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的农业生产来说,病虫害属于重点处理内容,不管什么时候,病虫害的存在都会给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了病虫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极大提高了农作物整体质量。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对于粮食有着非常高的需求,所以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水稻极易感染各种病虫害,在防治病虫害时存在过量使用及残留农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水稻质量和产量,并损害了生态环境。因此,应推广绿色农业理念,使用安全的水稻农药减量技术,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世界上被称为农业大国,水稻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有效预防水稻病虫害,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高毒农药不利于提高水稻质量,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近几年,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绿色防控水稻病虫害,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鉴于此,笔者立足我国水稻病虫害的特点,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力求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病虫害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与质量。以往我国针对水稻病虫害主要是采取剧毒农药和灭绝性的除虫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水稻品种的多元化给现有的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成为了目前我国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在分析水稻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水稻病虫害防控方面遇到的瓶颈,从绿色防控角度提出几点防控措施,希望能够为目前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花生有"长生果"之称,它是我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叶酸、膳食纤维和精氨酸等,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在我县广泛种植,但在花生的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为害,严重影响了花生的质量与产量。为更好地传播"绿色植保"理念,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减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花生的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1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概述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从选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出发,达到绿色、高产的目标。在传统的水稻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模式中,化肥施用量过多、农药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高度重视农作物化肥和农药残留问题,注重农产品质量和营养,引入了很多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产品需求较大的国家,在农业生产领域,生态环境遭受化学肥料与农药破坏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绿色植保"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本文以绿色农业条件下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介绍绿色植保理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如何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治。  相似文献   

8.
农业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形式,水稻种植是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而水稻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使水稻产量下降,所以控制好水稻种植的病虫害力度会提升水稻的种植量和水稻的产出质量。近年来我国致力发展农业建设,并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上应用了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针对农业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技术等绿色防控的应用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农业农村工作部2015年提出,从2015 2020年实施农业生产农药使用零增长的战略目标。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而实施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是实现农业生产农药使用零增长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提升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控力度,有助于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高毒农药的应用,不仅不利于提升水稻的质量,还将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建设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在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此,本文以绥化地区为例,对农业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绿色防控的应用展开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传扬海内外。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粮食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温饱问题。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产量能够平稳增长,保障水稻生长的安全,能让人民"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对粮食的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从而"绿色食品"以及"绿色水稻的生长"的观点开始广泛传播。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水稻生长存在的病虫害,针对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得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昭平县近些年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对推动当地水稻种植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当中,科学使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投入,降低了土壤、农产品污染,受到了各界好评。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主要的水稻栽培国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都适宜水稻种植。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为了对水稻栽培水平进行提升,必须要做好田间农事管理,采用绿色防治理念,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预防、控制。本文对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探讨。1水稻病虫害防治概述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原因,水稻病虫害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等,  相似文献   

14.
探讨绿色水稻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越来越快,其中以水稻生产尤为明显,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湖北省咸丰县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支柱。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受到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咸丰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介绍了绿色水稻的栽培技术,旨在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咸丰县水稻产业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的绿色农业生产,尤其是绿色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受到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笔者所在地的绿色水稻栽培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如何提高绿色水稻产量的栽培技术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水稻种植中病虫害是限制水稻种植产量与种植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提升水稻种植产量,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控。但过量使用农药会对作物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区域水稻种植中要重点推广农药减量增产技术。通过合理选取农药种类、强化病虫害监控、创新化学防治技术、加强对种植户技术培训等措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并大大降低农药的实际使用量,实现水稻绿色、高产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农业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水稻产量、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绿色大米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扬中市从注重保护粮食生产安全出发,积极引进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该文主要介绍了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综合技术,达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全面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能力,确保水稻稳产增产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洪泽县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本文主要介绍了洪泽农药使用现状,提出针对水稻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措施,并提出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应当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最终实现水稻生产上的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每年的基本粮食产量之中,水稻占据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对水稻的栽培以及水稻栽培之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一直是相关农业所研究的重点,对我国粮食整体产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绿色手段防治病虫害,不仅仅能够提升水稻整体的质量,还能够提升水稻的产量。本文已保护环境绿色生产,提升水稻栽培的效率和产量为起点,对水稻栽培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供相关农业部门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的日渐增长,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持续破坏,粮食生产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方位地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确保水稻稳产增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