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误区,并提出了其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
仝媛 《种子科技》2023,(23):91-93
白粉病和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需引起重视。分析了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秸秆掩埋还田面积的增加,导致田间种植的小气候随之改变,进而造成赤霉病在豫北地区呈重发态势。详细介绍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危害,提出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朱庆龙 《种子科技》2023,(5):109-111
文章以小麦种植中所采用的“一喷三防”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阜南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阐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提出了一些具体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南通市一读者反映,近年来当地农民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不太好,感觉喷药与不喷药田间发病情况差不多。他问,防治小麦赤霉病有哪些好药剂,戊唑醇与福美双的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好不好。  相似文献   

6.
浅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小麦产量的逐渐提高,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就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主要的防治对策,仅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当前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防效,探明不同药剂种类在小麦赤霉病重发生及轻发生地区防治效果差别,采用两地药剂小区试验同时测定13个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而发病较轻的地区,参试药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而在气象条件适合,赤霉病重发生地区,参加试验的药剂其防效均低于70%,表现不佳。其中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均对小麦赤霉病保持较高的防效,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防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袁晓霞 《种子科技》2023,(13):129-131
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发生赤霉病和白粉病,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和气候性的病害,发病后会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导致小麦籽粒腐烂变质、产量下降。白粉病发生范围广、为害性大,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此,分析了2种病害的为害症状和发病规律,提出科学的防治手段,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遗传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是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过去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研究多以静止的方法进行,仅以接种后某一固定时期植株发病情况为指标,这不能全面反映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扩展性的遗传特征。作者发现,不仅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扩展的反应不同,而且同一品种不同时期在抗扩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头麦。该病害从小麦苗期到中后期都可以进行传染危害,尤其以小麦抽穗扬花期发病为重。一般可减产1-2成,重发病年份可以减产5-6成,甚至绝收,发病麦粒被人畜食用后还可引起人畜中毒,对小麦生产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充分掌握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选准时机,适期预防,对小麦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湖北等省严重发生,甚至在很少发生的山东省也大面积爆发,江苏省发生的危害程度也超过了2010年和2003年。此次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一是发生范围广、危害重,经防治后,全省发病面积仍较大,没有防治的田块病穗率有的高达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二是区域性强,里下河麦区发生最重,其次是沿海麦区和苏南地区,淮北麦区发生相对较轻;三是地区之间、品种之间发病有差异,总体上是外省品种发病相对较重,本省育成的品种发病相对较轻。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及下一步生产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赤霉病在我国呈加重发生趋势,近五年年均发病面积820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4,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并且,病菌产生的真菌毒素还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由于缺乏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但病菌产生的抗药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目前常用药  相似文献   

13.
小麦的生产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赤霉病多年来都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对国内外科学家在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理解现有防治策略的优缺点。本研究从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全过程、小麦赤霉病非生物防治策略概况和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策略概况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并结合科学前沿知识,展望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将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灾害性小麦病害。为了培育和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解决赤霉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的危害。通过高产育种和抗赤霉病育种技术路线有机结合,运用“综合性状协调点”的观点,培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多年表现既高产稳产又抗赤霉病(MR-R)小麦品种扬麦18,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破坏性疾病,选育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缺乏的现状,并认为难以解决的基因连锁冗余问题,是导致抗赤霉病育种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作者介绍了小麦染色体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多种染色体技术相结合来提高有利基因的获取效率,将给小麦赤霉病育种带来更大进步,本文为今后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定位以及相关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问: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的混配剂能治小麦赤霉病吗?什么时候防治效果最佳?答:小麦赤霉病重在抽穗扬花期前后用药预防,发病后用药防治效果会大幅度下降。一般在小麦齐穗后用药,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或大雾天气赤霉病容易发生和流行时,宜在抽穗初期用药一次,预防秆腐;齐穗后再用药一次,必要时在小  相似文献   

17.
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主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气候的变暖、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田间小气候发生了变化,小麦赤霉病已经蔓延到豫北地区,目前已成为该地区小麦的常发性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降低小麦品质.赤霉病病粒含有致呕毒素和雌性毒素,国际卫生组织把小麦赤霉病列为自然污染中最严重的污染物.近几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小麦生产危害很强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利用抗赤霉病品种是减轻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具有赤霉病抗性的小麦种质很少。本研究鉴定筛选出适合黄淮麦区中抗赤霉病的种质材料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3份材料的发病小穗率分别是19.0%、20.9%和20.2%,与苏麦3号(13.8%)差异显著,但与扬麦158(19.2%)差异不显著。从平均严重度和发病小穗率分析,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抗,与扬麦158相当。从耐寒性、株高、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密度等方面对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分析表明,漯抗6号与周麦22无显著差异,漯抗6号更适用于黄淮麦区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由于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改变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由次要病害上升为常发性的主要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3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该病的安全防控不容忽视。1.发病症状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侵染为害,尤其是扬花期侵染最重。苗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三大主要病害,在江苏,赤霉病几乎成了小麦的头号杀手。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较少,仍以多·酮或多菌灵及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为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原菌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急需研制能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药性,降低DON毒素,高效、减量、环保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