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7,(5):283-289
为研究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源,分别设置0,45,90,135和180 kg/hm25个氮素施用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及GGE双标图分析了产量与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当氮肥施用量为T2(N 90 kg/hm2)时,在2014~2015年试验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表现最好。其中产量,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相比对照CK分别增加67%、30%、63%、30%;而氮肥施用量为T4(N 180 kg/hm2)时,尽管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而且株高较T2处理增加4%,但是相比T2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下降18%,商品薯率降低12%;产量、单株薯块重量对各试验处理差异的区分力和对目标农艺性状的代表性较好。因此,试验结果表明,精准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方差分析与GGE双标图结合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加客观、有效地分析肥料施用量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2.
科学施用基肥,适当喷施叶面肥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为探索减施磷钾基肥喷施叶面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一次性施入基肥的常规施肥量(CK)、80%磷钾基肥+喷施叶面肥2次(T1)、80%磷钾基肥+清水对照(T2)、60%磷钾基肥+喷施叶面肥2次(T3)、60%磷钾基肥+清水对照(T4),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株高、茎粗、LAI、SPAD值及块茎产量影响。与CK相比,T1处理各项指标表现较好,其中株高、LAI、SPAD值、商品薯率和产量均为最佳,茎粗、单株薯重和单株结薯数则CK表现最佳,T1为其次,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经济效益方面虽然T1处理成本投入升高,但净产值也有所增加,比CK处理高出8.06%,理论上增加收入262元/667m2,这对生产者意义重大。所以,该施肥方式可以作为马铃薯减肥增效生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化肥用量,筛选优良新型肥料,实现绿色稳产增效的目标,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马铃薯专用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马铃薯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当地马铃薯配方肥相比,产量增幅在23.83%~29.85%,增收在15.50%~22.05%。当地马铃薯复合肥(撒可富)1125kg/hm2+黄腐酸生物有机肥375kg/hm2处理效果最好,产量为23915kg/hm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45.15%,较当地马铃薯配方肥处理增产29.85%;纯收入32 489元/hm2,较对照增收23.24%,较当地马铃薯配方肥处理增收22.05%;干物质、粗淀粉、还原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25.64%、19.69%、0.224%和22.84 mg/100g,较对照分别提高15.65%、16.65%、17.28%和12.90%,较当地马铃薯配方肥分别提高9.34%、9.82%、10.89%和6.38%。生物有机肥增产提质及增收效果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和当地马铃薯配方肥。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铃薯》2015,(4):219-221
试验开展了包膜控释尿素对马铃薯生育期株高、主茎数、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薯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施用量为普通尿素的80%时,在所有调查指标方面均表现最好,且商品薯率达到87.3%,折合产量为2 646 kg/667m2,较不施氮肥增产33.4%,较普通氮肥增产8.7%。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重要病害,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菌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36.7%、58.3%和71.3%,播种带病种薯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11.7%、18.0%和21.4%,由此明确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田间不同施肥种类及栽培方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均能延缓植株发病,其中施用尿素的植株萎蔫率、病薯率分别是13.3%、47.1%,显著低于CK及其它施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2 202 kg/667 m2;其次是马铃薯专用肥及碳酸氢盐类处理,均比CK植株萎蔫率低,产量有所增加。采用覆膜起垄栽培可以有效降低病薯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马铃薯原种在小垄栽培(垄距70 cm)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利用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种一代。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株距10 cm、15 cm、20 cm、25 cm和30 cm共5个处理,采用通径分析探讨了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密度与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和茎粗)、产量性状(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产量、产种量、繁殖系数、公顷产量)和经济参数(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株距在10~30 cm之间时,如果株高越高、主茎数越多,那么产量就越高;随着株距的增大,单株结薯数逐渐增多,单株产量逐渐增高,繁殖系数和产投比逐渐增大,主茎数和产种量无显著变化;垄株距为70×3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繁殖系数最大,产投比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是小垄稀植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8.
