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品种的抗性鉴定:1973~1977年在稻瘟病圃中,筛选出对穗颈瘟4~5年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15个,1975~1977年又鉴定出对穗颈瘟3年均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47个。在病圃中对大量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材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籼稻品种的叶片对稻瘟病菌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强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穗颈和主轴则不同,在病圃中粳稻叶瘟发生较重的年份,籼稻抗侵入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反之,籼稻比粳稻少。但在同一抗病等级中,粳稻造成的损失多比籼稻轻,表现耐病性强的品种数量比籼稻多。根据多年和多点试验,绝大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之间抗性表现不一致。就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变化情况相比,叶瘟抗性变化较穗颈瘟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云南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性频率及交配型分布,利用2007—2013年分离自云南省不同稻区的112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23个持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和持有Pi57(t)的水稻渗入系IL-E1454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分离自粳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持有Piz-t、Pi5、Pi9、Pi20和Pi57(t)这5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4.29%、5.36%、5.51%、5.36%和0;分离自籼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持有Pik-h、Piz、Pita、Piz-5、Pita-2、Pi5、Pi7和Pi9这8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8.25%、9.13%、9.64%、7.50%、15.72%、0、13.05%和0;分离自陆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菌株对持有Pik-h、Pib、Pish、Pi1、Pi5、Pi9、Pi11和Pi57(t)这8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6.67%、3.33%、13.79%、13.33%、7.69%、6.67%、0和3.23%;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陆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100.00%,...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杂交水稻育种骨干亲本93-11、纹枯病重要抗源YSBR1及水稻重要基础研究的遗传转化材料Kitaake共3份重要水稻资源的稻瘟病抗谱及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喷雾接种法,采用国际水稻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致病率、病斑数量和病斑长度4个评价指标,分析了这3份重要水稻资源对3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结果表明这3份水稻资源材料的病情指数主要集中于4和5级,但针对不同的生理小种其致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93-11、YSBR1和Kitaake产生的病斑平均长度分别为0.56、0.54和0.66 cm,病斑平均数量分别为6.50、4.10和4.80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明所采用的4个稻瘟病抗性评价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93-11、YSBR1和Kitaake均对多数稻瘟病生理小种表现出抗性,但抗谱各不相同,且采用的4个评价指标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提高筛选普感水稻抗病突变体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丽江新团黑谷(LTH)是一个云南地方粳稻普感品种,对全球近2 800多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均表现为感病表型。本研究为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LTH种子,分单株收获M1代种子。对M2和M3代植株分别进行稻瘟病的自然诱发筛选和人工喷雾接种筛选,以期从LTH中筛选获得抗性提高的突变体。在突变体筛选过程中,我们发现突变体的遗传背景受到零星异交或混杂干扰,这种情况在其他本底抗性水平较高的抗性突变体筛选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为了确保突变体遗传背景的真实性,我们利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在粳稻LTH与籼稻品种间存在多态性的In/Del标记,分析候选抗性植株是否为LTH纯合背景,以排除杂合假抗性个体。通过两种不同的筛选策略,最终从M3代植株中分别鉴定出1份和4份抗性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LTH普感特性奠定基础。将其中一个LTH抗病突变体分别与野生型LTH和籼稻普感品种CO39进行杂交,获得的F2群体人工喷雾接种稻瘟病菌后调查抗、感植株的分离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体性状符合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诱变育种工作中,不仅要做到充分隔离,还需借用分子标记辅助剔除零星意外串粉造成的杂合假突变体,以提高水稻突变体筛选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从100余个稻瘟病菌单孢株中选择代表近年来在浙江省水稻上出现的主要小种的10个菌株,分别来自6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将10个菌株分别接种到230个籼稻和183个粳稻品种上,研究从籼、粳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籼、粳菌)的致病性。籼菌主要侵染籼稻,侵染后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分别为25.22%和12.61%。均高于侵染粳稻后这两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粳菌主要侵染粳稻,侵染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为40.44%,明显高于侵染籼稻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在籼稻中被籼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粳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占籼稻总数的69.57%,并且被籼菌侵染后轻发病、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均明显高于被粳菌侵染后这几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在粳稻中被粳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籼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被籼菌侵染的发病品种中以轻发病的品种为主,在被粳菌侵染后的发病品种中以重发病的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分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谱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0省6群1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10省29个研究所提供的318个水稻品种(系)进行测定,提出加农Si-Pi661020、81005等19个抗性品种(系)可作杂交亲本利用,对其中经济性状较好的品种(系)可根据各省当地小种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在较大范围内种植。 本试验选用我国近年分离的16个稻瘟菌生理小种,对318个有希望的水稻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稻瘟病谱测定和田间人工接种、自然诱发3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的鉴定,为全面评价供测品种(系)的抗病性提供依据[2]。现将试验的方法和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_(15)和ZB_(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_(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_(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_(13)与ZB_(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及品种抗性测定刁春友,施阿宝(江苏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210037)近年来,随着我省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粳稻面积扩大,水稻稻瘟病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省植保站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及射阳等7个县(市)植保站联合组成江苏省稻...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田间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群体中AVR-Pia基因的分布及变异,利用水稻单基因系IRBLa-C水稻品种对自云南省13个市(州)采集分离得到的471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抗性基因Pia有效性测定;利用无毒基因AVR-Pia特异性标记对471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PCR检测和测序,并分析稻瘟病菌群体中无毒基因AVR-Pia的分布及DNA结构变异;利用有效性结果和PCR检测结果对471株菌株进行反应型划分,筛选鉴定菌株;利用鉴定菌株对云南省112份地方稻种进行Pia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在47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对含有Pia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IRBLa-C表现为抗病和感病的菌株数分别为139株和332株,所占比例分别为29.5%和70.5%;在47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244株和227株菌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a和不含有无毒基因AVR-Pia,所占比例分别为51.8%和48.2%,无毒基因AVR-Pia主要为完全缺失变异;在47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A-和V+反应型菌株数分别为56株和161株,共217株,占总菌株数的46.1%,在13个市(州)稻瘟病菌群体中,A-和V+反应型菌株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在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玉溪市4个市(州)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7.8%、57.1%、52.1%和50.0%;在112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质资源中,有20份地方稻品种含有抗性基因Pia,主要分布在9个市(州)中。表明云南省13个市(州)绝大部分水稻产区水稻Pia基因已丧抗性,含Pia基因的水稻种质在云南省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1.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2.
