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界有三十多万种植物,各色各样,应有尽有。当你在植物的世界里漫步的时候,真会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以为自己进入神话世界中去了呢! 可是,当你漫步在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时千万要小心。因为那里有一种“会爆炸”的植物,叫马齿菌,约重五公斤。如果你不小心触动了它,它就会马上发出巨响,并放出一股具有强烈刺激味的烟雾,使你喷嚏不断,眼睛也会象针扎似地疼痛。所以,你最好别碰上这种“植物地雷”。在南美洲,你还会看到一种奇异的植物。当干旱的时候,它就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卷成一个小球,随风飘荡,去寻找有水分的地方。当它被风吹到水分充足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会移动的树:在美国西部和近东地区,有一种植物名叫苏醒树。这种树生活习性非常奇特,在水源充足的环境中,它的长势相当茂盛。然而一旦碰上干旱,水分缺乏时,它便会把自己的根从土中抽起来,浑身收缩形成一个干枯的球状体,任随风儿把它吹得在地面上滚来滚去。要是风儿把它吹到有水源的地方,它很快就把根插入泥水中,重新开始生长了起来,长势如同复活了植物一样。 会飞的树:1980年,湖北省当阳县河溶镇发现一株会飞的树。随着一阵风吹来,马上出现一股变化无穷的气流,接着一株小树像小鸟似的落在地上,随后约经半分钟随  相似文献   

3.
会走的树     
生物学家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发现了一种会“行走”的植物——苏醒树。这种植物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够安心地生长,非常茂盛。一旦干旱缺水时,它就会把  相似文献   

4.
世界奇树     
1、笑树:卢旺达首都的一个植物园内,有一片“笑树”林,人走进去,就能听到阵阵“哈哈”的欢笑声。2、长腿的树:美国东部和西部有一种“苏醒树”,一旦干旱缺水,它就想“逃走”。它把根从土中抽出来,卷成一个球体,随风而行。3、会“射击”的树:中美洲有一种叫“布尔塞拉”的奇树,如果你从它的树枝上摘下叶子,从断口处就会喷射出一种令人讨厌的粘性液体,洒得你一身都是。世界奇树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是为确定根系温度和土壤干旱对二年生辐射松生长的影响,在温室里的自然光照下进行的。(有50%的日光)白天温度为27℃,夜间温度为21℃。181个容器的实生苗,分别用四种根温(6°、10°、15°和20℃)以及两个土壤干旱循环进行处理(每九天或十二天之后浇灌一次)总共处理28天,大约每星期两次测量予先选定的针叶和顶梢长度。在第九日和第十二日,测定白天的环境条件和植物水分关系的模式。水蒸气的叶面传导性受根温的影响不大,但是九天和十二天的干旱循环严重地减少了气孔的开启。只有在白天,低的根温才使木质部压强降低,而土壤干旱在白天和夜间都会降低压力。根温在15℃时,针叶、顶梢和根系生长最大。虽然,低的根温在白天不会使气孔关闭以及夜间水分应力有明显的差异,但低的根温和土壤干旱都明显削弱生长。113天后试验结束,几种处理间的针叶总生长量和枝条的扩展不再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干旱大伤苗木元气。苗木体内水分是它的生命源泉。冬季无雨干旱严重,使苗木吸水和失水之间形成不平衡状态,造成树体原生质脱水增多,代谢强度自然减弱,苗木生活力大大降低,土壤长期(150多天)得不到水分时,苗木就会接近生理干旱或半干旱状态,处  相似文献   

7.
根找肥和肥找根 徐昌棠给树木施肥应该掌握一个原则,是根找肥,而不是肥找根。下面这个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土壤上画一个锅盖大小的圆,在圆周围种上一些树木种子,而在圆中央埋进一团肥料。待幼苗出土后挖土壤,就会发现所有的树苗都把自己的根伸向中央的肥料,并用根...  相似文献   

