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2.
海南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采集病样,分离到致病性细菌菌株LD101206,采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LD101206鉴定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4.
在反季节种植的西瓜上发现1种新细菌病害,其症状与西瓜果斑病菌相似,通过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接种试验,菌体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认该病原细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保护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武汉地区的发生。从发病部位分离获得致病性细菌菌株HW080925。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将菌株HW080925鉴定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 ax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相似文献   

6.
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5年从北疆加工番茄主要种植区采集细菌性病害的病样,从其病叶、病秆和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了15个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所有供试菌株的发病症状均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发病株上又分离到此菌;选取代表性菌株pst8和pst12进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鞭毛的着生部位和数量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西区内疑似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南宁市和贺州市疑似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叶(编号:WM0922)和病果(编号:XD0611)样品,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观察菌落形态和培养性状、测定其生理生化性状及比对分析16S rDNA序列,对供试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编号WM0922的病叶上分离得到5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有3株菌株(WM0922-2、WM0922-3和WM0922-4)具有致病性;从编号XD0611的病果上分离得到8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有4株菌株(XD0611-5、XD0611-6、XD0611-7和XD0611-8)具有致病性;择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株WM0922-3和XD0611-7进行后续试验,发现二者均可侵染葫芦子叶,革兰氏反应均为阴性,培养性状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一致,对比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与Acidororaxcitrulli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结论】引起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avenae subsp.citrulli)。  相似文献   

8.
对广州地区近年来新发生的蝴蝶兰褐斑病病原细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16S 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DNA序列与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avenae subsp.citrulli)、燕麦食酸菌卡特兰亚种(A.avenae subsp,cattleyae)、水稻食酸菌(A.oryzae)的序列相似度达到99%;经Biolog进一步测定,该病菌属于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avenae subsp.avenae)的可能性达99%.初步确定引起广州地区蝴蝶兰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A.avenae).  相似文献   

9.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2001年在辽宁省的露地及大棚番茄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  相似文献   

10.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发病甜瓜、植株及叶片等样品22份,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经过致病性测定得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一株.根据形态观察、培养性状并结合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及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燕麦噬酸菌.  相似文献   

11.
根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包括革兰氏染色反应、氧化酶反应、过氧化氢酶反应、氧需求等和特异性PCR扩增结果,以及病原菌危害造成的田间症状,发现燕麦嗜酸菌属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可在新寄主一籽瓜上造成严重危害。该病菌在田间主要侵染籽瓜的果实和子叶,症状在果实上尤为明显,形成黑色的星状开裂。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对种子携带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PCR作为检测种传病原菌具有快速、准确和灵敏的特点。当种子浸出液为PCR反应的模板时,可检测出的种子带菌率极限最低为4%;当以种子浸出液提取的DNA为模板时,种子带菌率检测极限为2%甚至更低。  相似文献   

12.
查明南京园林植物根际寄生线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有效防治线虫病害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对南京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苗圃地的40种园林植物根际的寄生线虫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和测计值的比较,鉴定出滑刃线虫和剑线虫各2个种,分别是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内卷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involutus)、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和标明剑线虫(X. insigne)。有10种植物为美洲剑线虫的新寄主,2种植物为标明剑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3.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葫芦科作物及空心菜的叶片、茎及花上共分离到95个菌株,采用抑菌圈法共筛选到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菌株46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8.4%;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5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其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为68.75%-93.24%.内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5株菌株均能在西瓜体内定殖,5株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一些生理生化测定,初步被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  相似文献   

14.
由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对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分离自发病甜瓜的细菌性果斑病菌供试菌株FC440的抗生素抗性特点、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致病性以及黄瓜离体叶片接种发病条件等病原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FC440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壮观霉素,利福平和潮霉素具有抗性,对卡那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可侵染重要的经济作物黄瓜.离体叶片接种实验显示,不同缓冲液制备的菌悬液在供试黄瓜叶片上形成病斑存在差异,磷酸盐缓冲液(5和10 mmoL/L PBS)悬浮菌液发病较水悬浮菌液快,104 cfu PBS悬浮菌的接种量和107 cfu水悬浮菌的接种量分别可致黄瓜离体叶片在接种8 d内形成典型症状;病斑在划伤条件下以及在老龄叶片上形成快;以5 mmoL/L PBS(pH 7.4) 悬浮,106 cfu的接菌量划伤接种第一、二真叶期叶片,是离体黄瓜叶片上形成病斑的较好的接种方法.这些研究结果为利用该菌的抗生素抗性特点开展其遗传转化工作、离体接种以便规模筛选致病突变体以及研究其与寄主植物互作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罗军  李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0-142
[目的]为了进行麦长管蚜取食诱导山羊草的几种保护性酶的活性变化试验。[方法]以Aegilops biuncialis、A.juvenalis、A.ovata、A.crassa、A.vavilovii5种山羊草为研究对象,以CAT,SOD,APX为生化指标,在对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的基础上,接种麦长管蚜60头诱导4 d后,对这5种野生山羊草的进行几种保护性酶活力的差异性比较。[结果]结果表明:CAT在感蚜前,不同抗性水平物种中的酶活差异性总体趋向于不显著;在感蚜后,各物种的酶活性差异性不显著,提高倍数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的相关关系。SOD在感蚜前,不同抗性水平物种中的酶活差异性不显著;在感蚜后,各物种的酶活性差异性显著,提高倍数与蚜量比值有显著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0.96X+3.201。APX在感蚜前,不同抗性水平物种中的酶活差异性总体趋向于显著;在感蚜后,各物种的酶活性差异性非常显著,提高倍数与抗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025 8X+3.055 7。[结论]该研究为育种和蚜虫的防治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海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及田间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玲  侯生英 《青海农林科技》2011,(1):68+74+81-68,74
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在青海省的发生分布概况、田间发病症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一些综合防治方法,为我省农业工作者在田间识别及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在安徽省的分布和主要麦区CCN的种类,以及群体间关系,调查了淮北等麦区小麦根系白雌虫,用"Zig-Zag"法在怀远等地采集土样,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并孵化得2龄幼虫,利用孢囊阴门锥形态及de-man法鉴定CCN种类,扩增ITS特征片段,用MEGA5.05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安徽省52%采样点检出CCN,淮河以北采样点均检出CCN,江淮麦区7%的采样点检出CCN,长江以南麦区采样点未检出CCN。发生在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麦区小麦根际CCN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淮河以北发生H.avenae麦区占淮北小麦种植面积的41.6%,另外,怀远H.avenae群体和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间形态有一定差异,但和亲缘关系差异无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以8个不同地区的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种群为虫源,每种群10个个体用6种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引物在8个种群间共产生272个RAPD标记,种群内的相似度比种群间的高得多。利用Nei氏相似系数,对8个种群的RAPD-PCR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北京与山东试虫采集地种群遗传距离为0.0239,在8个地区中最小,山西试虫采集地种群与其他7个地区差异最大,这说明不同地区的麦长管蚜(M.ave-nae)种群的确存在着遗传变异。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发现,麦长管蚜聚成3个群体:山东和北京群体,安徽、四川和陕西群体,新疆群体,呈梯度分布,单纯以地理隔离不能解释麦长管蚜自然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子簇,且国内和国外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所测定的13个江苏省CCN代表性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各群体间形态及ITS序列变异较小,江苏省目前尚未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