缓控释肥施用对旱作区全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缓控释肥的施用对全膜马铃薯关键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H)、中(M)和低(L)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了2种不同施肥方式即集中沟施(F)与表层撒施(B)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施肥水平对旱作全膜马铃薯的主要生长指标(除茎粗)、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显著,在施用900 kg/hm~2的高肥水平时,其沟施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达到最大,分别达43 609 kg/hm~2、72.1%和92.7%。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大薯数、单株薯重、大薯重、产量和大薯率影响显著,且在3种施肥水平下,集中沟施(F)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高于表层撒施(B)处理,其中在高肥水平下HF处理较HB处理平均增产达2 835 kg/hm~2,增产率为6.9%。施肥水平×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各生长指标和产量影响均不显著。综合来看,缓控释肥在较高水平的施肥(900 kg/hm~2)条件下,集中沟施处理(HF)有利于旱作区全膜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8,(2):70-73
针对马铃薯扦插苗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生长发育缓慢、结薯率低的问题,开展赤霉素不同浓度处理对扦插苗生长发育及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赤霉素的喷施浓度为10 mg/L时,对扦插苗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积累、匍匐茎的发生与膨大、结薯数量与产量的增加均有促进作用,单株结薯数达6.3粒/株(CK 2.5粒/株),且结薯合格率(≥2 g)较对照提高60.9%。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铃薯》2017,(1):18-24
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播种的种薯(块)数来表示。然而,马铃薯不同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种薯(块)上有多个芽眼,可以长出多个主茎。每个主茎有自己的根、匍匐茎、块茎、叶和花序。因此,把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作为马铃薯种植密度更为合理。试验在大垄(90 cm)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下,明确马铃薯‘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通过种薯切块大小和切块种植密度的不同获得单位面积有差异的主茎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种薯切块大小被安排在主区,分别设30,50和70 g共3个处理;株距被安排在副区,分别设10,15,20,25,30,35和40 cm共7个处理。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越多,单位面积的总块茎数就越多,但平均块茎重却越小。然而,主茎数与总产、商品薯产量、商品薯个数关系却不是直线的,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其之间的关系。对总产量来说,Y总产=903.278 2+63.570 9X-0.914 9X2(R2=0.759 7,P0.000 1),当X(主茎数)在35时,Y总产有极大值2 008,即:当主茎数=35个/m2,总产量=2 008 kg/667m2。该研究结果可为‘荷兰15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个新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的早熟性、植株性状、薯块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情况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东农303、中薯5号两个品种表现植株生长旺盛,早熟性好,单株结薯数多,薯块大小均匀,商品薯率与产量高,适宜石门县作为早熟马铃薯高产栽培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铃薯》2022,(1):27-35
为研究追施尿素量和施用时间对‘云薯902’块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云薯902’为材料,‘丽薯6号’为对照,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肥,于2018~2020年在云南玉溪和建水实施。玉溪试验点分别设置0(CK)、150、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1年试验不设重复,第2年试验设3次重复。建水试验点第1年分别设置0(CK)、225、300和375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1年试验不设重复,第2年试验设3次重复。建水试验点第1年分别设置0(CK)、225、300和375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2年分别设置0(CK)、225、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2年分别设置0(CK)、225、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块茎产量与农艺性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其种植效益。在冬小春作区出苗后(出苗率75%)30 d内增施尿素处理可以使‘云薯902’株高、分枝数、地上部茎叶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较对照(CK)分别增加8.6%,25.0%,35.8%,8.6%,29.1%(2点2年平均,其中玉溪试验点第2年的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数据未调查),最终使‘云薯902’大薯率增加10.3%,块茎产量增加26.3%,种植户的收益平均增加17 946元/hm2尿素施用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块茎产量与农艺性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其种植效益。在冬小春作区出苗后(出苗率75%)30 d内增施尿素处理可以使‘云薯902’株高、分枝数、地上部茎叶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较对照(CK)分别增加8.6%,25.0%,35.8%,8.6%,29.1%(2点2年平均,其中玉溪试验点第2年的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数据未调查),最终使‘云薯902’大薯率增加10.3%,块茎产量增加26.3%,种植户的收益平均增加17 946元/hm2。但是以增施150 kg/hm2。但是以增施150 kg/hm2(玉溪试验点)和225 kg/hm2(玉溪试验点)和225 kg/hm2(建水试验点)尿素的效果最佳,超过该用量产量虽增加但是施肥效率不高。在出苗30 d后增施尿素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在建水试验点第2年试验由于追施时间为2020年3月20日,属于结薯后期,追施氮肥反而不利于块茎膨大,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类型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喜肥的作物,由于马铃薯品种和肥料配比的差异性,各地区土壤养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关于马铃薯具体的施肥种类、水平、方式等需细致研究。为研究不同类型底肥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水溶肥、复合肥、掺混肥3种底肥并分别添加总肥量10%剂量增效剂及不施肥对照共计7个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50kg/667m~2水溶肥、复合肥和掺混肥均提高了马铃薯的根长度、根数、根鲜重、株高、茎粗、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和小区产量,降低了主茎数;各指标在混施10%增效剂的处理下明显好于单一施肥处理,水溶肥混施增效剂处理的所有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所有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也都高于对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水溶肥添加增效剂、复合肥添加增效剂、掺混肥添加增效剂、水溶肥单一施用、复合肥单一施用、掺混肥单一施用处理。试验结果确定了3种肥料的施肥效果,证明了水溶肥较其他类型底肥效果好,且配合施用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起到促进作用,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4.
