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场有8~9年生马尾松幼林5000亩。自一九七○年开始发生松毛虫为害,一九七一年开始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去年第三代卵期放蜂20亩,寄生率达81.61%,取得了小面积育蜂治虫的初步成功。今年,我场松毛虫为害发展到猖獗高蜂期,全部松林都有虫,越冬虫口调查,普遍在20~30条/株,最高达70~80条/株以上。在这样高虫口的情况下,能不能用赤眼蜂代替农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有效的油松毛虫生物防治方法,笔者在山西省阳泉市狮垴山林场开展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3种放蜂密度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8×104头/hm2放蜂密度的控制效果最好;3种放蜂密度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防治效果为:虫口密度8×104头/hm23×104头/hm25×104头/hm2,说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油松毛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市丘陵地区的马尾松林,几乎年年都有松毛虫发生,轻则受害,重则成灾。在“以菌治虫”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最近几年,开展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试验。1978年,在本所周围第一代松毛虫卵期放蜂治虫500亩,平均寄生率62.2~92.95%。第二代松毛虫卵期放蜂治虫210亩,平均寄生率75~8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放蜂区,基本抑制了松毛虫的大发生。几年的实践证明,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主要优点有:(一)繁殖赤眼蜂的工艺简单,生产方便,掌握了繁蜂技术,就可以利用简单设备大量繁殖利用;(二)使用简便,成本低,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是抑制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简化繁蜂、放蜂技术,提高工效,去年我们在第二代马尾松毛虫卵期进行了不同积温一次放蜂试验,取得平均寄生率达87%的效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鼓舞下,我们在松毛虫危害严重的柘庄公社作了放蜂治虫的试验。这个公社发生松毛虫面积4900余亩,虫口密度每株松树达28.6条,最多的有81条。放蜂治虫的面积2664亩,赤眼蜂的寄生率达70-76%,在放蜂的空隙地带,采用杀螟杆菌和化学药剂等综合防治,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松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这次使用的赤眼蜂是省林科所提供的。放蜂期根据越冬代成虫羽化率来确定,当成虫羽化50-60%时才开始放蜂。观察虫情由技术人员和该社的林业员共同进行,公社党委在放蜂前召开专门会议,  相似文献   

6.
我场自一九七○年开始进行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三年来的育蜂治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放蜂面积从2.5亩扩大到4001亩,寄生率达85%以上,基本上控制了松毛虫虫灾,现在全场松林碧绿健壮,枝叶茂盛,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在浙江是松毛虫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之一,以马尾松毛虫卵为寄主,发育起点6.02±0.51℃,有效积温212.06日度,自然条件下全年历经17—19世代。1970—1978年全省以柞蚕、松毛虫、蓖麻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在不同条件下放蜂近120万亩,寄生率达80—85%,最高96.2%,对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在适宜的森林环境中并且具有持续效果。几年来摸索出一套适合林场繁殖赤眼蜂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创用了摘头贮蛾保存柞蚕寄主卵、大空间快速接蜂、散卵接蜂等方法,全省每年防治时期生产蜂卡达20多万张。严格筛选种蜂、采用大型寄主卵、大空间繁蜂、依虫口定放蜂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5年北京市密云县进行了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5 a放蜂12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3000 hm^2。管氏肿腿蜂5 a平均寄生率达69.68%,寄生率随着放蜂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内放蜂后侧柏的被害率由放蜂前22.78%下降到0.49%;被害木虫口密度由25.4头/株下降到3头/株,下降率88.2%;被害木管氏肿腿蜂密度由放蜂前的0.2头/株上升到2005年的2.5头/株,基本达到有虫不成灾。  相似文献   

9.
最近两年本场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4年放蜂后林间松毛虫卵寄生率最高达93.3%,最低15.5%,平均57.3%;1985年放蜂后最高寄生率达99.2%,最低63.2%,平均84.4%。现将放蜂情况报告于下: 放蜂区位于宜兴县城西南、大汉岕工区,座落在铜官山北麓,因该处水质优良,为酿酒名泉,为避免污染,该工区防治松毛虫,采取生物防治,散放赤眼蜂。 1984年第一代松毛虫卵期释放1000张蜂卡,防治面积2000亩,防治效果,据无锡市  相似文献   

10.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遵照毛主席关于“同病虫害作斗争”的伟大指示,为了摸索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规律,为我区开展群众性的以虫治虫作出示范,我们于今年第二代,繁蜂1092万头,放蜂面积291亩,平均寄生率56.5%,最高寄生率94.5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验情况整理如下:一、筛选健壮蜂种从本地松林中筛选蜂种,这是解决种源和选育健壮蜂种的重要措施。我们具体  相似文献   

