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盆景是古典园林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山海经》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开始了盆景的制作,至隋唐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传统上,按照选材的不同,我国将盆景划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其中山水盆景也被称为山石盆景,缘于其主要以石材为主体,经过作者的构思,也就是艺术加工,完美地再现自然山水的景观。山水盆景的最大特点就是:取之自然,超越自然,它既有别于"浑然天成"的山形石,也不同于以化工原料制作的山川景观造型。它以凝练、抽象的艺术手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撷取自然山川之精华,浓缩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派盆景历来意境深远,作品风格古朴、典雅、隽秀。是世界文化和苏州古典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吴文化在园林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盆景是具有生命的艺术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苏派这门独特的艺术,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市民中普及盆景的制作、赏析。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作为构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要素之一,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借鉴这一思路,我创作了《敞豁当清川》这件园林盆景。作品长1.6米,宽0.8米,在传统盆景中属于水旱盆景。主要人文景物有亭、桥、水榭、爬廊、石板路等。这些建筑有序地连成一片,组成一个建筑群,主要集中于盆的左侧。我认为,盆  相似文献   

4.
盆景艺术,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瑰宝之一。但从历史长河来看,由于中国近百年的积弱,以及社会诸种因素的影响,盆景艺术这朵奇花,也同样受到许多风风雨雨的磨折,未能随时代的进展而发挥其应有的“一代天娇”的风采! 笔者浅见认为,仅就目前盆景艺术的科学理论工作而言,远远落后于实践。我们常说:盆景是“无言  相似文献   

5.
映石盆景     
正4月2日~5月8日,北京园博园北京园、奇石园携手推出了2016"寻古惜春"园艺观赏展。该展将奇石和盆景艺术融合创意成为"映石盆景",同时结合古盆与古典木器家具,在传统园林的氛围里,将中国园艺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寻古思缘拾遗海,古地仙踪释情怀。盆景和赏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传承着最多的文化内涵。如何将文化的内容更好地展示出来一直是个难题。此次展览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由审美实践创造了盆景艺术从盆景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祖先在长期劳动生产中,逐步认识了花早树木的自然之美,并把它作为审美对象,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要求。这已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魏晋以来,文坛上的山水诗、山水画以至山水园林,都有着高度的发展。在园林艺术发展中,派生出直接以自然树石为创作素材的些子景,纳山野景观于居室之内,即现在的盆景。又进一步以树木为主构成了树桩盆景,成为带普遍性的群众审美对象。而岭南盆景,在南方气候环境中,形成别开生面的地方风格,于晚近自成流派。仅这些事实,历史地说明树桩盆景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古典美学始终紧密联系,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习惯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所以鉴赏盆景艺术,必须  相似文献   

7.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园林艺术珍品。它运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达到“聚景于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美感。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巧妙结合,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欣赏优美的盆景,可使人逐步培养和提高审美的艺术修养,还能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出版的盆景专著,专门撰写树石盆景创作的并不很多,除香港《伍宜孙盆景集》将树石盆景纳入"附石盆栽"一章论述较详细之外,内地第一位提出"论树石盆景"者恐怕是武汉的贺淦荪教授了。而今天我又欣喜地看到林鸿鑫先生寄来的《树石盆景的创作与欣赏》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应该说,关于以树石盆景创作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许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林先生与我有多次交往。最初,只知他为人诚恳,教学有方,曾先后担任国内多所大、中院校兼职教授,并受聘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再后来,又知道他不仅精于盆景艺术,还擅于设计施工各种园林景观,在香港花展期间,经他设计施工的展区由于风格独特,受到各国宾客的好评,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林先生的才艺不仅在浙江红欣园林艺术公司经营、投资苗木基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中获得了"精品示范园"和"绿色传播者"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9.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古有豫州、中州之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许多朝代在河南定都,经济文化繁荣一时,园林艺术驰名中外,盆景也早有流传。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广泛吸取其他盆景艺术流派之长处的基础上,经过广大盆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河南的盆景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为庆祝和配合亚运盛会的召开,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第十六届亚运会组织委员会庆典和文化活动部、广东园林学会主办,广州盆景协会、广州中山纪念堂承办的"2010广州国际盆景邀请展"于2010年11月10日至27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盆景艺术集美学、文学、科学于一体,融入诗情画意,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和谐人与自然之理趣,成为活的高等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这次的盆景邀请展,作为亚运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把"喜庆亚运盛会,弘  相似文献   

