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程氏指数对两系杂交组合亲本及其杂种F1进行分类,对杂种F1产量性状与亲本及杂种F1程氏指数,杂种F1产量性状与父本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偏粳×粳、偏粳×偏粳的组合杂种F1为偏粳类型。杂种F1每穗总粒数表现与双亲程氏指数差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也受到父本性状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花生品种之间,烂果率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试验表明烂果率的高低与杂种的亲本密切相关。如果双亲均为易烂果品种,则杂种F_1也易烂果。如果双亲之中有一个亲本为易烂果品种,另一方为抗烂果品种,则杂种的烂果率一般介于双亲之间。烂果率的遗传力不高(变动于0.1531到0.4177之间),这表明烂果率是一种数量性状,可能受控于微效基因。  相似文献   

3.
小麦杂种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小麦杂种面粉的淀粉品质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研究了由31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常用小麦品种(系)组配的45个小麦杂种(F1植株上的自交种子F2)面粉的RVA参数及其与双亲面粉RVA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45个小麦杂种的7个RVA参数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以回复值的变异最大,最高的杂种达1801RVU,最低的仅为450RVU;变异最小的是峰值时间,最高的杂种为6.20min,最低为5.67min;(2)杂种所有RVA参数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表现,但杂种的RVA参数的变异系数小于亲本的变异系数;(3)小麦杂种面粉RVA参数与双亲面粉RVA之间的关系因性状不同而异,其中在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峰值时间三个性状上,杂种RVA参数与双亲RVA参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其余4个参数则因组合的不同而异,相关关系未达达显著水平;(4)方差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小麦杂种F1代植株上的种子之间在RVA参数上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8块愈伤组织再生的15个株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3块愈伤组织再生的10个株系的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种植株的多数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如分枝型、茎色、叶色、叶形、茎和茎叶绒毛、薯块皮色等呈现双亲的中间型,部分性状,如株型、花色等表现为偏亲性状。杂种植株与其双亲相比,生活力强,生长旺盛,叶片宽,块茎大。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国利用常规杂交法已获得水稻×高粱(Guangyu等,1979)及水稻×小麦(Xihua等,1981)杂种,旨在获得水稻的大穗、多粒、高光效性状以及增强其抗旱性.对水稻×高粱杂种的形态学(Deming等,1975)、同功酶(Guangyu等,1980)、染色体和DNA(Guangyu等,1981)的研究已证实该杂种与水稻亲本相似.水稻×小麦杂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也证实杂种与水稻亲本相似,但有许多性状与双亲不同,可以认为属于Oryticum属Oryzoides种,其杂种为Oryticum Oryzoides(Jingquan和Yaolong,198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产量性状、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分析了9个红麻杂优组合一、二代的优势表现。试验证明:杂种二代的纤维产量平均优势降低10%左右。但二代优势性状衰退程度随组合的亲本不同而异,有的组合衰退程度较大,有的组合仍保持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双亲均是优良品种的强优势组合,有的二代可以利用。H116(7804×南选)就是一个杂种一、二代均有利用价值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7.
水稻杂种优势表现与双亲遗传差异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用广亲和恢复系中413与“Lemont × 特青”重组自交系群体(RIL)杂交,构建中413测交F1群体(ZTP)和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研究了中413基因组组成、F1杂种产量性状优势表现以及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关系。双亲性状优良往往能获得好的F1代,但并非所有组合都是如此。低值亲本与中413杂交亦可产生高值后代,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双亲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表现呈正相关,当母本(RILs)的粳型成分(Lemont 基因组含量)达到80%左右时,杂种的籽粒产量最大,优势最强。杂种的生物学产量亦表现随母本的粳型成分增加而继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4 个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单株产量构成要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杂种优势的大小与亲本之间的酯酶同工酶的谱带差异程度和互补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双亲的酯酶谱带差异程度选配杂交组合;苗期的酯酶同工酶类型可作为预测不同组合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主要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对来自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与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131个株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生长势较亲本弱,所有杂种的株高均小于融合亲本;匍匐茎长度均小于双亲平均数,其中小于栽培种亲本的体细胞杂种占42.1%;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叶片呈卵园形,叶形指数小于双亲。65%的体细胞杂种叶片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现象。杂种群体的株高分离呈正态分布,匍匐茎长度的分离呈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不少苎麻育种工作者,对各种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做了不少的研究分析工作,但对其品质(主要是单纤维支数)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分析较少。因此,为探明不同的双亲配组后杂种一代(F_1)单纤维支数高低的遗传动态,我们从1980年开始进行试验研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为苎麻杂交育种配制优质新组合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10个粳型广亲和品种和6个灿稻材料作父本,共配制灿粳亚种间杂交组合40个,品种间杂交组合19个,对杂种F1与双亲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系亚种间杂种F1籽粒充实度与其父本、母本籽粒充实度及双亲平均籽粒充实度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选用充度好的亲本配组很重要,对解决两系灿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子萌发阶段的吸水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采用13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的亲本自交系共32个基因型为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率达到60%以上时的吸水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吸水率差异很大,最低仅27.17%,最高达39.88%;一般情况下,自交系的吸水率高于杂交种的吸水率;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自交系的吸水率表现为多数杂交种低于双亲自交系,少数杂交种介于双亲自交系之间,1个杂交种比双亲自交系更高.双亲自交系吸水率高于相应杂交种的吸水率这一现象预示着种子萌发阶段吸水率的高低可能与基因型的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和新育成的16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为材料,根据11个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马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的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在16个亲本的120个遗传距离中,80%以上小于2;9个恢复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4793, 7个保持系间,除湘香2号B外,平均遗传距离为0.7723。说明现有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较小,尤其是保持系内和恢复系内遗传差异更小。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现有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稻产量的高低与双亲产量尤其是双亲产量平均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说明亲本改良在提高杂交稻产量中极为重要。此外,还对亲本改良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杂交稻亲本改良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杂交稻组合亲本选配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相似文献   

17.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杂交早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4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28个杂交早稻组合为材料,根据8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了杂交早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1个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9268,最大为19.2527,最小为0.3489;不育系内和恢复系内各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且保持系内的遗传差异显著大于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但两者与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没有明显的不同。相关分析表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及杂种产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I与Group Ⅲ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