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斯 《农业考古》2000,(1):114-121
1994年10月在中国湖北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提交了《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国稻作起源地的三条标准:1、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在全新世中期,必须适合稻谷的栽培,且这一地区有野生稻的广泛分布。2、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看,还是从文化谱系发展上看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这一地区都有较为普遍的发现。3、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不仅有属国内…  相似文献   

2.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3.
近 2 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 ,时间最早的达 12 5 0 0年 ,地域分布之广 ,时间跨度之大 ,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 ,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 ,在湖南 2 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 ,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而且时间排列是连续不断的 ,空间分布于三湘四水之间。主要稻作文化遗址有 :永州道县玉蟾岩 12 5 0 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 ,洞庭湖…  相似文献   

4.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5.
日本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岛  忠平 《农业考古》1991,(1):181-186,204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日本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水稻农耕遗址及相关遗物,其中福冈市板付遗址、佐贺县唐津市菜畑遗址、福冈县二丈町曲田遗址等处发现的属绳纹时代后半期至弥生时代前期的稻作水田遗迹、居址和中国大陆文化特色的磨制石器以及其它农具、碳化稻米痕迹等等,对研究探索日本列岛稻作农业的起源,持有十分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据现知材料,日本列岛的稻作农业,首先是从最邻近中国大陆的北九州地区开始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一般是通过炭化米、陶器上的压痕的发现,或对遗址土样中稻的遗体及水稻植物蛋白石等作为该遗址是否存在稻作农业的重要依据。这些发现和分析尽管可以分别证明稻作农业和栽培稻的存在,但都有因出现频率和人为移动的可能性不同而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这些遗物出土的遗址,并不意味着这些遗址没有过稻作,而在调查结果上又必须将它们排除在稻作遗址之外。在进行稻作起源研究这样以大时空为对象的研究中,在均质条件下积累稻作农业的有关资料是得到正确结论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像水田稻作农业,因需具…  相似文献   

8.
郭辉东 《农业考古》2005,(1):166-166
近2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时间最早的达12500年,地域分布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在湖南2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9.
河姆渡稻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姆渡稻谷研究进展及展望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郑云飞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有稻谷的遗址累积到1970年代初止,约30处;从1973—1989这十多年中又出土了49处,合计达79处。1989以后至1992年止,共已达112处。稻作遗址的不断出现,促进了稻作起...  相似文献   

10.
蒋静  朱乐红 《农业考古》2012,(6):261-263
一、引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随着一九八八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约九千年,将世界稻作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一九九三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四千至一万八千年。一九九六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  相似文献   

11.
邀请函尊敬的女士、先生 :自 1 991年 8月、1 997年 1 0月在中国江西南昌举行过两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1 999年 9月在湖南株洲举行过第三届农业考古国际讨论会之后 ,转眼又经过了几年时间。在此期间 ,各国的农业考古 (特别是稻作文化 )发现和研究又有很大进展 ,取得了重要成果 ,有必要进行一次学术交流和总结 ,以便更好地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近年来由于在稻作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最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被评为“中国 2 0世纪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相似文献   

13.
印度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印度发现了一处时代很早的稻谷遗址,引起了国外有关学者的关注。1984年初,日本奈良国立文物研究所的佐原真先生和日本古代稻米研究专家佐藤敏也先生曾根据原发表报告对这一遗址的发现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下面试据他们的介绍,向国内读者谈谈这一稻作文化遗址以及稻谷遗物的出土情况.  相似文献   

14.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15.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16.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17.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有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了贾湖稻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据《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19日第三版报道,江苏省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首次发现了龙山文化稻田遗迹。在98Ⅱ区发现水沟、水坑、水田等与稻作农业生产有关的遗迹。一号水田遗迹由G5、G6、G9、ST1和SK1构成。ST1呈不规则形,揭露面积大约为67平方米。水田、水口、水沟中的土壤经江苏省农科院测试分析,均含有大量的水稻植硅体。通过钻探和现有发掘区内的现象和土壤植物硅酸体的测定,初步认定城外和北部内外城之间有着保存较好的稻作农业生产区。为了对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的古代稻作情况作一全面了解,在99LTT2探方的西壁上G2南…  相似文献   

19.
贺信     
陈文华教授阁下 :前你处寄来邀请参加今年九月将举行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和黄盛璋教授最近带来的阁下的口信 ,深感欣慰 ,并衷心地感谢。从信中欣闻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近年来由于在稻作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最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被评为中国 2 0世纪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将在仙人洞遗址前竖立纪念碑以资纪念 ,对于在农业考古事业发展方面农业考古学界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和突破 ,深感钦佩 ,十分高兴 ,为此请通过您谨致衷心祝贺 ,并向莅会中外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代表中共英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出席狮石山遗址陈列馆开馆仪式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狮石山遗址是广东继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新发现的第三处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义的洞穴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非籼非粳的稻作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历史推至1.2万年以前。狮石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如何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岭南水稻起源以及推动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石器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诚邀考古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