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龄幼虫毒力、产孢量的影响,并进行菌种复壮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球孢白僵菌SCAUJH19继代培养10代,得到F1~F10代菌株并测定产孢量。采用浸虫法分别用F1~F10代菌株处理斜纹夜蛾二龄幼虫,测定其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建立模型分析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代数、毒力与产孢量的关系及毒力退化规律。采用活虫复壮法对F4、F6、F8、F10代菌株进行复壮,比较复壮前后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效果,并测定产孢量。【结果】球孢白僵菌F1~F5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无显著差异,处理7 d时校正死亡率为42.44%~45.22%,而F6、F8、F1...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瘤状多毛菌(Hirsutella nodulosa Petch)对二化螟越冬幼虫(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寄生性和瘤状多毛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其自然奇生致死率达73%,人工孢子接种致死率达93%;20℃、20天致死50%越冬幼虫的孢子量需8.2—10~6个/毫升;接种二化螟2—3代幼虫及其他6种不同代(包括越冬代)的鳞翅目幼虫均无寄生致死现象.瘤状多毛菌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5~27℃、pH6~6.5;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30℃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40℃以上孢子易失活,而菌体能存活15天左右.本文提出了一种适于该菌生长发育的培养基(蔗糖20、酵母汁10、KH_2PO_4 1.5、MgSO_4 0.5、CaCl_2·2H_2O 0.01、NaCl O.40克/升).  相似文献   

3.
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影响因素与用药时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两个林区,于冬季和春季释放白僵菌粉,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的幼虫;结合地理环境,气候及寄主生理状况等因素,对防治效果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地理带冬春的气候条件不太适宜白僵菌孢子的萌发和致病。因而,应该选择6月份多雨季节,第一代幼虫3龄初期作为防治时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活茧密度为46.8头/㎡,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正>白僵菌属于微生物中的一种真菌,是昆虫病原真菌的一种。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就是根据玉米螟幼虫70%~80%在玉米秸秆内越冬,如按每头雌蛾平均产卵350粒,孵化率按70%计算,在垛内消灭一头老熟幼虫等于减少田间120头幼虫。这是一项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措施,该技术使用方法简便、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一、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作用方法通过人工释放白僵菌活孢子,于作物田内或玉米  相似文献   

6.
葱蝇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葱蝇(Delia antiqua(Mesen)]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葱蝇在沈阳地区1年发生3代,并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5月上旬是羽化高峰期;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是羽化高峰期;第2代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出现,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旬。越冬代雌成虫出现后6天开始产卵,11天达产卵高峰期;第1代雌成虫出现后4天开始产卵,7天达高峰期;第2代雌成虫出现后4天开始产卵,8天达高峰期。第1代卵的历期3.5天,幼虫历期13.7天,蛹历期14.0天;第2代印的历期3.0天,幼虫历期13.0天,蛹的历期13.5天。各代蛹均有不同程度的滞育现象。各代成虫的寿命分别为:越冬代17.9天,第1代20.8天,第2代25天。各代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越冬代20.5粒,第1代17.3粒,第2代12.6粒。圆葱定植后除前期约20天不受葱蝇为害外,其余生长期都受到葱蝇的为害。第1、2代幼虫皆能使圆葱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黑荆大造桥虫是黑荆树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松土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幼虫共6龄,卵期5—9天,幼虫期22—43天,蛹期越冬代127—142天,其余各代10—19天。已知天敌有螟蛉绒茧蜂及白僵菌。试验表明,溴氰菊脂、敌百虫、敌敌畏和辛硫磷等农药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冬季抚育松土消灭越冬蛹。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3株来源不同的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致病性及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混用对致病力协同作用,结果表明,3株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均表现出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球孢白僵菌Bb-YM致病力显著高于球孢白僵菌Bb170428和布氏白僵菌NEAU30305,对2、3龄幼虫致病力更高,显著高于对其他虫龄幼虫致病力。菌株Bb-YM以LC50和LC80浓度处理越冬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0.90%和92.09%,成虫羽化率仅为13.04%和2.90%。菌株Bb-YM与菌株Bt64混用对二化螟幼虫致病力具有协同增加作用,并显著缩短幼虫致死中时间,与菌株Bt64 LC50和LC70混用增效比达2.1373和3.9663。研究结果对开展白僵菌绿色防控二化螟和菌株高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人工繁殖及其对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的生活史,并利用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进行了室内人工繁殖与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在江苏徐州1a可完成6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壳内越冬。第1~5代小蜂羽化期均与各代杨小舟蛾蛹期相吻合,可逐代追踪寄生杨小舟蛾蛹。以杨小舟蛾和柞蚕蛹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最佳蛹蜂比分别为1∶3(或1∶4)和1∶100。释放30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小蜂,对越冬蛹的平均寄生率高达(36.21±5.26)%,与对照和15枚·hm-2放蜂量处理相比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与60枚·hm-2的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该寄生蜂防治杨小舟蛾越冬蛹的最佳释放量为30枚·hm-2。  相似文献   

10.
对红枣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发现,红枣食心虫年发生1~2代,越冬成虫始发期为6月上旬,于7月中旬和8月下旬出现发蛾高峰,成虫昼伏夜出,且以1~3时活动性最强,幼虫在枣内生活12~22d,平均17.6d。第1代幼虫蛀入果内可引起大量落枣,第2代幼虫蛀入枣内时枣核已硬化.虫枣不再脱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处理土壤对红枣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有一定控制作用,而对树上喷洒农药灭扫利和灭幼脲对红枣食心虫的卵孵化和初孵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除草剂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霞 《吉林农业》2009,(11):32-33
1.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主要是利用了玉米螟在春季破蛹后,从秸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到白僵菌,从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田间危害。具体做法是:在5月中下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采取连续调查的方法确定当地封垛时间,即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活动,开始进行白僵菌封垛。用背负式动力喷粉器,在垛的秸秆期茬口两侧,在中间部位,每隔一米左右,把喷粉器的喷管插入垛内,向垛内喷粉,待垛上部冒出白烟即停喷,再换第二个位置。  相似文献   

