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将不同规格野生瘤背石磺,按8g以下、8-18g和18g以上分为三组,组织切片观察胃盲囊组织结构,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羟色胺和P物质在胃盲囊中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瘤背石磺胃盲囊主要由非纺锤型和纺锤型两种类型绒毛组成,这两种绒毛所占比例在瘤背石磺不同发育阶段明显不同,在18g以上组中以纺锤型为主,此时纺锤型所占比例(66%)约为非纺锤型(34%)的2倍。各组瘤背石磺胃盲囊中均有大量5-HT和P物质阳性细胞的分布,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粘膜层,且主要分布在非纺锤型绒毛中,5-羟色胺和P物质阳性非纺锤型绒毛比例均匀约为纺锤型绒毛的10倍。5-羟色胺和P物质阳性细胞数在瘤背石磺胃盲囊的分布规律,均有随瘤背石磺不断发育重量不断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18g以上组5-羟色胺阳性细胞数(112.82个·cm-2)约为8g以下组(34.8个·cm-2)的3倍,而18g以上组P物质阳性细胞数(177.48个·cm-2)约为8g以下组(51.08个·cm-2)的3.5倍。在各组中P物质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5-羟色胺,且在不同发育段其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结论:瘤背石磺胃盲囊5-羟色胺和P物质分布均有随体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非纺锤绒毛的粘膜上皮。其中P物质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5-羟色胺。  相似文献   

2.
以瘤背石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盐度(5、15、25、35和45)环境下饲养,研究盐度对瘤背石磺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显示:盐度能显著影响瘤背石磺幽门胃、贲门胃、肝胰腺以及肠道结构组织。随着盐度的升高,幽门胃和贲门胃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肝胰腺在低盐度时部分被溶解,出现"空泡化现象",而高盐度时细胞损伤严重。另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高盐度对肠道绒毛细胞有破坏作用,随着盐度的升高,瘤背石磺前肠褶皱高度逐渐降低,至盐度35~45时表面逐渐呈现扁平化,消化吸收面积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瘤背石磺消化系统组织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组织损伤严重,消化吸收率显著降低。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可见,盐度15左右是瘤背石磺适宜的养殖盐度。  相似文献   

3.
瘤背石磺滩涂生态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6~10月,在长江口北支崇明沿岸的芦苇滩涂上进行了瘤背石磺生态繁殖的实验,观察了瘤背石磺繁殖期的性腺发育、交配与产卵、生殖性能、胚胎与幼体发育和繁殖期的其它生态习性。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性腺发育可以初步分为四期,7~8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发育主要处于Ⅲ期和Ⅳ期,9~10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主要处于Ⅱ期和Ⅲ期,5g以下的当年繁殖个体性腺发育均处于Ⅰ期;(2)实验区的瘤背石磺多为两个体间的交配,夜间和白天均可见交配个体,7~8月初为交配盛期,9月中旬后很少见交配个体。实验区的瘤背石磺有3个产卵高峰期,最后一个产卵高峰期的产卵量(8月28~29日)远低于前两个产卵高峰期,单只瘤背石磺每次所产卵块面积为10~40 cm2之间,平均每次产卵量为(10.14±3.56)×104cell/只亲本石磺,单个受精卵湿重为(8.95±0.55)μg,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2.50±3.63)%;(3)实验区瘤背石磺胚胎发育时间为4~10 d,孵化的面盘幼虫10 d后可以顺利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匍匐幼虫经过15 d左右可以发育成0.2 g左右的幼体石磺,但是成活率极低,其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不详。  相似文献   

4.
4种石磺水中呼吸耗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22℃、盐度30的密闭容器内,采用WINLKER氏碘量法测定溶氧量,分别对不同规格的4种石磺[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紫色疣石磺(Peronia verruculata)]的水下呼吸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石磺的表皮呼吸耗氧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条件下,比较4种石磺的耗氧率发现,紫色疣石磺、瘤背石磺和平疣桑椹石磺在3 h时耗氧率降到最低,分别为(0.126±0.014)mg·(g·h)-1、(0.111±0.011)mg·(g·h)-1、(0.081±0.006)mg·(g·h)-1,里氏拟石磺在4 h时降到最低,为(0.098±0.015)mg·(g·h)-1;紫色疣石磺的耗氧率在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其它3种石磺,以下依次为瘤背石磺、里氏拟石磺、平疣桑椹石磺。  相似文献   

