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板栗胴枯病Endothid Parasiticd (Mart) And,etAud又称栗疫病、干枯病、溃疡病。该病对板栗为害极大,常成片为害,引起栗树主干、主枝树皮腐烂,直至全株死亡。长期来其病害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板栗主产区均有发生。镇安县是陕西板栗主产区,近几年胴枯病在县域及邻近县板栗产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板栗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历年来在防治方面,  相似文献   

2.
六安市有板栗面积100多万亩,板栗疫病是危害板栗林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常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寄主染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轻者造成树势衰弱,重者全株枯死。我市金寨、舒城、霍山、裕安、金安五个县区均有发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7万亩。本文对六安市板栗疫病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生危害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板栗疫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疫病(栗疫病)又名板栗胴枯病、腐烂病、干枯病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害主、侧枝及主干的树皮,引起烂皮、溃疡,造成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枯死。 1904年北美发现此病,来势猛,发展快,不久就席卷欧美,破坏了大量栗林,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美国人Meyer1913年发现我国一些地区有疫病存在,此后陆续发现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陕西、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都有疫病发生,但有关此病在我国发生的规律、为害状况、防治方法等很少详细报导。我们于1978—1979年对上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霍山县板栗常见病害——板栗炭疽病、板栗疫病、板栗膏药病、板栗酮枯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针对这些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减轻病害危害,提高板栗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板栗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远渡  易有金  周金伟  隆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70-8171,8174
介绍了危害我国板栗产业的板栗炭疽病、板栗疫病、板栗白粉病、板栗膏药病、栗仁斑点病几种主要病害及其病害特征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并针对这些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栗疫病又称栗胴枯病等,为真菌性病害,是为害枝干的重要病害,此病严重威胁板栗生产。近几年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生产实践开展了防治试验,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发病规律该病害多发生在树干和主侧枝上,部分小枝也有发生,病部多位于大龄枝干的向阳面或背上,而枝的背下和背阴面发病较轻。栗疫病病原菌在病皮上越冬,  相似文献   

7.
正板栗的病害主要有疫病和黑斑病。一、板栗里的疫病又称栗树腐烂病、板栗胴枯病、栗干枯病、溃疡病。危害板栗的主干、主枝及枝梢,为板栗的重要病害。苗木、大树均可受害,被害板栗树势衰弱,影响产量;严重时树干烂,造成全株死亡。我省板栗产区都有发生。1、症状当年新枝感病初期,在病部表皮出现水渍状、边缘不规则、淡褐至褐色病斑,后逐渐向上下蔓延,直到包围树干。病部组织有酒糟味,失水  相似文献   

8.
2010年陕西乾县发生梨疫病,对病害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病害的田间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描述,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兆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1939-1940
介绍了板栗疫病的发生规律,论述了板栗疫病的调查方法,探讨了双向凝胶电泳法研究板栗疫病菌的致病机理,并从蛋白质组学角度介绍了板栗疫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栗疫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疫病(又称栗胴枯病、栗干枯病)是世界性栗树病害,南方各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镇安县发生也较普遍。此病严重时,使树皮腐烂,枯枝或全树枯死,以致造成大片栗树死亡,是目前板栗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  相似文献   

11.
燕山板栗疫病菌的培养性状与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板栗疫病菌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多少等培养性状和毒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中国栗疫病菌从培养性状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正常培养性状 :浅黄色或黄色、生长快、形成分生孢子器的野生型菌落 ;另一类为不正常类型 :培养性状及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均不相同。非正常培养性状的菌株占有较大的比例 ,分布于各取样点。中国栗疫病菌株间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 ,培养性状不正常的菌株的毒力有下降的趋势。对燕山栗产区的栗疫病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 (VC)研究表明 :有 4 3个营养体亲合组(VCGs) ,从而推算至少有 6个VC基因控制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  相似文献   

12.
霉变板栗病原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霉变板栗样品中分离出10种真菌,根据其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初步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炭疽菌和疫霉菌的致病力都在80%以上,混合菌感染为100%。  相似文献   

13.
栗疫病菌对板栗几丁质酶活性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实生苗和嫁接苗 (怀黄 )为试材 ,研究了栗疫病菌 (Cryphonectriaparasitica)菌块、CFE、ME等对板栗几丁质酶的诱导 ,测定了几丁质酶活性、比活性 ,并对其进行初步纯化。结果表明 ,菌块对板栗几丁质酶总活性、比活性的诱导效果最佳 ;接种后 35~ 4 0 h几丁质酶活性持续上升并达到高峰 ,之后开始下降。能够同时检测到板栗几丁质酶的内切酶和外切酶 ,以内切酶活性稍高。初步确定板栗几丁质酶的分子质量为 6 0 ku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市延庆山区板栗园生态系统中刺吸类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空间以及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位重叠。在3种不同生境的板栗园内,寄生蜂类和栗花翅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分别为0.998 0,0.992 5和0.965 7。在区域Ⅰ和Ⅱ中寄生性蜂类与栗大蚜在时间上重叠值较大,分别为0.600 0和0.706 1。在板栗树与大豆间作区园(Ⅰ)和自然生草单作板栗园(Ⅱ)中,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除草单作园(Ⅲ)的。板栗红蜘蛛在各区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都较大(均在0.806 7以上)。板栗园间作物(或有无杂草)对时间生态位宽度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生态位重叠和空间生态位的宽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板栗胴枯病的发病规律,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在2004~2006年在陕西省 镇安县板 栗产区对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不 同时期、不同 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镇安县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该病的发生高峰;每年3月下旬 ,采用 刮除发病部位树皮、伤口涂抹40%福美砷药剂,并对全树喷洒的方法,对板栗胴枯病的防 治率可达 84.3%,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河南新县不同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下的板楂果实生命表,结果表明:蛀果蛾是影响板栗产量的主要害虫,蛀果象甲在山区老板栗园危害较重,空苞在未喷施硼肥的栗园是重要的危害因子。  相似文献   

17.
全州县金槐病虫害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全州县的金槐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县金槐病害有6种,虫害有14种;总结了金槐病虫害的发生与分布特点.分析了影响病虫害发生与分布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9.
板栗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论述了板栗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主要病虫害,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福建省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2011~2013年对福建省马铃薯主产区主要病虫害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有4种,细菌性病害有3种,病毒病有7种,马铃薯虫害有6种。并总结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