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三岔子林区云杉林的资源概况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针对辖区云杉林内的五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提出了具体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长白山森工林区属国有重点林区,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长白山区腹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植被极其丰富。林区内椴树科植物有两种:糠椴(Tilia mandschurica Rupr.et Maxim.)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统称为椴树,是长白山温带红松阔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白山区极富经济价值的优良树种。椴树生长较快,最高可长至30m,直径可达1m。  相似文献   

3.
阔叶红松林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木材主要产地,主要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地区。林区植被资源丰富,不仅经济价值巨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意义。本文以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研究区域、建立相关模型和数据计算与分析来对其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让更多的学者进一步了解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与退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结合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基本情况,分析了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林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柞树林动态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经改进的适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的ZELIG模型模拟了长白山柞树林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红松种源的存在与否,将模拟分为两种方案,结果显示出:红松参加演替与否决定了柞树退出林分时间的早晚;红松种源存在时,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红松林;没有红松种源时,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混交林,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和蓄积量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6.
<正>红松是松科松属的常绿高大乔木,为我国重要的珍贵树种之一,是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中主要的森林组成树种。它既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具有很高的工业、药用、经济及园林生态价值。红松还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可作为城乡行道树、风景林、马路绿化、景园绿化。同  相似文献   

7.
发展前景广阔的红松果林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zb.)为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红松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和小必安岭地区,以及俄罗斯的布列雅河、阿尔穆河流域和远东沿海地区,朝鲜半岛北部和日本国的本洲岛的高山地带, 垂直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之间。是我国东北林区特有的珍贵用材和经济树种,其根、叶、花、果、木材都具有较高的经济用途。红松又称“果松”,具有果树的结实特性,红松天然林200年树龄时仍然结实。红松籽作为休闲与保健食品,远在唐代时就早有记述,到宋代时已相当普遍,并且享有盛誉。红松种仁含有大量的脂肪酸,而且以不  相似文献   

8.
<正>长白落叶松为松科落叶松属植物,其自然分布从松花江以南到辽宁省,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张广才岭等广大地区,长白落叶松生长快、木材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是东北林区的一个宝贵的乡土树种。此外,长白落叶松对土壤、水分以及养分等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尤喜湿润、肥沃、通风良好的中性或酸性土壤,因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结合林区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天保工程有效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优先保护评价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6a的野外调查结果及相关的文献资料,首次建立了包括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7项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珍稀濒危食用植物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长白山区目前野生食用植物中,受到生存威胁的食用植物种类共有50科、81属、105种。其中急需保护的有24科、31属、33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48%、38.27%、31.43%,代表种类主要有猴头菌、笃斯越桔、羊肚菌、长白楤木、银耳、羊乳等;需要保护的有23科、33属、42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46%、40.74%、40%,代表种类主要有金顶侧耳、山葡萄、刺五加、桔梗、分株紫萁、红松、软枣猕猴桃、龙芽楤木等;一般保护的有21科、28属、30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42%、34.57%、28.57%,代表种类主要有胡桃楸、狗枣猕猴桃、越桔、穿龙薯蓣、北五味子、大叶小檗、赤等。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红松果材兼用树种特性,发展红松坚果产业,对于调整林区产业产品结构,加速林区经济转型步伐,改变林区经济落后面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红松坚果园的建园技术环节,以期为红松坚果生产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红松是中国的野生植物之一,在黑龙江木兰广为种植。红松由于木质细腻而柔软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由于红松的生长期比较长,木材产量相对较低,就需要采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以提高红松的产量。本文主要针对林区红松速生丰产林的栽培技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Larixspp)为松科落叶松属的落叶乔木。是我国东北、内蒙古林区以及华北、西南的高山针叶林的主要森林组成树种,是东北地区主要三大针叶用材林树种之一。落叶松的天然分布很广,它是一个寒温带及温带的树种.在针叶树种中是最耐寒的,垂直分布达到森林分布的最上限。落叶松在我国北方地区天然分布和人工栽培的主要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朝鲜落叶松。  相似文献   

14.
我省小兴安岭林区是红松的故乡,在自然状态下有很多红松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有一定种类的阔叶树种与其伴生,形成针阔混交林。随着林区森林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原始红松林大面积减少,林木资源消耗量很大。为尽快恢复森林资源,对于引进的落叶松和杨树品种,虽然生长迅速,成林快,但不利于林地生产力的充分利用及生态群落的恢复,而且会造成林地土壤条件的恶化,降低林地生产力。根据红松  相似文献   

15.
国内红松结实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松(Korean Pine)是东北林区优良的果材兼用树种,也是阔叶红松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在资源"双危"和林业改革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有关如何促进红松结实方面的研究较多,通过梳理近些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最新的红松结实技术框架,为相关领域提供技术参考。1立地条件对红松结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朗乡林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446种,隶属于81科,256属,其中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经济植物约168种。本区植被包括6个植被型,14个群系,21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针阔混交林。最后,对本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8.
以连续5 a不同CO2浓度处理的长白赤松和红松幼苗为对象,采用CFU(活细胞计数)菌落计数法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对幼苗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CO2(700μmol.mol-1和500μmol.mol-1)处理对长白赤松和红松幼苗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1)抑制作用,对真菌数量亦有抑制作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松幼苗非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对长白赤松幼苗土壤放线菌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玉江  初晓丽 《新农业》2009,(11):47-47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长白植物区系顶级群落,由于长期受到人为采伐等非自然因素的干扰,现存量极少,代之形成了大面积红松、落叶松纯林和生产力低下的杂木林。红松人工纯林由于树种单一,导致林分的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来,通过营造阔叶红松混交林、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等措施,培育了大面积红松阔叶混交林,其中色赤杨与红松混交林是较为成功的一种混交林分,现将草河口地区红松与色赤杨混交林改土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红松在黑龙江省广大林区多有分布,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和经济林树种。做好红松造林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针对红松造林技术,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方法、树种配置和幼林抚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提高红松造林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