5.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瘤背石磺栖息地(崇明北支芦苇滩涂)的水质、土壤及成体瘤背石磺不同组织中的各项重金属含量,并与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瘤背石磺栖息地的水质和土壤基本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仅土壤中的Cu和Zn含量略超过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指数分别为1.39和1.09。瘤背石磺肝胰腺中积累了较多的Cu、Zn和Fe,含量分别高达314.33、258.33和192.40μg/g组织湿重,两性腺中的Zn含量为309.33μg/g组织湿重,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肌肉和卵黄腺中的重金属含量均较低。除Cd含量外,瘤背石磺肌肉中的其它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中的规定要求,但是肌肉中Cd含量远低于CAC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规定的2.0μg/g湿重。  相似文献   

7.
牙鲆消化道组织学观察及内分泌细胞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质量约0.5 kg,活体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结果表明,牙鲆消化道和高等脊椎动物类似,分为口咽腔、食道、胃、胃盲囊和肠。肠也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胃和前肠是消化吸收主要的部位,胃盲囊和前肠结构和功能非常类似。Serotonnin细胞和P Substance细胞在牙鲆胃前部的黏膜中零星分布,在胃体中较多见,平均每104μm2胃体黏膜上皮约各有2.2和2.0个阳性细胞。而Gastrin细胞分布在胃盲囊和前肠中,平均每104μm2黏膜上皮分别有0.98个和0.71个阳性细胞。可见,牙鲆和哺乳动物消化道一样都分布有肽能神经元。这些结果将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主要应用H.E染色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构成.食道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细胞,表面为一层扁平细胞.下层为杯形细胞,伴有大量的粘液细胞.胃为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贲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层较厚的胃腺组织;由单一柱状腺细胞组成.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其间分布有大量的杯形细胞.本研究讨论了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斜带石斑鱼消化道基本具备典型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征,但也有其自身明显的特征,如幽门盲囊非常发达,小肠较一般肉食性鱼类细长,这与其对食物的同化能高达90%的特征相适应.SABC免疫组织化学结果: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STT免疫阳性细胞在胃中分布数量最多,肠道次之,在食道和幽门盲囊中未检测到该种免疫阳性细胞;Gas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和后肠未检出;PP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不同产地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肌肉脂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6个不同产地(分别为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和大丰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崇明县、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福建省厦门市)的瘤背石磺肌肉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瘤背石磺肌肉磷脂/总脂(PL/TL)崇明产高达(74.84±1.38)%,显著高于其它产地的瘤背石磺(P0.05);各产地瘤背石磺肌肉中胆固醇/总脂(Cho/TL)和甘油三酯/总脂(TG/TL)含量差异不明显;苍南产瘤背石磺游离脂肪酸/总脂(FFA/TL)含量最高;(2)苍南产瘤背石磺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产地石磺(P0.05),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18∶2n)]显著低于其它产地石磺,其它5个产地ΣMUFA含量差异较小,各产地ΣPUFA和总高不饱和脂肪酸[ΣHUFA(≥20∶3n)]含量差异较大。浦东产瘤背石磺肌肉的C20∶5n3(EPA)、C22∶6n3(DHA)、ΣPUFA、ΣHUFA均显著高于其它产地石磺(P0.05)。研究表明,6个产地瘤背石磺肌肉中脂质及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上海和盐城两地的瘤背石磺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且DHA+EPA含量较高,营养价值丰富;苍南和厦门两产地的瘤背石磺具有含量较高且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用不同盐度水平(5、15、25、35和45)的人工海水饲养瘤背石磺幼贝[湿重(2.96±1.02)g]60 d后测定瘤背石磺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盐度对瘤背石磺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应激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低盐度时血糖浓度显著高于高盐度;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且均在盐度25时最低;而随着盐度的升高,瘤背石磺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而谷丙转氨酶随着盐度的升高呈现抛物线变化,且在盐度15时最高。免疫指标与血液生化指标相一致,均在盐度胁迫时,诱导瘤背石磺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盐度时,瘤背石磺用于渗透压调节的能量多于高盐度,且过高和过低盐度均对瘤背石磺的肝胰腺产生损伤,造成血淋巴中谷丙转氨酶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11.
沈永龙 《水产学报》2013,37(6):851-857
为了研究盐度对瘤背石磺不同部位Na+/K+-ATP酶活性、围心腔液和腹腔液渗透压及离子含量(Na+、K+和Cl-)的影响,选取健康的瘤背石磺[湿重(10.24±2.16)g]600只,在不同盐度条件下(5、15、25、35和45)采用模拟生态环境的方式饲养30 d后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1)瘤背石磺腹腔液和围心腔液的盐度和渗透压均随着环境盐度的升高而增高,腹腔液的盐度和渗透压的变动幅度分别为25~ 43和514 ~ 796 mOsm/kg,其增高幅度均大于围心腔液(分别为23 ~ 28和502~ 726 mOsm/kg);(2)围心腔液中Na+、Cl-和K+含量随环境盐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离子浓度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95.50、322.50和5.15 mmol/L,但盐度对Na+和Cl-含量有显著影响,对K+含量无显著影响.(3)瘤背石磺不同部位的Na +/K+-ATP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贲门胃、肠、表皮、肌肉和围心腔膜等部位的Na +/K+-ATP酶活性较高,同时,盐度激活不同部位的Na +/K+-ATP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性,肌肉和贲门胃的Na +/K+-ATP酶在低盐度时活性较高,而肠、肾及围心腔膜等在高盐度时Na+/K+-ATP酶被激活,酶活性较高.研究表明:盐度能显著影响瘤背石磺腹腔液和围心腔液的渗透压和离子浓度以及各器官的Na+/K+-ATP酶活性,贲门胃、肠和肌肉等均是其离子转运和渗透调节的主要部位,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2.
饥饿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饥饿和饥饿后投喂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及消化组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饥饿周期为30d。饥饿对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的影响为肝体比从试验的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第20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P>0.05);幽门盲囊重与体重比先上升后下降;胃重与体重比始终呈上升趋势(P<0.05);肠重与体重比在第10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P>0.05);肠长与体长比呈上升趋势(P<0.05)。饥饿对蛋白酶活力影响为从开始到第3天胃蛋白酶活力上升,第10天开始下降;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在第10天之后持续下降(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一直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力影响为肝脏淀粉酶活力、胃淀粉酶活力和幽门盲囊淀粉酶活力均呈下降趋势(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第10天之后即稳定在低水平(P>0.05)。饥饿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为饥饿后摄食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上升的速度在不同组织有差异,在恢复摄食后的第10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大规格幼鱼(全长10.53±1.41 cm,体质量15.02±2.46 g)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以及5、15、25、30、35五种盐度对肠、幽门盲囊、胃和肝脏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盐度下,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各消化...  相似文献   