试验测定了不同生理年龄微型薯的干物质含量、含糖量、淀粉含量及其发芽势,研究了微型薯生理年龄对植株生物量、商品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型薯经过贮藏,含水量逐渐下降,干物质含量上升,淀粉所占比重也有所提高,而含糖量在冷藏条件下上升,在常温条件下贮藏下降。在一定贮藏阶段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微型薯的发芽势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时间后,发芽势又逐渐下降。生理年龄较老的微型薯播种后出苗快,植株分枝较多,易衰老;生理年龄较短的微型薯播种后出苗晚,主茎少,生长期长。在中原二季作地区由于适于马铃薯生长的气候条件较短,以生理年龄壮龄或较老的微型薯作为种子,结薯个数较多,薯重较大,产量高;而生理年龄较短的微型薯所结薯块个数少,重量较轻,产量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铃薯》2015,(3):158-161
通过氨基酸微肥拌种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6个氨基酸微肥处理较对照生育期缩短2~5 d、出苗率提高1.4%~2.8%,产量提高7.7%~34.5%;拌种浓度在7.5%~12.5%时,盛花期茎粗及株高、产量构成要素、单株产量、折合产量方面均优于对照与其他试验处理;且处理浓度为10.0%时主茎数、小区结薯量、小区产量、单株产量等调查指标表现最好,折合产量为2 619 kg/667m2,较对照增产34.5%。  相似文献   

16.
广东冬种马铃薯不同肥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不同肥料的肥效,指导农民合理施肥,研究了不同肥料种类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巴斯夫公司、广东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的马铃薯长效专用肥比普通复合肥增产17.3%、9.1%,商品薯率提高了11%、6%,每667m2增加收入671.7和372.0元,具有显著增产增效作用,可以在马铃薯作物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测土配方3414肥效田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田间试验,以便提高马铃薯的单产,增加经济效益。试验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在当地条件下,最佳经济施肥量N 6.04 kg/667 m2、P2O52.53 kg/667m2、K2O 9.26 kg/667 m2,最高产量为1 929 kg/667 m2。三要素比例1:0.420:1.533,肥料投入81.61/667 m2元,鲜薯产值1 735元/667 m2,施肥利润为291元/667 m2,投入产出比1:4.57。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能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施肥成本,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有利于增加薯重和结薯个数,增施钾肥能增加大中薯比例,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马铃薯生产中使用肥料增效剂替代部分化肥施用量,且不降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垦薯1号’为材料,以减少10%化肥、添加相同量增效剂的不同施肥量为处理,生产上常规施化肥40 kg/667m~2为对照,研究使用肥料增效剂替代10%化肥施用量对马铃薯株高、茎粗、主茎数、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产量、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及淀粉粘度和糊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5 kg/667m~2掺混肥与5 kg/667m~2增效剂和36 kg/667m~2掺混肥与4 kg/667m~2增效剂在株高、主茎数、产量、糊化温度、峰值粘度和经济性状方面均高于掺混肥40 kg/667m~2,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5 kg/667m~2掺混肥与5 kg/667m~2肥料增效剂混施后较施用掺混肥40 kg/667m~2提高马铃薯产量467 kg/667m~2,经济效益增加428元/667m~2。可见,45 kg/667m~2掺混肥与5 kg/667m~2增效剂能够取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种种植密度、4种施肥量,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马铃薯单株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以667m2施基肥尿素20.67kg、二铵17.36kg、硫酸钾30.62kg、追尿素9.95kg时,植株长势最好,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均以该处理效应最佳;在该施肥量水平下,每667m2种植密度为5000株时产量最高,达3526.1kg,而每667m2种植密度为4000株时形成的商品薯率最高,为84.3%。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马铃薯脱毒扦插苗,对其株高、结薯数、薯块大小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矮壮素、膨大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的徒长,并达到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