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和定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工程的概念,论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的特点及其编制与修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技术要点,例举了应用实例,可供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其质量好坏, 不仅关系着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还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 建立了土地利用与规划效果之间的经验联系, 提出由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功能和土地利用布局6方面内容所组成的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规划质量, 并以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为例, 对其新近编制完成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 该规划的质量等级为优, 符合土地利用目标要求, 能够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研究旨在利用此种方法,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撑, 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准确识别、检测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城市扩张之间的潜在冲突,以期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方法支撑。[方法]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了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土地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集成GIS空间分析技术,识别并检测了常州市2015—2020年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城市未来发展之间的潜在冲突区域。[结果](1)2020年常州市建设用地总量及新增量规模将分别达到规划目标的101.16%,159.97%,即会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禁止建设区内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潜在冲突面积较少;(2)限制建设区内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潜在冲突面积较大,约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59.23%,其中约有59.15%的潜在冲突分布在武进区。[结论]在常州市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对限制建设区内潜在冲突区域的管控。  相似文献   

5.
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为背景,从协调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在河北省卢龙县201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础上,以产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卢龙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从土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方面进行粮食生产能力测算,预测出卢龙县2020年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215330.09t。通过产能预测及粮食需求量预测,预测出卢龙县2020年粮食需求量为211000.10t,则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前提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剩余量为4329.99t。由此得出卢龙县到2020年有768.07~1179.02hm2的不同质量的耕地可以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该研究可为县域新增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定量、定时、定位地落实各种用地指标。为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总体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规划者不仅需要了解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对土地利用的不同需求及其时间变化特点,还需要了解其空间特征,以便定位地落实规划指标,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但已有研究中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时空分配的研究还较少,影响规划的编制和科学管理。该文以济南市长清区为研究对象,在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规划数量指标定量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利用GIS和CLUE-S模型,选择多个主控参数和影响因子进行试验研究,并定位地进行了多个方案的模拟,实现了规划指标分配时间模型和空间模型的融合并取得成功,提高了土地利用情景分析的可靠性,可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帮助,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辅助决策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生猪供需系统的因果反馈结构。首次完整地描述了该系统中特有的经济现象———随机性与恒、远期波动行为。最后,以浙江省为例,藉助系统仿真对文中提出的周期波动现象给予了定量论证  相似文献   

8.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模拟是实现区域土地科学规划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拟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区,对江宁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相似文献   