14.
野生鲻鱼和养殖鲻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娜  李加儿  区又君 《海洋渔业》2011,33(2):151-158
野生与养殖鲻鱼(Mugil cephalus)的消化系统在形态和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方面:食道粗而短,胃呈球形,包括贲门部、盲囊部、胃体部和幽门部4个区域,胃与肠相接处有2个指状幽门盲囊,肠道在腹腔内盘旋5圈.肝脏黄褐色,右叶较左叶大,未发现独立的胰脏.养殖鲻鱼消化道周围包裹更多脂肪,胃较小但胃腔更大,肠...  相似文献   

15.
对多鳞四指马(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含有粘液细胞。胃Y型,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及幽门部,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盲囊部均有胃腺,而幽门部未发现。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Z字形,肠道系数为0.508,肠道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粘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粘膜层中并未发现肠腺的存在。由前肠到后肠粘膜皱褶的厚度和宽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肌层厚度则是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幽门盲囊菜花状,其组织学结构类似于肠道结构,但粘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6.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Study on histology and histochemistry of digestive tract in Sebastiscus marmoratus[刊,中]/石戈(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4),王健鑫,刘雪珠,王日昕//水产学报.-2007,31(03).-293~302 利用光镜技术对褐菖鲉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学研究表明:褐菖鲉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4部分组成。口咽腔较大,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并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食道粗而短,上皮组织包括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粘膜层的固有膜中含有腺体;胃呈Y型,包括贲门、胃体和幽门3个区域,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和胃体部的粘膜层中有厚的结实层,上皮有大量的胃小凹和胃腺组织;胃幽门部括约肌明显,幽门上皮不含胃小凹;胃与肠相接处有8~9个指状幽门盲囊,其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肠道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丰富的微绒毛形成明显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系数为0.54。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幽门、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幽门盲囊及肠道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贲门部和胃体部的固有层以及幽门上皮还检测到酯酶活性,且酯酶定位于幽门柱状上皮细胞胞质的上半部。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结果表明褐菖鲉食道有润滑和微弱的消化作用,胃有消化脂类和吸收糖类的功能;幽门和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整个消化道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图3参29  相似文献   

17.
瘤背石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A-PCR技术对瘤背石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瘤背石磺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3 957 bp,由22个tRNA、2个rRNA、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19个长度为2~138 bp的非编码区组成。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8个tRNA基因从L链编码,其余基因均从H链编码。蛋白质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ND2为TTG以外,均为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COⅢCytb基因使用了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基因均使用典型的TAA或TAG。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tRNASer缺少DHU臂,tRNASer和tRNAThr的反密码子环上有9个碱基,而不是通常的7个碱基。最长的非编码区含有类似于tRNA的二级结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13个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用NJ、MP、ME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6种软体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与传统的系统分类基本一致。研究初步确定瘤背石磺与平疣桑椹石磺的亲缘关系比与凯尔特石磺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