12.
美国白蛾下树化蛹的过程为昆虫病原真菌与之接触侵染提供了有利环境。从来源于河北、北京地区的22株球孢白僵菌和2株粉拟青霉菌中,筛选出对美国白蛾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FD和粉拟青霉菌株SH9-4,通过爬行接触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它们对进入下树化蛹过程的美国白蛾老熟幼虫的侵染效果。研究表明,接种144 h后,白僵菌校正致死率92.4%,LT50为87.06 h;粉拟青霉校正致死率94.9%,LT50为92.34h;受感染的老熟幼虫多在预蛹阶段死亡。同时,对生产出的白僵菌和粉拟青霉的固体菌剂,通过在树干基部施菌的方法进行了小规模的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和粉拟青霉对越冬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9%和83.5%,对第2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和87.0%。表明针对美国白蛾下树化蛹进行防治是用真菌防治美国白蛾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柑橘粉虱以幼虫群集在嫩叶背面吸取柑橘汁液,并分泌蜜露诱发严重的煤烟病(枝叶和果实表面覆盖一层黑色霉层),严重阻碍柑橘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柑橘粉虱发生严重的柑橘园产量降低、果品质量下降,次年基本绝收。一、发生规律柑橘粉虱在我国多数柑橘栽培区一年发生3代,以高龄幼虫越冬,次年3月下旬化蛹,越冬代成虫4月开始出现5月初达盛期。第1代幼虫盛期在5月中旬(在越冬代成虫盛发后10~15天),第2、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螟在吉林一年发生1~2代。不论一年发生几代,都是以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根茬及杂草里越冬,其中75%以上幼虫在玉米秸秆内越冬。越冬幼虫春季化蛹、羽化、飞到田间产卵。一、发生条件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  相似文献   

15.
橄榄皮细蛾(Spulerina sp.)在福州1a发生4代,平均各代历期:第1代45d,第2代31d,第3代46.5d,越冬代近8个月.以预蛹期幼虫在橄榄秋梢嫩茎和复叶叶轴的基部至中部上吐丝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初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春梢;第2代主要为害果实;第3代为害夏梢;第4代(越冬代)为害秋梢.其中以第2代幼虫潜食橄榄幼果所造成的经济危害最大.此虫在果上发育1个世代,其各虫态历期平均为:卵期7d,幼虫期19.5d,蛹期3.5d,雌蛾产卵前期1d.5月中旬至下旬为橄榄座果期和春梢生长期,是防治橄榄皮细蛾保果的关键时期.用特制杀虫粉炮(中国专利号90204382·X)每株大树放炮1粒,3d后重复1次,保果效果达95.22%.  相似文献   

16.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是榕属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本研究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对朱红毛斑蛾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防控措施进行简述。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在福建龙海一年发生2-3代,以第2代预蛹期幼虫或蛹及第3代低龄幼虫在榕树根系与地表形成的夹角处和草丛中越冬。根据朱红毛斑蛾生物学特性,提出在防治上可采取缠绕稻草防治,清除落叶杂草,天敌防治,以及白僵菌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危害多种阔叶树,在四平市1年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落叶层下过冬.越冬代成虫5月中至6月下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中旬老熟幼虫化蛹过冬.采用1%苦参烟碱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一、葱地种蝇1、发生规律。1年发生3代,以蛹或幼虫越冬。第1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中旬,第2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旬,第3代幼虫危害期在10月中旬。成虫中午最活跃,集中在葱、蒜地产卵。卵期一般6天,幼虫期一般17-20天,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越冬。2、防治建议(1)消灭越冬幼虫和蛹。栽培早葱的冬闲地块,秋末进行深翻,晒死部分越冬幼虫和蛹。另外冬季灌溉也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玉米螟发生与作物布局间的关系,为玉米螟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玉米螟典型发生区,用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蛹量以及玉米蛀秆率、玉米茎秆和果穗蛀孔数、活虫数等指标,依次评估玉米+棉花(Tr1)、玉米+甜瓜(Tr2)、玉米+小麦(Tr3)邻作模式下玉米螟种群动态与危害。【结果】 不同邻作模式下诱捕器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蛹量有一定的差异(P < 0.005);其中,Tr1邻作田诱蛾量(越冬代、1代和2代)、落卵量、幼虫量和蛹量显著高于Tr2和Tr3邻作田(P < 0.005),Tr2邻作田的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和蛹量高于Tr3邻作田但差异不显著(P > 0.005);不同邻作模式下玉米螟发生与危害有一定的差异(P < 0.005);Tr1、Tr2、Tr3 3种不同邻作模式下玉米螟蛀秆率均值为18.03%且差异显著(P < 0.005),总蛀孔数、总活虫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r1>Tr3>Tr2、Tr1>Tr2>Tr3。【结论】 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后更偏好于向玉米+棉花(Tr1)邻作田迁移且1 代和2代成虫以及棉花周围有种植玉米的田,通过作物布局和合理的药剂防治调控玉米螟种群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0.
测定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在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等4个浓度下对斜纹夜蛾2龄、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斜纹夜蛾2龄、3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2龄幼虫的最高死亡率达87.46%,致死中时间为4.49 d;3龄幼虫的死亡率达80.56%,致死中时间为5.52 d。随着施药时间增加,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2.047×105个/mL,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2.192×105个/mL。说明该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