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马铃薯环腐病菌鉴定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传统的马铃薯环腐病菌鉴定方法主要是革兰氏染色法、茄苗接种鉴定法以及根据菌体的各种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应用血清学鉴定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方法主要是乳胶致敏试验(AG)、凝胶双扩散试验(DD)、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试验(IFAS)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技术主要是应用RFLP分子标记、基因探针技术、核酸斑点杂交方法以及ITS-PCR方法.对于马铃薯环腐菌的鉴定检测不能单单依靠一种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为得到真实、可靠的判定结果,应将多种方法取得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最终判定,因此针对马铃薯环腐菌鉴定检测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铃薯环腐病菌16SrDNA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引物1∶5-′TGTACTCGGCCAT-GACGTTGG-3′和引物2∶5-′TACTGGGTCATGTTGGT-3)′,进行马铃薯环腐病菌PCR特异性扩增试验。合成的引物能从马铃薯环腐病菌总基因组DNA和细菌纯培养,以及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的马铃薯块茎中特异性扩增环腐病菌16SrDNA基因片段1046bp。该试验结果为马铃薯环腐病的鉴定、检测及病害流行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种薯中存在环腐病菌潜伏侵染,这种潜伏侵染逐代累积、逐渐表现症状,这是马铃薯环腐病无法根除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应用国外成功报道的根据存在于pCS1质粒和环腐菌染色体中一个1.3 kb的插入因子IS1121、高度重复的DNA片段设计的环腐病菌亚种特异性引物序列合成出引物对CMSIF1-CMSIR1和引物对CMSIF2-CMSIR2。以环腐标准菌株、黑龙江省环腐菌株以及马铃薯上其它主要的细菌病原菌(青枯病、软腐病、黑胫病)为试验材料进行直接PCR和嵌套式PCR扩增,结果只有环腐标准菌株和黑龙江省环腐菌株出现特异性片段(直接PCR扩增出1046 bp的片段,嵌套式PCR扩增出864 bp的片段)。将环腐菌纯菌种菌悬液稀释成浓度梯度并与马铃薯组织液混合进行直接PCR和嵌套式PCR检测灵敏度比较,结果表明嵌套式PCR检测灵敏度比直接PCR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0 ̄1000倍。以明显感病症状的块茎、无明显感病症状的块茎和健康块茎为试验材料进行直接PCR和嵌套式PCR,结果除明显感病症状块茎外,所有无明显感病症状的块茎也均被检测出带有环腐病菌。  相似文献   

4.
1 前 言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michiganensisSubsp.sepedonicum)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输导系统的细菌性病害,各国都把它列为重要植物检疫对象。它主要以带病种薯传播蔓延;因此,寻找一种简易、快速、准确的鉴定和检验方法,确保核心种薯不带病菌,是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尝试建立各种检测马铃薯环腐病的方法,如茄苗接种鉴定技术、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NA核酸杂交、PCR检测环腐病技术等等。由于以上检测手段有的需特定仪器…  相似文献   

5.
用马铃薯环腐菌菌株NCPPB2140和HEC_1免疫家兔得到效价1:2048的抗血清。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和DE52柱层析提取免疫球蛋白(IgG)。应用间接ELISA检测了马铃薯环腐菌及其供试样品。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最适浓度为5~10μg/ml,酶标记羊抗兔结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1:75~100,检测环腐菌的灵敏度为2×10~5CFμ/ml,用NCPPB2140和HEC_1的IgG同马铃薯黑胫病菌、软腐病菌和青枯病菌等不发生反应,用间接ELISA可以检出轻度感病或受其它细菌二次感染腐烂的环腐病薯块。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根据环腐病菌16S rRNA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了马铃薯环腐病菌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体系。研究表明,该体系可以准确、稳定、定量的检测出样品中最低浓度为1fg·μL-1(即3.21×103copies·μL-)1的目的基因,检测极限可以达到几个拷贝。该检测体系可对马铃薯环腐病菌进行微量检测,对于保证马铃薯各级种薯、商品薯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NCM-ELISA方法并组装成试剂盒,应用于检测、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马铃薯环腐病菌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利用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GAR-AP)为酶标二抗,建立了马铃薯环腐病菌NCM-ELISA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抗血清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400,最低检出菌液浓度为1.0×106个.mL-1,特异性也比较强。因此,该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速度快、实用方便等特点,可以应用于马铃薯环腐病菌的快速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以带病种薯为主要传播途径,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后代种薯质量,具有易传播、早期症状不明显、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已经成为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文章对马铃薯环腐病的危害、成因和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了病菌的检测方法、防治措施以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推动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马铃薯4种细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易受到多种细菌病害的侵染,特别是检疫性病害和土传性病害,对马铃薯种薯进行全面的细菌病害检测势在必行。将检测检疫性细菌病害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在马铃薯4种细菌性病害(环腐病、青枯病、疮痂病和黑胫病)的检测中,探讨该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采用已知菌株以明确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项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和疮痂病的结果良好;检测青枯病可以确定到属;检测黑胫病时配合特异性基因,可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该DNA条形码技术是标准性操作规程与测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同时可以在大规模样品的检测工作中缩减工作量,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种薯带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马铃薯块茎上分离纯化得到晚疫病菌、银腐病菌、癌肿病菌、红腐病菌、黑点病菌和镰刀菌等并提取它们的全基因组DNA,用引物08-3和08-4对这些真菌的DNA进行PCR扩增,以检验该引物扩增晚疫病菌DNA的特异性。取马铃薯种薯的芽眼、芽及其他不同部位并用NaOH法提取晚疫病菌DNA,再用引物08-3和08-4进行特异性扩增以检验种薯是否带晚疫病菌。结果表明:(1)引物08-3和08-4有很强的特异性,只能扩增出大小为257bp的马铃薯晚疫病菌DNA片段;(2)用该引物能扩增出种薯芽眼组织中大小为257bp的晚疫病菌DNA,说明通过PCR特异扩增,能直接检测出马铃薯种薯中潜伏的晚疫病菌。(3)本次检测的本地感病品种米拉有10%的种薯带晚疫病菌。该研究为种薯传播晚疫病菌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学敏 《杂粮作物》1998,18(1):49-52
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的PCR、ELISA和DNA杂交等方法的比较S.A.Slack等著刘学敏译尽管在种用马铃薯中,对细菌性环腐病的不容许残留限制超过了50年,但在北美洲,该病仍然是马铃薯种薯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实施不容许残留限制主要是通过观察大量种用马...  相似文献   