11.
红缘天牛是沙棘主要的蛀干害虫,常造成沙棘林成片死亡。由于红缘天牛钻蛀沙棘枝干,生活隐蔽,难于防治,利用天敌防治是控制红缘天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红缘天牛,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对红缘天牛的室内寄生情况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白蜡吉丁肿腿蜂在1︰1和1︰2的接蜂比例下都可100%寄生红缘天牛,5龄红缘天牛每头平均繁殖66.1头蜂;林间,放蜂量为1︰6~1︰10时,寄生率达33.6%,与1︰12~1︰20放蜂量的寄生率34.2%相差不大,故放蜂量为1︰6~1︰10时为最佳放蜂量,红缘天牛的虫口密度由放蜂前的1.2头/株降低到0.4头/株,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 我省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her)]始于1969年,但随着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发展,逐渐发现该蜂对落叶松毛虫卵的寄生率低(0—16.3%),防治效果差。到八十年代初,生产单位已不再使用其防治松毛虫。1982—1984年,为摸清赤眼蜂对松毛虫卵寄生率低的原因,我们利用本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在保证使用壮蜂和严格按林间放蜂技术操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已在我省较为普遍地开展,效果肯定,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但是,大量繁殖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目前还受到寄主卵和冷藏设备的限制。本场根据当地贫下中农提出自采卵,自育蜂,自放蜂的要求和我场当时在缺乏冷藏设备及这方面技术经验的条件下,场党支部和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要较确切、较全面的评价赤眼蜂对松毛虫的抑制作用必须考虑:1.放蜂后松林中当代松毛虫卵被赤眼蜂寄生后其寄生率的高低。2.松林中剩余的当代松毛虫幼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房山区2种林木害虫的监测与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房山区持续6年对双条杉天牛、杨扇舟蛾进行了监测,并分别应用管氏肿腿蜂、松毛虫赤眼蜂进行了生物防治。根据田间调查松毛虫赤眼蜂对杨扇舟蛾卵平均寄生率为57.77%;管氏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5.03%,平均虫口减退率46.27%。6 a累计释放蜂共4.38亿头,防治面积1 713 hm2。节约防治费用105.24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 301.7万元,总经济效益达1 407万元。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白跗平腹小蜂Pseudanastatusalbitarsis是松毛虫卵期二种寄生性天敌。为了便于人工利用,根据害虫虫口密度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放蜂量,编制了赤眼峰和平腹小蜂寄生率与放蜂量、虫口密度的相关模式:y=2.6864x_1-0.1631x_2+34.9363(赤眼蜂);y=173.790x_1+0.005969x_2-6.9538(平腹小蜂)。  相似文献   

17.
在林间连续四年十次释放不同蜂量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结果表明,当害虫卵块密度在1.0块/株以下时的效果是显著的,每公顷放蜂量15—60万头较合适,但林间释放赤眼蜂持续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殖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有效天敌 ,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通过 8种不同的人工繁蜂寄主的选择 ,选出了取材容易、成本低廉的繁蜂替代寄主 :柞蚕蛹、赤松毛虫蛹和黄粉虫蛹 ,以柞蚕蛹最佳。通过人工大量繁殖与释放研究 ,找到了合适的繁蜂方法、放蜂时间、放蜂量、蜂虫比和放蜂次数。 5a来共繁殖并释放小蜂 8.5亿头 ,累计防治面积1.2 8万hm2 ,放蜂防治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达到 5 6 .85 %~ 6 8.92 % ,天敌总的寄生率达 89.86 %~ 94 .6 0 % ,使美国白蛾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侧柏松毛虫(Dendrp;o,is suffuscus Lajonquiere)是我省侧柏林区的主要害虫。1971年以来在宜川县寿峰地区相继发生,虽经多次化学防治,未能控制危害,仍连年成灾,给林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1975年我们开展了应用赤眼峰防治侧柏松毛虫的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每亩总放蜂量5—7.7万头,放蜂两次以上的,卵粒寄生率都比对照区高出66.8%以上,最高达82%,虫口密度下降率达47%以上,最高达75%。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飞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林木逐年长高,林业上利用人工放蜂的方法已适应不了防治森林害虫的要求,笔者研制出一种半球形菊花状的放蜂包,采用飞机释放防治松毛虫。试验表明,此形状的蜂包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飞机放蜂的寄生效果与蜂包着树率的高低、飞机撒播的密度、松树的密度及针叶保存率等存在着直接关系;飞机每667m^2放蜂量比人工放蜂减少2/3,且不影响寄生率,大大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