9.
鲁中南山地是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区域,为了探索该地区小流域治理及其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以徐家汶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小流域农林牧优化结构调控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绘制和编写了模型流程图和仿真程序,并对"农主型"、"林主型"、"牧主型"和"综合型"4种小流域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动态模拟仿真,提出"综合型"发展为该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除草剂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该文研制了一种靶向灭草机器人,建立机器人的药液喷洒动力学模型是提高对靶施药精度的关键。在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前提下,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液滴在喷洒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并推导出液滴的落地点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出了液滴群的落地覆盖区域,同时分析了液滴阻力特性及各工作参数对运动过程的影响;在室内无风条件下,应用高速摄像技术进行了喷洒试验,将液滴群的实际落地覆盖区域与理论覆盖区域比对,相对误差为8%~13%,同时采用吸水纸称质量法分析了药液有效覆盖区域的沉积量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借由药液喷洒动力学模型得出的理论药液覆盖区域与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性,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该研究可为搭建相关靶向喷洒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重建SD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建立了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SD模型 ,并应用该模型对该区强化治理型、协调发展型和传统经营型 3种典型治理模式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强化治理模式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治理最佳模式 ,可使农林牧协调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量减少 76 .1% ,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坝系规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坝系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利用现有的小流域基础数据,运用"3S"前沿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系统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坝系规划系统研究。为我国水土保持坝系规划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对提高水土保持沟道治理方案的设计质量和速度、节省规划时间和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协调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划分和指标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基本指标体系模式法、专家咨询法和实例验证法,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及指标体系,提出了将占比最大、影响最直接的县级农业规划纳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建议;构建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大简化了农业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提高了农业规划环评的可操作性,将为推进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质体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地质灾害进行真正的评价防治之前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查明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获得大量的信息。主要介绍了如何将地质灾害评价防治时所获得的大量多元化信息进行规划管理及应用,快速、高效、合理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主要包括了建立一套适合于地质灾害评价的地质灾害多元信息获取与采集技术方法标准,编码体系,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标准、图层划分、建库工作流程。以地质灾害多元信息管理为理论和实施的技术基础,以ArcGIS为平台,开发一套集基础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图形编集、空间模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成果图形生成及输出和信息发布为一体"三峡库区塌岸信息管理与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具体理论和开发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5.
任平    兰亭超    周介铭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272-275,28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但是在最近几年试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很多涉及到拆旧区和集中居住区的空间选择与布局规划。为规避拆旧区和集中居住区选择的随意性和风险性,为“增减挂钩”规范化运行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通过构建增减挂钩拆旧区与集中居住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等对该区域进行适宜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 拆旧适宜性评价总分值介于0.26~0.64的区域为拆旧适宜区,集中居住区适宜性评价总分值介于0.64~0.79之间的区域为集中居住适宜区。(2) 拆旧适宜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区范围;集中居住适宜区主要布局于城镇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总产出能值为7.53E+18 sej,退耕后减小了1.50E+17 sej,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力由退耕前的5.38E+15 sej/hm2上升到退耕后的1.68E+16 sej/hm2,畜产品的产出能值有所下降。退耕后系统生产优势度指数由退耕前的0.60上升到0.72,系统稳定性指数由退耕前的0.51增加到退耕后的0.53,退耕后流域人口承载力较退耕前大。退耕前后该流域能值投入率及环境负荷几乎无变化,净能值产出率由0.11增加到0.29,退耕前流域人均能值用量为5.16×1015 sej,退耕后增加到5.41×1015 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由退耕前的2.55上升到退耕之后的6.69。退耕后,能值-货币比为2.21×1012 sej/$,与退耕前相比变化不大。为了使该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小环境负荷,逐步走向系统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了农村改革以来,浙江省农业工程建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制定一个省区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方法和基本思路,并对农业工程学内涵和农业工程分层分类理论提出了见解;认为应该把系统工程原理融合到农业工程学和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理论中去。制定农业工程发展规划不仅要突出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还要综合运用发展农业的政策、科技、投入和工程措施。文章还概述了浙江省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和推进现代农业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展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探讨了 2 1世纪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内涵及其相应技术体系 ,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农业应建立在生态合理的基础上 ,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河蟹养殖投饵喂料需要全塘均匀覆盖,目前主要靠人工驾驶或遥控船载投饲机在池塘中进行投喂,准确度和效率较低,难以保证投饲效果。针对以上情况,基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船载移动式自动投饲系统,研究了一种全覆盖轨迹规划方法,满足河蟹养殖池塘自动均匀投饲要求。该文利用轨迹规划系统建立池塘区域平面坐标系;以实际饵料累积密度与期望分布密度间的均方差最小作为衡量投饲均匀度的目标函数,求解出系统最优运行参数,生成往复遍历式自动投饲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在面积为2298.08 m2的不规则四边形池塘区域中,取饵料分布密度期望值为9 g/m2时,最优计算投饲系统运行参数对应的轨迹规划效果要优于传统经验估算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当分别用两组参数进行自动投饲作业时,投饲船的实际航行轨迹与理论投饲轨迹都只有很小的偏移,与仿真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最优计算运行参数对应实际路径总长度、投饲路径长度、作业总时间、投饲时长、饵料分布密度均值、覆盖率等各项指标与仿真结果相比,相对误差分别为6.85%、2.71%、10.07%、10.41%、3.06%和1.87%,验证了全覆盖轨迹规划方法的可行性。该文可为河蟹养殖自动均匀投饲和其他水产养殖中需要沿池或全池自动均匀投饲轨迹规划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