11.
正盆景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将花卉色彩与盆景造型完美融合,既赏花又观景,中国花卉协会杜鹃花分会副会长、丹东杜鹃花培育发展中心总经理李相君做到了这一点。他创作的色彩造型杜鹃盆景风格简单、幽雅、空灵、大气,先后获得广州首届中国盆栽花卉交易会"金花奖",2005年-2014年连续10年获得国际香港花卉展览最具特色奖。作品也远销东南亚、美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我国的港澳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北京盆景协会与北京北海公园共同主办的精品盆景艺术展于北海公园静心斋举行。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普及盆景艺术知识、传播盆景栽培养护方法。主办方把花园中的假山、回廊及水池等当作自然展架,很有特色。参展盆景在园林山石的衬托下别有韵  相似文献   

13.
当代盆景艺术的理论研究显然落后于盆景艺术实践。尤其要挑明白的是,对盆景艺术发展方向、盆景艺术美学、盆景发展战略等理论性的宏观研究,落后于对盆景艺术流派、盆景艺术风格等理论性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盆景造型技艺、盆景艺术批评、盆景作品评介等理论性的微观研究。针对当代盆景艺术理论研究中宏观研究薄弱的现实,我们也就顾不得自己的学识浅薄,而抛出粗鄙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4.
“姑苏盆景,巧夺天工。大千世界,尽在盆中。”“千奇百态,玲珑剔透,集祖国园林艺术之精华。”“锦绣苏州添锋绣,苏州盆景冠神州。”“美不胜美,奇不胜奇。”这是从苏州市花卉盆景研究会首次在京举办展览会的“观众留言薄”上随手摘下的几句,它代表了前去宣武公园艺园丁香书院一饱眼福的首都人民,对苏州盆景艺术的高度评价,也道出了迷人的苏州盆景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它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犹如立体的山水画。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盆景几乎与中国盆景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弘扬中国盆景艺术,助推中国盆景艺术产业发展,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主办,《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承办的"建设美丽中国——走进华夏盆景园"系列活动即将展开。我们将携手各界专业人士走进您独具特色的盆景园,举办相关活动,展示您的盆景园与众不同的园林设计和风格独特的盆景精品。我们将为您搭建的是一个与中外各界朋友交流盆景艺术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盆景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粹,是咱们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与园林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台湾艺人李国安先生值得敬佩,因为他敢直言:"盆景是一门缩小的艺术,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法则!但中国大陆正在走相反的路。""大陆盆景的展览上隐约能感觉到一种金钱和艺术的较量,这集中反应在参展盆景的‘大尺寸’上。似乎‘商业盆景’和‘艺术盆景’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战争’……"(原文见《中国盆景赏石》2012年1月号)  相似文献   

19.
当今是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变革之中。变的目的应当是求新求进,这叫"良变"。时代在发展,艺术在进步。中国古老的盆景艺术要得到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现代意念。近年来,我一直在考虑盆景艺术如何来表现创新的问题。我在2005年完成盆景造型图稿。原想画成彩色的,但觉得这么多造型画彩色稿,工作量实在可观,于是就改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研究,继承发展其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探讨。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风格是中国盆景得以生存的灵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盆景的发展导向,赋予了中国盆景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纯朴自然的风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正是借鉴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盆景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绘画,自宋代绘画艺术空前发展至现代,画理、画论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盆景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