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籼稻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3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146个来自广东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其中17个单基因系对测试菌株的致病性有较好的鉴别力。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17个单基因系和146个菌株组成的互作变量矩阵进行了因子提取,结果表明其中9个单基因系为代表的抽提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80.437%,初步组建了这9个单基因系构成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单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排序,它们分别是:IRBLkp-K 60(Pi-kp)、IRBLi-F5(Pi-i)、F128-1(Pi-ta2)、IRBL9-W (Pi-9(t))、IRBLsh-S (Pi-sh(1))、IRBLz-Fu (Pi-z)、IRBLkh-K3(Pi-kh)、IRBL1-CL (Pi-1)、IRBLz5-CA (Pi-z5)。用这9个单基因系可将146个菌株划分为83个小种,将来自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籼稻区的54个菌株划分为26个小种。筛选的9个单基因系对我国籼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有较强的鉴别力。在抗病性鉴定中,基于单基因系的代表菌株选择,可考虑应用聚类和变量分析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2~1997年通过稻瘟病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2种方法,共鉴定寒地水稻新品种(系)632份(次),鉴定出抗稻瘟病新品种(系)52份,在黑龙江省先后推广普粘七号、藤系137等12个,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香占和青华占2个水稻品种的种子经过高空气球搭载后,选育出株型好、分蘖力强,产量提高的空间诱变高代(6代以上)品系.为了解空间诱变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变异情况,采用36个广东省稻瘟病菌不同致病型的代表菌株分别对粤香占和青华占及其空间诱变品系进行抗谱测定.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诱变能使水稻品种产生稻瘟病抗性变异,有的诱变品系比原种抗病,有的则比原种感病.②空间诱变产生的抗病性变异比较复杂,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变异不一样.③空间诱变引起的稻瘟病抗性变异有可能是由多个抗病基因引起的.④空间诱变可以获得抗稻瘟病的特异种质.粤香占是感病品种,本研究测定的抗谱为25%,从其空间诱变品系中,获得高抗稻瘟病的2个品系YX-8和YX-9,抗谱达到94.4%.空间诱变抗病品系的穗颈瘟鉴定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5.
部分中国栽培稻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苗期16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谱测定以及成株期叶瘟、穗颈瘟鉴定结果为依据,分析了75份中国栽培稻稻瘟病抗性资源的抗瘟性。结果显示,不同抗性品种的抗谱以及对成株期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反应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抗谱测定结果与成株期叶瘟抗性显著相关,而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间相关不显著。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抗性资源可分成9个类群,其中以第6类群包含品种最多,抗谱最广(81.3%~100%),并高抗A、B、E、G群生理小种和抗穗颈瘟,可作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优先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The Pib gene in rice confers resistance to a wide range of races of the rice blast pathogen, Magnaporthe oryzae, including race IE1k that overcomes Pita, another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gene. In this study, the presence of Pib was determined in 164 rice germplasm accessions from a core subset of the National Small Grains Collection utilizing DNA markers and pathogenicity assays. The presence of Pib was evaluated with two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and a dominant marker (Pib-dom) derived from the Pib gene sequence. Pathogenicity assays using two avirulent races (IE1k and IB1) and a virulent race (IB54) were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resistance responses of accessions. Of the 164 accessions evaluated, 109 contained the Pib gene as determined using both SSR markers and pathogenicity assays, albeit different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The remaining 52 germplasm accessions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responses to the blast races IB54, IE1k, and IB1, thu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R gene(s) other than Pib. The accessions characteriz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fo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to improve blast resistance in indica and japonica cultivar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