8.
干旱的标志,主要是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它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之间的不适宜程度。对于林分,干旱威胁取决于两个因素:年降雨量和叶子的数量。在干燥条件下的研究表明,树木潜在死亡的危险,是在干旱时起码的水分条件不能保证累积蒸腾量的要求。针叶的数量,不仅可以评定林分对水分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判断以往年份水分供应的情况。在潮湿的年份,针叶的数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干旱的年份,情况就会变坏,当水分供应降低到一定的临界点时,树木就会死亡。详细观察了环境条件易变的干旱地区的林分和自我调节系统及适应能力后看出,假  相似文献   

9.
它顶着冰雪的时候,其他的松树同样在顶着冰雪;它迎接狂风暴雨的时候,其他的松树同样在迎接狂风暴雨。 不同的是,其他的松树只是把根扎进松软的泥土里,它却要把根扎进坚硬的岩缝中。可它的心里很清楚,如果其他的松树站在它的这个位置上,同样会把根扎进坚硬的岩缝中。 既然都是松树,大家的身上就会有相同的骨头;大家的心里,就会流淌着相同的热血。何必一天到晚为自己比其他的松树少得到一点泥土而大喊大叫呢。 站在它的面前,我想起了著名作家王蒙说过的一段话:“安祥属于强者,骄躁流露幼稚;安祥属于智者,气急败坏显得可笑;安…  相似文献   

10.
肖秀芝 《云南林业》2003,24(6):21-21
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植物,它们通过有效的合作,能够共同生活在最艰苦的环境里。有一种附着在岩石上的地衣,其合作伙伴真菌通过吸收雨水和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保存在自己海绵状的组织里;而绿色的藻类则利用这些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元素,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并把所制造的营养物质供给真菌享用。它们的共生配合是那样默契。在植物世界中,豆科植物同根瘤菌的共生与合作可谓是一个典范。如果仔细查看大豆的根系,会发现在其根上长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突起,这就是根瘤。假如用手挤压一下小突起,会从中溢出浓重的红色液体,把它们放在1000倍的…  相似文献   

11.
苗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肥的途径有二:一是经过根毛、表皮、外皮、皮层之类各细胞内部流进中柱导管;另一个是经过细胞间隙被吸进组织内部。前者是主动性吸水,它与细胞质的浓度和活力有关。后者是被动性吸水,是由于地上部分蒸腾引起导管产生负压所致。至于主动性吸水,即使把地上部分切断后,由于根的吸水作用,水分仍被送往地上部分,而由断面流出。如在树木生长期间根系吸水强烈时采伐,或采伐后持续相当长时间内,仍会从伤口流出水分。落叶阔叶树将开叶之前,根的吸水作用开始旺盛,经常可以看到水分从伐桩断  相似文献   

12.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是有目共赌的。当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数植物的生长就会受阻,乃至死亡。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留土壤水分。盐碱土中由于积累了较多的盐分,使土壤水势降低,保水力增强,妨碍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植物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而被“渴死”。二是单盐毒害。在盐碱土中,往往是某一盐分过多,对植物代谢产生特殊效立,导致植物受害。即便如  相似文献   

13.
“见湿见干”、“干透浇透”,这是盆花浇水的原则.比较好的盆土应是团粒结构。团粒结构的特点在于它有两种空隙,即在每个团粒中的土壤颗粒间有许多细小的空隙,称毛细管空隙,团粒与团粒之间较大的空隙,称非毛细管空隙。在有限的土壤空隙中,如果空气多,水分被挤走,就是“干”;如果水分多,空气被挤走,就是“湿”。  相似文献   

