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2003—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投入产出数据,用SFA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特征,揭示2003年以来河南省粮食增长的变动轨迹及源泉,进而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技术进步驱动型增长模式,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则成为全要素增长的潜在动力,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替代了劳动力要素,河南省需要在合理配置要素投入、加速技术推广与扩散提高技术效率的同时加速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为规范地测算我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识别区域差异,基于投入-产出统一性框架,厘清土地、劳动、中间投入等投入变量,采用最小离差法估计各省份的农业资本存量,采用更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SFA-KLH模型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增长趋势、源泉与时空分布差异,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呈现涨跌互现、波动增长的变动趋势,但在2006年后呈现增速放缓的平稳趋势。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27%,技术进步是其增长源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趋势。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且各省份具有不同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农业要素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农业要素收入份额存在较大差异的基本国情,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放宽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产出弹性为固定常数的假定,通过构建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业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978—2017年,中国农业要素投入呈现出劳动力减少、资本存量增加、资本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特点,不同地区农业要素投入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开放初期较快增长,近年来增速明显下滑,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2.4%,高于中部地区的1.6%和西部地区的1.6%。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时空差异性要求未来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更注重地区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在推进农业资本深化的同时,从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出发加快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很少兼顾环境约束,因而无法反映出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文章采用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分析了2000-2012年碳排放约束下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分地区来看,河南省各地市之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显著,其中,豫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甘肃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娜娜 《甘肃农业》2010,(8):12-14
本文利用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运用索洛余值法对甘肃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资本的投入;二是甘肃省经济增长明显表现出粗放型的增长态势;三是技术进步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因此,甘肃省应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加大研发水平,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Tornqvist-Theil指数方法,测算了1978—2015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各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78—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除劳动力投入外的投入要素,虽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波动,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机械、化肥、土地及其他中间投入要素增长也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但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制度、政策、价格对粮食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关键促进作用。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供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确保耕地面积、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供给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城市为样本,考察2001-200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通过对Malmquist指数的分解进行分析,研究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生产率与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波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晨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23-227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广东1985-2006年农业经济增长的伞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定量测度,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广东农业经济增长中资本对产出的弹性高达0.65,而劳动对产出的弹性仪为0.35;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分刖为80.609%、-1.012%和20.403%,即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最大,而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却为负值.广东农业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6个明显的波动区间.最后就如何提高广东未来农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把握棉花经济绩效动力转换特征,对推动中国棉花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2个棉花主产省份1985―2017年数据,实证考察生产要素对棉花经济增长的作用,揭示棉花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棉花经济增长整体为物质要素驱动,但在不同政策时期、不同棉区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棉花经济增长动力经历了从物质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双重驱动→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物质要素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和物质要素双重驱动的转换;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经济增长属于物质要素驱动型,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经济增长属于物质和机械化投入要素双重驱动型。  相似文献   

10.
付集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16-19818
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发展现状,表明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快且稳定性良好;GDP总额和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增长。根据1978~2008年陕西省31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投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推动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即陕西省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陕西省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6.9%和33.1%,投资是陕西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建立Tornqvist指数模型,计算了全国和河南、山东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全国小麦总产增加主要来源于单产提高,而单产提高主要决定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投入是小麦单产提高的物质基础.2001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但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优势.在压缩或稳定播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未来小麦总产增长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构建"四投入、一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5年中国13个粮食作物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结果表明,由于技术效率(0.990)和技术进步效率(1.201)的双重作用,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以年均1.1倍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的衰退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阻力。  相似文献   

13.
刘战伟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10-213,217
为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省2000-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9年来,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而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的作用贡献较小;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是蔬菜生产大省,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产业扶贫贡献较大。以河北省141个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非径向非角度、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局参比曼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7—2018年河北省县域蔬菜全要素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局部相关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县域蔬菜全要素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和局部空间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8年河北省各县绿色和非绿色蔬菜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均为正增长,其中技术进步贡献较大,技术利用效率则起拉低作用;投入偏向型蔬菜技术进步指数显示,河北省蔬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更多依赖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拉动不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北省县域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现象,且分布相对分散;局部空间相关分析表明,河北省县域绿色、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局部地区均呈现出高高、低低、高低和低高的空间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河南省2000-2011年粮食生产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河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对2003-2008年间河南省小麦生产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产出增长分解的方法,测算引起小麦生产增长的各因素贡献率。【结果】2003-2008年小麦产出增长中,3.75%来源于投入要素增长的贡献,96.25%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中,有61.75%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34.5%来自于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结论】推动河南农户小麦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核算农业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理清农业生产情况、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分别基于改进的永续盘存法和教育指标法对湖北省1990—2016年的农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C-D生产函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率进行测算,比较了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产生的误差影响,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结果表明:1990—2016年湖北省农业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深化现象,农业TFP整体呈增长态势,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高产出效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早日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更对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影响。分析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以期对政府制定政策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拉动农业生产率有所帮助。【方法/过程】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各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选取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农产品对外贸易产生了正向的技术溢出。此外,人力资本、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公路基础设施及农业产值占比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农作物受灾比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据此提出应扩大农产品贸易规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对公路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大农业救灾资金款项投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劳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地区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发现,2003-2020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其中,技术进步较为显著,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存在 收敛以及绝对 收敛,但存在条件 收敛;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扩大,但都趋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SBM-DEA模型的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对1990-2007年中国大豆产业的生产效率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年均0.06%的速度上升,对其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则以年均0.59%的速度上升,而技术效率以年均0.5%的速度下降,这造成中国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缓慢。对大豆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非常小,主要是资本投入起作用。最后对提高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