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球甘蓝耐裂球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甘蓝‘79-156’和‘96-100’为亲本配制的6 个联合世代(P1、P2、F1、B1、B2、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耐裂球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两年结果均表明,耐裂球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 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2010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3%、1.4%和59.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56.2%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0.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9.1%;2011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5%、22.3%和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3%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3.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6.1%。表明该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1、F2 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 通过3个抗感杂交组合研究了黄瓜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3个组合的最适遗传模型皆是两对加性- 显性- 上位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 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2120模型) 。组合Ⅰ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4.26% ~95.47% , 两对主基因感病相对抗病为部分显性, 两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及第二主基因的显性效应较大, 两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互作效应也较大。组合Ⅱ和组合Ⅲ两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95.35%和96.04% , 两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显性度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3.
唐慧珣  司龙亭 《园艺学报》2013,40(3):549-553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 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 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 (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 和F2 共6 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 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在B1、B2 和 F2 这3 个家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75%、44.60%、64.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89%、13.20% 和3.38%。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0.36%、42.20%、32.33%。黄瓜种子休眠的遗传体系中主 基因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方差占有较大比例,不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西葫芦熟性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凤真 《中国蔬菜》2011,1(6):42-48
以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杂交组合,构建6个联合世代(P1、P2、F1、BC1、BC2和F2)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西葫芦熟性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第1雌花节位为D-2模型,始花期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的第1雌花节位均以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始花期以加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为主,组合1以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由于环境因素对西葫芦F2第1雌花节位和始花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第1雌花节位的选育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在育种中对始花期性状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5.
以茎/叶性状不同的3个茎瘤芥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 群体茎/叶性状的遗传体系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茎/叶性状遗传体系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D-0)构成;F2 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0.17%~68.74%,多基因遗传率为6.83%~10.23%;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探究茄子产量相关性状与基因间互作的遗传模型,为茄子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绿圆茄 “茄27”自交系为母本,紫长茄“茄31”自交系为父本,配制成F1杂交组合,分别进行自交、回交,构建了 P1、P2、F1、F2、B1、B2 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分析法研究了茄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 模型。结果表明:茄子单株产量受1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单株结果数受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 因混合遗传,单株最大单果质量受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单株产量和单株结果数以非加性 遗传为主,其中单株结果数以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遗传为主;单株最大果质量中B1和F2世代以主基因加性遗传 为主,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48%和54.33%,B2世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遗传率为50.88%。综上可 知,茄子产量性状受到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花菜花球‘荚叶’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青花菜86101 ×90196组合获得的DH群体和配制的6个联合世代( P1、P2、F1、B1、B2和F2 ) 群体为试材,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球‘荚叶’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DH群体分析结果表明, 花球荚叶性状的遗传受到2对连锁并具有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主基因+多基因( E-220模型) 的控制; 经6个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 花球荚叶性状的遗传受到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E模型) 的控制, DH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0.80% , B1、B2和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9%、57.70%和87.07%。上述结果表明: 青花菜花球荚叶性状的遗传受到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控制, 主基因遗传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苦瓜自交系K7-359(P_1)和K7-422(P_2)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杂交获得F_1,F_1自交获得F_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苦瓜种子长度、宽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4.91%和76.55%,说明对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苦瓜种子宽度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30%和3.86%,主基因遗传效应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说明对种子宽度的改良可以采用组合育种的策略,且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房桂萍  成玉富  徐强 《蔬菜》2023,5(5):11-16
为探究2个茄子组合品种的果形指数遗传规律,选用3种果形指数差异显著的高代自交系茄子(长筒、高圆和短筒果形)为材料,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组合Ⅰ:长筒×高圆,组合Ⅱ:高圆×短筒),采用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形指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果形指数遗传属于数量性状,2个组合果形指数遗传模型均适于E-3模型,即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组合Ⅰ表现出一负一正的主基因加性效应,组合Ⅱ表现出2个负向的主基因加性效应,2个组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说明以加性效应遗传为主。组合Ⅰ中B1、B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F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大于主基因遗传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B2世代环境效率较高,为48.49%;组合Ⅱ中B1、B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F2的多基因遗传率大于主基因遗传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B1和B2世代遗传受环境因素影...  相似文献   

