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2005,(8):40-41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树木园,有一座收藏盆景艺术珍品的园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又包括日本园、中国国和美国园三个部分,风格各异,分别用以陈列这三个国家的盆景作品。日本园中陈列的作品,系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日本盆栽协会赠送的53件树木盆景。这些盆景以松柏类为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350年的五针松和另一件来自日本皇室的180年的赤松。1986年,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先生赠送了31件树木盆景给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树龄从15年至200年不等,以杂木类为主。后来伍宜孙先生又出资在盆景博物馆内建造了中国园——文农学圃。近些年来,中一国园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收藏。笔者数年前在美国中大西洋盆景大会示范表演的作品三角枫水旱盆景,也陈放在中国园中。  相似文献   

2.
今年94岁高龄,早在28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并出版《文农盆景》一书的伍宜孙博士,1994年获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之后,虽年迈体弱,仍时刻不忘祖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不断创作出新作品。如1998年为庆祝香港永隆银行创办65年而出版的年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伍宜孙先生盆景作品的雄伟苍劲、自然古朴的画面,也从这些画面中欣赏到作者气度不凡的艺术个性。如果说,中国盆景显著的艺术特征是极富诗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出版的盆景专著,专门撰写树石盆景创作的并不很多,除香港《伍宜孙盆景集》将树石盆景纳入"附石盆栽"一章论述较详细之外,内地第一位提出"论树石盆景"者恐怕是武汉的贺淦荪教授了。而今天我又欣喜地看到林鸿鑫先生寄来的《树石盆景的创作与欣赏》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应该说,关于以树石盆景创作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许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林先生与我有多次交往。最初,只知他为人诚恳,教学有方,曾先后担任国内多所大、中院校兼职教授,并受聘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再后来,又知道他不仅精于盆景艺术,还擅于设计施工各种园林景观,在香港花展期间,经他设计施工的展区由于风格独特,受到各国宾客的好评,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林先生的才艺不仅在浙江红欣园林艺术公司经营、投资苗木基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中获得了"精品示范园"和"绿色传播者"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4.
这是曾经连获三届香港市政局举办的花卉盆栽比赛冠军的伍宜孙先生,在其所编著的盆景艺术著作《文农盆景》中的自况。诗词表达了在事业和艺术上均有成就的一位长者的情怀。伍宜孙先生为广东省顺德县人士,早年即已担任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他在繁忙的金融事业发展之余暇,特爱栽培花卉,研究盆景艺  相似文献   

5.
菊花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个分支。中国栽培菊花历史悠久,以菊花作为盆景用材不一定晚于用树木山石。前人艺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不少艺菊前辈发展盆景艺术也留下不少文字资料,给我们学习和借鉴带来极大便利。笔者从一些书籍和报刊文章中见到有把大立菊、  相似文献   

6.
14年前,在国家文化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暨盆景制作示范表演,仲济南同志在这次表演中,为国内外来宾创作了《故乡情》山水盆景,赢得了阵阵赞美声,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此后,他笔耕不  相似文献   

7.
在2007辽宁盆景艺术研讨会上,盆友林川带来一件用当地产石材创作的山水盆景,还有一些作品照图。赏阅之余,倍感林川多年的心血和历炼、作品终有成就。在制作中,对当地产石材的运用和掌握表现比较充分。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创作心路和从艺历程及他的文化涵养。诸多爱好,在盆景艺术创作中使他受益。他的作品突出意  相似文献   

8.
叶德鉴系福建建瓯人,学名德金,号阳圃,今年75岁高龄。他性格热情奔放,关注环保事业,提倡自育桩材,创作重心放在丛林、山石于一体的组合盆景,其作品已收入香港《文农盆景》国际网站。自1983年退休后,20年来辛勤创作,多次向本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叶老被称为“艺德高尚的老园丁”,由于他热爱盆景艺术,至今身体健康,为盆景的民族风格再上一层楼笔耕不缀  相似文献   

9.
陈顺远先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委员,是江西省著名的盆景艺术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从事盆景艺术创作的近30年,素以德艺双馨赢得同行们的尊爱。凡是看过他的实作或赏读过他刊登在各种花卉、盆景刊物上的盆景照片的,都油然感到其作品是那样清新自然、飘逸洒脱,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特别是他喜爱树石盆景创作,即使是存  相似文献   

