃内蛋白质消化代谢产生影响,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摄入醋酸棉酚6.0 h后;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整体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牦牛不同年龄肌肉组织microRNA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挖掘牦牛不同年龄肌肉组织中miRNA表达谱,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以探索其在牦牛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调节模式。本研究构建0.5、2.5、4.5和7.5岁肌肉组织的4个小RNA文库,利用Solexa技术进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RT-q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获得各miRNAs分别在4个年龄段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在7.5岁肌肉组织中发现58个共同与0.5、2.5、4.5岁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53个miRNAs在7.5岁肌肉组织中显著下调,5个显著上调。运用R语言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58个miRNAs可能通过PI3K-Akt、MAPK、Ras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参与调节牦牛肌肉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PI3K-Akt、MAPK、Ras 3个信号通路共同靶向53个靶基因,说明3个信号通路相互关联。随机选择8个miRNAs进行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其中7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牦牛肌肉发育可能受到多种miRNA的调控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有助于构建肌肉组织中miRNA的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哺乳动物肌肉发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8只健康、体重为(49.13±4.70)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羊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只。试验期对照组绵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绵羊第1~26天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d只)醋酸棉酚,在第27~47天醋酸棉酚添加量增加至1200mg/(d只)。采集试验期正试期第1、20、37和47天瘤胃液样品,运用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分析绵羊瘤胃液真菌变化。结果显示:1)由样品物种稀释曲线和累积曲线可以看出,测序深度已经覆盖了瘤胃液样品中大部分的真菌。2)第1、20、4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胃液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第37天时,试验组瘤胃液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主坐标分析图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瘤胃液真菌样品聚集在一起。4)在属水平上,第20和37天,试验组瘤胃液真菌区系中毛霉菌属(Muco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7天,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真菌区系中Metschnikow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低浓度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醋酸棉酚浓度增加至1200mg/(d只)时,Simpson和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主要优势菌属组成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猪空肠液在消化酶纯化过程中活性回收率的差异,为体外仿生消化酶试剂的制备提供参考。试验采用2×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包括2个生长阶段[生长期(60~100日龄)和育肥期(101~140日龄)]和2种饲粮类型[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米糠粕型饲粮]。每个生长阶段采用2×2完全交叉设计,将8头安装有空肠T型瘘管的“大×长”二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头猪。在每个生长阶段各进行2期试验,交叉饲喂2种饲粮,形成每个处理8头猪(重复)。每期试验包括10d预试期和3 d空肠液收集期。待每期试验结束后将每头猪空肠液混合,然后采用无水乙醇沉淀法纯化空肠液中的消化酶,测定纯化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损失和回收率。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空肠液经冰乙醇沉淀-复溶后获得的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回收率均在70%以上;2)不同来源空肠液经冰乙醇沉淀-复溶-冻干后获得的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回收率均在60%以上;3)冰乙醇沉淀-复溶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损失极显著高于冻干过程(P<0.01)。综合以上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和饲粮类型下获得的猪空肠液在纯化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均无显著差异,且通过无水乙醇沉淀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环洞庭湖地区家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情况和进化规律,笔者对2011—2015年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的多个活禽市场与散养鸭场分离的31株H3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毒的HA裂解位点不含连续的碱性氨基酸,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各基因片段进化树显示部分病毒的PA与PB2基因与H5在相同分支,部分病毒的NP、PA、PB1与H7处于相同分支,表明H3可能与H5、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复杂的基因交换;散养家禽分离的部分H3亚型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与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野鸟源的H3、H6、H7、H11等亚型同源性较高,可能有相同的进化来源。进一步将分离的病毒进行全基因比对,可划分出21种不同的病毒基因型。环洞庭湖地区H3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来源复杂,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2.56±0.1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300、400、500和700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56d。结果表明:1)各组间生长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以及7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500和700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各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300和400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100、400、500和700mg/kg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100和700mg/kg组肝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300mg/kg组肝脏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提高花鲈血清和肝脏一些抗氧化指标,但对于部分抗氧化指标和肝脏炎症因子指标却呈负面影响。因此,在本试验基础饲料条件下,花鲈饲料中应当慎重添加谷胱甘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猪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86头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进行部分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大理石纹与肉色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肌内脂肪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拿破率与失水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pH24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研究发现测定的猪肉品质的指标间相互存在着重要联系,为更好地提升猪肉的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杀伤(NK)细胞是肠黏膜免疫屏障的重要组分。本文从NK细胞的发育学特征、分子表型切入,分析了其在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中发挥的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旨在为疾病预防和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Z0206所产胞外多糖(EPS)和富硒胞外多糖(Se-EPS)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肠道形态结构和抗菌肽表达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亚硒酸钠(Na2SeO3)组饲喂基础饲粮+0.30 mg/kg Na2SeO3,Na2SeO3+黄芪多糖(APS)组饲喂基础饲粮+0.30 mg/kg Na2SeO3+560 mg/kg APS,Na2SeO3+EPS组饲喂基础饲粮+0.30 mg/kg Na2SeO3+560 mg/kg EPS,Se-EPS组饲喂基础饲粮+560 mg/kg Se-EPS。试验期39 d。结果表明:与Na2SeO3组相比,饲粮中添加Se-EPS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a2SeO3+EPS、Se-EPS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空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P<0.05),饲粮中添加Se-EPS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中猪β-防御素1(pBD-1)和空肠、回肠中猪β-防御素2(pBD-2)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e-EPS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以及促进肠道内源抗菌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