14.
在热带森林中,有一些植物具有一种依靠吸收别的植物的营养来壮大自己的本能,植物学家称之为绞杀植物。在绞杀植物中,高山榕就是最典型的一种。高山榕属桑科榕属植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和生命力,但它主要是依靠雀鸟吞食它的种子来进行繁殖的。小鸟啻欢吃高山榕的果实,又常常把不能消化的果核,随其粪便排泄在别的高大乔木上,果核落在哪株乔木上,哪株乔本就要被绞杀。 首先,高山榕的果核在寄主树杈上,通过吸收阳光、水分以及寄主树的营养发芽,不用多久,就可长出许多气根和支柱根。这些气根就好像章鱼的脚爪,很快就会像网络似地把…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干枯的树木极易受到各种害虫的攻击呢?美国森林科学工作者罗伯特·亥克找到了答案。 通常,树木是由树内空心的导管——木质部吸取水分传递给树干的。在干旱的季节里,由于这些导管拼命地吸收水分时会产生一种超声波,对此,人们是听不到的,但许多以树木为食的害虫却能听见。它们一旦听到干枯树木拼命吸取水分而发出的“呻吟”声,便会立刻聚  相似文献   

16.
在夏天的清晨,假如你到公园、庭院、森林地带、田间小道去散步,你就可以看到,在树叶和草叶尖缘上,有一颗颗碧亮的水珠,这就是植物在“出汗”,在植物生理学上叫做“吐水现象”。 植物为什么会出汗泥?因为夏天常常出现气温高、湿度大、水蒸气接近饱和的无风夜晚,在这种情况下,植物叶子上的气孔容易关闭,蒸腾作用受到抑制。而土壤温度高,植物的根系仍然不停地吸收土壤平均水分,当植物体内吸收的水分大于蒸腾作用的消耗时,过多的水分就从叶尖或叶缘的“水孔”里分泌出来,好似人体的汗水从毛细孔里分泌出来一样。 人体排出来的汗水…  相似文献   

17.
储水树     
储水树在澳大利亚的大沙漠上,有一种形状象瓶子的树,当地人称它为“猴面包”。远远望去,好似一个特大的花瓶。大肚子树干,有一种会盛水的特殊本领。因为在沙漠地带,长期干旱无雨,瓶树会在难得的雨天,把大量雨水吸收到自己的大肚子内储存起来备用。在茫茫无际的大沙...  相似文献   

18.
森林土壤水分动态,吸收特性及水量平衡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条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生态因子之一,它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森林通过根系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维持生长,另一方面森林通过林冠截留、树冠蒸腾、林地蒸发等对水分进行重新分配,改善其数量和质量。有关森林的水文作用早在公元前第1世纪森林水文学家维特鲁维耶斯(Vitrvius)就有所认识,他提出,在山区“不存在由于蒸发而造成水的损失”,因为“那里有森林存在,太阳的光线不会照射到地表水”,而且,“由于茂密的森林存在,雪在地面上的滞留时间也较长”(Biswas,1970)。1893  相似文献   

19.
2O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有位科学家,他在研究植物的抗旱功能时,偶然发现,遭受严重干旱的植物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犹如“渴啊渴啊”的叫喊声,经过仔细观测,发现这声音是由微小的“输水管震动产生的”。加拿大和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在玉米的茎部安装了“窃听”装置,并与电子计算机连在一起。当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得到所需要的水分时,它便从茎部的组织中汲水,同时还产生一种超声波噪声,恰似“呼救”声。这种相当于窃听器的超声波收录机录下了玉米的“呼救”信号,通过计算机的“翻译”,人们就知道什么时候必须给玉米浇水了。根据记录下来的声波,人们发现当植物缺少养料时,它的根部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笛在悲鸣,有些则像病人临终时喘息,还有一些叫声更加难听;当受到适宜的阳光照射或被水洗过以后,声音就会变得悦耳动听起来;当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会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遇到变天、刮风和缺水时,就会发同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好像它们正在忍受着某种痛苦似的。  相似文献   

20.
全世界分布着高达9.5438亿公顷的盐碱地。在盐碱地上,常常会出现一层白色的盐霜,因为这些土壤中含有几种钠盐。当土壤中的氯化钠、硫酸钠含量较多时,我们称它为“盐土”;当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含量较多时,称为“碱土”。而上述土壤中往往同时含有“盐”和“碱”,因而我们习惯叫它“盐碱土”。在盐碱土上种庄稼,常常颗粒无收。我国西北地区就有一段顺口溜专门形容盐碱地:“碱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人们还用“盐碱地”来形容“一毛不拔”或“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