12.
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发生严重,其病原菌的组成和优势种群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年从河南省6个市的花生种植区采集病株样品,共分离得到151个菌株,其中花生根腐病菌41株、茎腐病菌71株、果腐病菌39株。真菌形态鉴定和利用rDNA-ITS和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镰孢菌,分别属于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茄病镰孢菌(F.solani);从花生根腐和茎腐病样品中都可以检出这5种镰孢菌,果腐病样品中未能检出层出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在供试的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9.02%、30.99%和56.41%。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这5种镰孢菌均对花生具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的致病镰孢菌组成和优势种群,为病害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茎基腐病是甘肃省发生面积大且危害严重的一种新发病害。试验对甘肃省马铃薯茎基腐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最低10℃,最适25℃,最高35℃,40℃停止生长;该菌菌丝生长p H范围是:最低4.5,最适7.0,最高8.5,9.0停止生长;半光半暗有利菌丝生长;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D-半乳糖、可溶性淀粉、D-木糖最好,氮源以大豆蛋白胨、蛋白胨最适宜。研究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花生黑腐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为明确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黑腐病害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害的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ola。8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戊唑醇EC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12 μg/mL;300 g/L苯甲·丙环唑EC、29%吡萘嘧菌酯SC、25%咯菌腈SC、15%吡唑嘧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花生黑腐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10 μg/mL;30%精甲恶霉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76.71 μg/mL。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花生黑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情况,选取了该地区52个大豆主要品种(系),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快速检测其种子携带胶孢炭疽菌、平头炭疽菌、冬青丽赤壳菌、亚细亚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茄腐镰孢菌、轮枝镰孢菌、接骨木镰孢菌、大豆炭腐病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大豆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16种大豆主要病原菌的状况。结果表明:在其中38个品种(系)的种子样本中累计检测出上述8种病原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孢菌、亚细亚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和平头炭疽菌。不同大豆品种(系)种子带菌的种类及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品种绥12-18和29182被检出的病原菌多达4种。本研究对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状况有参考价值,并为大豆种子带菌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与病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主要根据形态相似性及非寄主专一性的特征,鉴定陕西渭南地区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属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cke)McGuire & Cooper).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在花生、棉花及多种作物上能寄生为害。  相似文献   

17.
以EH92-527-1转基因马铃薯为试材,应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扩增马铃薯的内源基因(UGPase)和外源基因(NOS终止子、NPTII结构基因和EH92-527-1品系特异基因),将扩增产物在DHPLC非变性条件下分离,分析几个基因扩增的结果;将模板进行稀释,确定了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并与凝胶电泳结果相比较,建立了马铃薯转基因成分筛选检测及品系鉴定的多重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同时筛选检测转基因马铃薯的四个内、外源基因,且与凝胶成像相比,有更好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 ng/μL。本文首次建立的马铃薯多重PCR-DHPLC检测方法,能够高通量快速准确的检测马铃薯中的转基因成分及对品系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8.
新疆甜菜根腐病病原种群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产区采集669个甜菜根腐病样,共分离出735个分离物,其中真菌分离物715个,细菌分离物20个,说明真菌是主要的病原种群。真菌中镰刀菌501个,占分离物总数的68.2%;丝核菌113个,占15.4%;腐霉菌81个,占分离物总数11.0%。经鉴定,有6种镰刀菌,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3种腐霉菌,即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简囊腐霉(P.monospermum)和P.spp;丝核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2和AG-4融合群,分别占丝核菌总数的50.4%和35.4%。用上述代表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可引起甜菜根部腐烂、维管束变色等典型根腐症状。  相似文献   

19.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取名为茎枝菌液浸泡法)对马铃薯的青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其结果是一致的,但茎枝菌液浸泡法更加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更好,并且在番茄的青枯病抗性鉴定上也得到了验证。该方法对于茄科作物的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和筛选,特别是对于病菌诱导产生抗性的抗(感)病植株的快速鉴定及其幼苗的先期快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茄科作物室内抗病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