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内蒙古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内蒙古环境政策提供依据,以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笔者研究了内蒙古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采用1986-2009年内蒙古环境经济数据,建立内蒙古工业污染物排放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内蒙古固体废弃物与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量急速上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上升阶段:2009年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比1986年增长了10508.32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9.17%。2009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比1986年增长了22828.36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11.54%;其中,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已存在拐点,并呈现完全的倒“U”型关系,拐点发生在人均7793.76元时。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率变化较缓,平均年增长率为0.35%;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在研究时段内逐年递减。通过工业污染物排放及其可能影响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究了1986年后内蒙古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的成因。结果表明,内蒙古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关联因子包括产业结构、GDP总量、单位GDP能耗、城镇人口比例。本研究结果将为内蒙古经济在不断增加的环境压力下保持可持续发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探究人为可控的物化投入对提高棉花产量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地1988-2009年的棉花产量和物化投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克苏地区的棉花单产和物化投入(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近年物化投入的边际棉花产量开始下降;该地区综合物化投入指数每增加1%,棉花单产增加约5.4~5.5 kg/hm2;【结论】现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物化投入量,适当调整投入比例,以促进阿克苏地区的棉花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目的在于使用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来比较不同区市氮肥、磷肥以及禽畜养殖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方法】利用2000-2006年青岛农业化肥使用、禽畜养殖、耕地面积等统计数据,【结果】建立了使用统计资料评价青岛地区氮磷和禽畜粪便面源污染的指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的方法。【结论】研究表明氮肥流失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平度、黄岛、崂山和市区处于四级水平(严重威胁),城阳和胶州处于三级水平(构成威胁)。磷肥流失对农田环境的影响:黄岛处于四级水平(严重威胁),胶州处于三级水平(构成威胁)。禽畜养殖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莱西、胶州、胶南、崂山处于四级水平(严重威胁),即墨和平度处于三级水平(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为探讨不同田间环境条件下,同一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GH01为材料,研究了由播期与密度形成的9种田间环境条件下粒色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黄籽度与胚含油量、种子含油量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17和r=-0.7458*),胚含油量与胚蛋白质含量、种子含油量之间仍保持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071**和r=0.8973**)。【结论】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种子含油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随供试基因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另一些品质性状(含油量、蛋白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并不因供试基因型间的差异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了农产品残留超标,农业生产如果摆脱不了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分依赖,人类健康就无法保证一私下里,大家会说,有些菜农单独给自家种一小片菜,很少使用化肥,基本不打农药,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则走向市场。或许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我国目前化肥年使用量大约5800万吨,已接近全球总用量的1/3。"在一些大棚温室蔬菜生产区域,一亩地一年要  相似文献   

6.
<正>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消息,5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入了一年之中的收获季节,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用药进入高峰期,需求量增大,产量增长。随着我国对某些高毒农药的限用、禁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加强,粮食作物逐步向经济作物的过渡,农药的投入量也随之改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海南冬季大规模制种中平衡高产的规范化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围绕着杂交稻制种最为关键的“产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因素,集成一套规范化的高产稳产、大面积平衡增产的杂交水稻海南冬季规模化制种的技术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方法】以“中9优801”为例,总结了杂交水稻海南冬季规模化制种中大面积平衡高产、种子质量优的关键技术要点。【结果】包括选择最佳制种区,抽穗扬花高峰期在3月25日左右为最佳;父母本错期可用时差作为主要依据、适当兼顾叶差;培育多蘖壮秧,强化父本管理,早管促母本早生快发,定向构建强父多母的高质量异交群体;巧喷“九二〇”,科学赶粉;改善田间环境,防治病虫及福寿螺为害;严格除杂,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其它新组合在海南冬季进行规模化制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化肥投入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直以来化肥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的物质投入,然而,由于受施用技术、施用方法、施用时间的影响,化肥施用的很大一部分未被利用而流失到了周围的环境中,化肥施用量越高,流失到环境中的数量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越高。本文在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化肥施用强度和施用密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化肥施用带来的土壤、水、大气等的环境污染,进而探讨了流域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施用残留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期能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减少化肥污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率对黄河流域棉株生物量、养分积累、产量、氮磷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图探索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替代率,为有机肥、无机肥在黄河流域棉田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始于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设置6个施肥处理:T1:不施肥,T2:100%化肥,T3:20%有机肥+80%化肥,T4:40%有机肥+60%化肥,T5:50%有机肥+50%化肥,T6:100%有机肥。经3年施肥后,2018年进行田间取样,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棉花生物量、养分积累、产量、氮磷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1)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提高棉株生物量、养分积累和籽棉产量。(2)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均有增高趋势,全部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3)棉株全氮、全磷积累量与棉株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棉株根、茎氮磷比与籽棉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减少化肥用量,连续应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趋势;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能增加棉花生物量、养分积累量,提高籽棉产量,替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率对黄河流域棉株生物量、养分积累、产量、氮磷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图探索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替代率,为有机肥、无机肥在黄河流域棉田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始于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设置6个施肥处理:T1:不施肥,T2:100%化肥,T3:20%有机肥+80%化肥,T4:40%有机肥+60%化肥,T5:50%有机肥+50%化肥,T6:100%有机肥。经3年施肥后,2018年进行田间取样,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棉花生物量、养分积累、产量、氮磷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1)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提高棉株生物量、养分积累和籽棉产量。