10.
西葫芦株型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株型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株高与叶片数性状遗传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的株高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叶片数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表明西葫芦株型育种宜早代选择;对西葫芦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可选择株型紧凑的亲本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转移主基因,选育株型紧凑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甜瓜糖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新疆厚皮甜瓜‘76-2’的60Co- γ射线诱变酸味突变自交系和‘黄皮脆’形成的P1、P2、F1与F2 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实中糖含量、酸含量和糖酸比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酸味突变自交系ב黄皮脆’组合的糖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E-4) 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8.8%,多基因遗传率为6.94%;酸含量性状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D-0)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26.68%,多基因遗传率为72.77%;糖酸比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2.86%,多基因遗传率为16.02%。  相似文献   

12.
辣椒恢复基因SSR标记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75对均匀分布在辣椒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辣椒不育系113A、恢复系139及其F2代群体进行筛选,发现AF208834引物和Rf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20.8cM。用CRF-SCAR标记对36份恢复系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验证,结果表明,30份恢复系有特异条带,正确率为83.33%,并从108份未知育性材料中,检测到41份有恢复基因的材料;同时将SSR标记和SCAR标记结合起来,建立了与育性基因有关的多重PCR技术,进行辣椒恢复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纯合状态的选择,显著提高了辣椒雄性不育三系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3.
茄子种子发芽速度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航天茄子‘变色龙’后代自交系05-3-6-14-3为母本、‘湖南小圆茄’为父本得到的F2群体,分析了茄子种子发芽速度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茄子种子发芽速度为数量性状,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表现为1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发芽慢为部分显性,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7.76%。  相似文献   

14.
以大果刺黄瓜自交系CNS5和小果刺黄瓜自交系RNS4为亲本,构建P_1、F_1、P_2、B_1、B_2和F_26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连续两季的黄瓜果刺大小的表型值(基座直径)进行遗传分析,以探究黄瓜果刺大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黄瓜果刺大小的遗传符合C-0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2016~2017年连续两季F_2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79.21%和71.25%,相对较高,环境效应分别为20.79%和28.75%,影响较小。在基因定位策略上,选择高代回交群体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5.
甜瓜果实酸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实口感无酸味的甜瓜材料60 和酸甜味的材料61 为亲本,构建P1、P2、F1、BC1、BC2 及F2 六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六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甜瓜果实柠檬酸含量、可滴定酸值(TA)和pH 值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柠檬酸含量的遗传模型为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
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F2 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1.06%,多基因遗传率为30.48%;TA 值的遗传模型为2 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F2 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8.06%,多基因遗传率为0;pH 值的遗传模型为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F2 群体的主基因
遗传率为84.0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0%。  相似文献   

16.
以父本200932(果肉橙红色)与母本200930(果肉绿色)为亲本,建立了6个联合世代(P1、P2、F1、F2、BC1P1及BC2P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甜瓜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组合200930×200932的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控制,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92.66%,多基因遗传率为5.40%,BC1P1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86.80%,多基因遗传率为0,BC2P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59.88%,多基因遗传率为38.60%。  相似文献   

17.
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闫立英  娄丽娜  娄群峰  陈劲枫 《园艺学报》2008,35(10):1441-1446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强单性结实雌性系‘6401’ 与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6426’杂交组合多世代群体的单性结实性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遗传表现基本一致,单性结实性遗传均表现为不完全隐性基因遗传,符合E-1-1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两组合第1主基因显性效应、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及多基因效应较大。‘6401×6429’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6%、72.31%和76.78%;‘6401×6426’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50%、75.39%和74.58%。强单性结实全雌黄瓜品种选育以双亲均为强单性结实为宜。  相似文献   

18.
野生西瓜种质PI296341-FR抗枯萎病菌生理小种2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枯萎病的野生西瓜种质PI296341-FR和高度感病的高品质西瓜自交系97103为亲本杂交,获得P1,P2,F1,B1,B2,F2等6世代及RILs(F2S8)永久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6世代联合分析和RILs(F2S8)联合分析,探讨PI296341-FR对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 2 的抗性遗传规律。6世代分析结果表明,对生理小种2的抗性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31.8%,23.4%和48.6%,加性效应为0;多基因遗传率为16.5% ~ 43.9%,加性效应为2.24,显性效应为–0.75。RILs(F2S8)联合分析显示,对生理小种2的抗性遗传符合3对连锁的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6.2%,加性效应–0.51,主基因间重组率0.16。两种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I296341-FR对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2的抗性遗传由主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微效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的绝对值均高于主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