10.
盆景在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给广大盆景人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盆景界的元老以及中坚力量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盆景该向何处去?"盆景不能满足现状。"这是大家共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月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主持召开了现代盆景艺术研讨会。 研讨会由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秘书长隋学芳主持,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石万钦以《现代盆景艺术概述》为题做了讲演。他谈到,自1997年首次公开提出“现代盆景”的概念,至今己10年有余。现代盆景实现的是盆景艺术同种不同类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时下,在盆景界尤其是盆景经营者中,嗜大之风甚炽。日前笔者走访了一位盆景收藏族的朋友,见满园所贮的尽是庞然大物,便建议多收藏一些精美的中小型盆景。他嗤之以鼻曰:"小型盆景再美,也值不了几个钱。"这种见解,很能反映盆景界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市场化已成为  相似文献   

14.
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会于2008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在南京举行。展出了多种规格的树木盆景、山水盆景、微型盆景、水旱盆景,精品居多,达到了弘扬中华盆景艺术的深远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光阴荏苒,伍宜孙先生所著《文农盆景》一书自1969年问世,历经26个寒暑,其间一再出版,影响之远,遍及海内外,功绩之大,永载盆景史册。其功之一,系对祖国“盆景”名称毫不动摇地坚持始终;其功之二,系对盆景艺术师法自然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96年第7期《中国花卉盆景》收到后,立刻被封面上的一幅照片吸引住了,这便是伍宜孙大师的新作——《罗汉松》。观整株盆景,呈不等边三角形,既严谨,又洒脱,既疏密有致,又清新自然,既有昂然向天的气概,又有俯首谦虚的胸怀,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超凡脱俗。并且,经过仔细端量,会发现整个盆景颇似一个大写的“寿”字,越看得细,越觉惟妙惟肖,果然是大家手笔,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17.
在盆景制作中,为了突出盆景的美感,有时往往要采取一些超常的措施。这些措施虽然突出了盆景的美感,但也给盆景的养护和管理带来了一些弊端。超浅盆就是一种。浅盆可以表现盆景意境的深远,是盆景的常用手法。长期生长在浅盆里的树木盆景如果管理得好,不但可以使树木的根基隆起,根系紧抓地面,虬劲有力,还可以强化树与盆的比例,小中见大,提升景  相似文献   

18.
南通盆景,源远流长,与苏州盆景、扬州盆景鼎足于大江南北,素有"通派盆景"之雅称。在南通,能被世人以其名字冠名盆景的惟有一人,这就是97岁高龄驾鹤仙去的中国山水画大师尤无曲先生。那是在1992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慕名亲赴尤无曲家中观赏盆景,迅即被尤氏盆景那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所激动,连称这是生长在南通盆景之乡的一支奇葩,特地给尤氏盆景题名为"南通曲园盆景"。时年,尤无曲85岁,徐晓白长其2岁。尤老先生一生无他好,惟绘画、盆景而已。其绘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声名鹊起。国画大师齐白石评价尤无曲"工画山水,下笔苍劲,有明人风。又擅金石,取汉印为归依"。而尤氏盆景,却如深闺少女,少为世人所识。直至老先生2000年举办国画盆景艺  相似文献   

19.
盆景的随意性和刻意性,两者都给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艺术作品都必须渗入人的思想,表现人的感情;不能集中典型地表现人的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的作品,就不能称作艺术作品。当然盆景艺术也不能例外。我与好几位盆景爱好者以及靠挖桩养家来糊口的山民常年相处。他们从山上挖来的或从市场买来的树桩,不加思索地随意锯截、修剪一下,就下地栽种。有的在花木市场只要有点看中,一次就买下几十个,数百斤的下山桩。有的不惜重金,千里之外购  相似文献   

20.
讣告     
植物盆景,随着时光的流动,它总是要这样那样,或快或慢地不断变化着。做为一个盆景人,怎样遵循、把握这种变化,适时的使用恰当的技艺、技巧予以改作,以求得变化和在变化中又求得新意。这,实际上是一个盆景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 2001年,文者虽在《中国花卉盆景》当年的第8期,写了一篇《我给一株铁树接个头》的文章,介绍自己这盆拱卫式铁树盆景的制作经过(见图照1)。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了,盆景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接上的那个大的球体,底部周围也丛生了不少子球。这样就对原来盆景的整体和谐有了不少的冲击,美的画面受到了影响。于是就动了改作念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