(2)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均有增高趋势,全部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3)棉株全氮、全磷积累量与棉株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棉株根、茎氮磷比与籽棉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减少化肥用量,连续应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趋势;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能增加棉花生物量、养分积累量,提高籽棉产量,替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收入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是影响水产品消费量的重要因素,探讨人均GDP增长对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客观评判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特征。借助1981—2015 年相关统计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增长变化是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的单向Granger 原因,即经济收入增长有助于提高水产品消费量;人均GDP对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冲击力度大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对于人均GDP的冲击力度,保持收入水平增长是促进水产品消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析1949-200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的统计资料,建立粮食、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的向量求和自回归模型,优于单变量求和自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了未来1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中国2004—2015年油菜生产氮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ss of reactive nitrogen in agricultur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serious, systematic analysis of reactive nitrogen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gree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crop yield and farmland investment in the oilseed rape production of China,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 of nitrogen footprint (NF) and its composition of oilseed rape during 2004-2015 in China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theory of NF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he NF of oilseed rape was 7572.0 g N-eq ha -1 during 2004-2015, and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 1.0%.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NF were fro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20%) and NH3 emission (54%) in the oilseed rape production. Obvious differences also were observed among mainly agricultural provinces in China, that is, the higher nitrogen footprint per area (NFa) and nitrogen footprint per yield (NFy) in Inner Mongolia, Shanghai, and Jiangsu region. The NFa and NFy in high yield reg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 yield region. Among them, the NF of nitrogenous fertilizer, phosphate fertilizer and compound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80.6%, 76.9%, and 57.8%,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NFa of rapeseed in China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apeseed yield,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mproving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limit fertilizer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gree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apesee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房丽萍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施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施用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掌握化肥的增产效应从指导农业生产及确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10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18,贡献率达20.79%,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和贡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有所减少,但化肥投入仍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近6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建立了人均纯收入发展趋势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运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反映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4项主要指标因素相对于纯收入的关联程度.分析得出:在未来5年中西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695%,农村居民纯收入数量性状与4项指标之间关联度第一位的是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收入,第三产业位居第四。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四川省粮食数量安全状况,为政府决策粮食数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和21个市(州)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Smin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在21个市(州)中,成都市、攀枝花、乐山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的粮食数量安全存在较大压力,需通过动用库存或外调粮食以平衡市场供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成都市、攀枝花市的粮食数量安全将越加突出。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7.
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了解关中地区的耕地利用状况,给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9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成因,然后对2010-2020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关中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但因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不同,耕地压力总体呈波动状态,最近2年有下降趋势。预测表明,科技投入对减少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大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减少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2010-2020年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将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1,耕地仍存在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桑园经营面积对中国西部地区蚕农年收益的影响,于2015—2018年间,对涪城区13个乡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和蚕农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获得的554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中国西部地区桑园经营的适度规模。结果显示:(1)蚕农每户自有产权土地面积极小,为0.04 hm2/户。(2)蚕农自主经营的平均桑园面积为2.05 hm2/户。(3)区域桑园集约经营的适度规模阈值范围为1.51~12.08 hm2。(4)蚕农人均纯收入与桑园经营规模的函数关系为y=-2491.8x2+33201x,即人均纯收入最大时的土地经营规模为6.66 hm2。由此可见,当前蚕农在确定自身土地经营规模上是理性和合理的,未来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土地需求空间。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对济南市历城区农用地在1995-2008年间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采用熵值法计算分析历城区统计年鉴资料(2000-2009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5-1998年)和实地调查资料的有关数据,利用GIS、SPSS等相关软件,结合协调系数,研究1995-2008年间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集约值和协调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集约值较高,发展态势良好;农用地集约利用协调系数较高,生产协调性较好。通过对农用地集约利用中的投入方面、产出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在研究期内,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下降,说明农用地投入的科学合理性明显增强;农用地的产出效益在逐年上升,但北部平原地区高于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状况方面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耕地在北部平原地区较少;协调系数在研究后期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