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农用地定级是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可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以五家渠垦区农用地为例,采用因素法,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选取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为定级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建议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选择适当的模型对因子进行量化,利用GIS软件生成定级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定级指数。依据定级指数结合实际情况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最终划分成6个级别,并得到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级别图。五家渠垦区农用地质量总体较好,以三、四、五级地为主。质量好的农田,限制因素为经济和区位条件,质量差的条田,限制因素为自然条件。空间上农用地质量级别呈相互交错的态势。农用地质量由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但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定级是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可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以五家渠垦区农用地为例,采用因素法,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选取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为定级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建议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选择适当的模型对因子进行量化,利用GIS软件生成定级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定级指数。依据定级指数结合实际情况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最终划分成6个级别,并得到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级别图。五家渠垦区农用地质量总体较好,以三、四、五级地为主。质量好的农田,限制因素为经济和区位条件,质量差的条田,限制因素为自然条件。空间上农用地质量级别呈相互交错的态势。农用地质量由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但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平衡转换的方法,为国家级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奠定基础。在全国的农用地分等汇总中,用标准粮单产及相应的转换函数,实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平衡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的标准粮产量分别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呈显著相关,可以通过这一衔接手段完成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国家级汇总。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丰富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农用地质量等别与经济的关联特点和耦合机制,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测算各监测控制点的农用地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以镇为单位,以面积为权重,聚类监控点的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Moran散点图,研究农用地等别之间的关系,探讨农用地质量等别与经济耦合性。结果表明,农用地质量等别在空间上无序,而利用等别与经济等别较高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的水田,农用地利用等别与经济等别在空间分布上较吻合,经济耦合性强。通过聚类分析和空间技术模型,可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与耕地质量等别的空间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记者7月3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联合发布《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将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农用地标准以保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创造性提出了两条线(即筛选值和管制值)的标准修订思路。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风险筛选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对此类农用地,应切实加大  相似文献   

6.
概括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基本模式,针对徐州市土地整理主要是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矿区土地生态环境以及开发整理其他后备土地资源的的特点,从徐州市土地资源的现状条件、用地需求等因素入手,分析了该市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并给出了一些未来该市开展土地整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徐州市土地整理的有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基本模式,针对徐州市土地整理主要是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矿区土地生态环境以及开发整理其他后备土地资源的的特点,从徐州市土地资源的现状条件、用地需求等因素入手,分析了该市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并给出了一些未来该市开展土地整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历程回顾基础上,本文对新颁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进行了研究,对其主要特征、标准值内涵及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具体应用等进行了延伸阅读,对中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基本框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新颁布农用地标准宣贯、正确使用等提供资料,以服务于中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筛选和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修复和风险管控,为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以GIS为依据,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基础上,调查了耕地粮食产量和投入的数据,更新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和盐渍化程度等属性,完成了2010—2012年各等别及产能的更新。研究农安县2010—2012年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和产能的变化,各等别与土壤的相关关系,总结农安县近3年各等别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合理改良农安县耕地质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2年自然等别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自然质量影响因子变化不大;利用等逐年降低而经济等别变化波动较大,这是因为作物的产量变化影响着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而近几年产量主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农用地的各等别与有机质含量,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各评价指标的渐变性和模糊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其隶属度函数并进行处理;选取镉、铅、铬、汞、砷等5个土壤中最常见的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因子为评价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乌当区新场乡农用地100个样点的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新场乡农用地环境质量为一级的土壤所占比例为66.00%,二级的为21.00%,三级的为13.00%,说明新场乡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有87.00%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农业安全生产的二级质量标准内,可以直接发展农业生产;但位于三级质量标准的农用地达到13.00%,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避免污染元素进入食物链,保证农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1.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就光温/气候潜力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 ,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 ;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的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区域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阐明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下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花溪河流域中凯掌水库周边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草地、河滨带、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全氮、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状态下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空间分布特征、氮素的组成比例以及氮素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水田、旱地)土壤全氮含量均值高于非农用地(草地、河滨带)垂直方向上呈“表聚”现象,整体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特征;硝态氮受农业活动影响,农用地含量要高于非农用地,在垂直方向上在农用地中变化幅度较大,整体呈随着深度而减少的趋势;铵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不大,在垂直剖面上整体较为稳定;对比硝态氮及铵态氮在无机氮中的占比,表明研究区土壤无机氮主要以铵态氮为主;研究区各环境因子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各氮素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pH与氮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农用地土壤氮素含量普遍高于非农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素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准确识别区域农用地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能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用地SOM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M平均含量为17.07±4.37 g/kg,变异系数为25.60%;SOM半方差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模型块金系数为49.83%,说明研究区SOM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以东北—西南向为轴线,研究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中部高而东西低的斑块状分布趋势;研究区SOM含量受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与pH、海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研究区SOM丰缺等级属于中等水平,且不同区县农用地SOM含量极值差异较为明显,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需分区进行差异化施肥管理。  相似文献   

14.
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用地定级估价,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从数量管理向质量与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方面转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国家有关农用地定级估价规程和地方农用地定级估价项目的具体实施,从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的实践出发,初步探讨分析了目前农用地定级估价中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及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四川干旱情况下灌水对土壤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减少粮食损失,探讨四川在干旱气候条件小麦有效节水栽培,通过在四川绵阳丘陵区设置田间试验,大田生产条件下,分析比较了完全依靠自然降水和人工浇灌以及进行1 次渗灌、2 次渗灌,小麦生长重要时期土壤物理特性的变化及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在小麦各生长阶段对土壤物理特性和小麦农艺性状影响不同。苗期和拔节期,不同处理间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灌溉处理对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小麦性状影响较大。在四川丘陵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冬小麦在拔节期进行渗灌1 次为宜,此次灌溉比完全依靠自然降水每公顷增加小麦产量2113.46 kg,增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养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土壤结构的最小单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转化过程与土壤固碳过程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团聚体有机碳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明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土地利用和矿区复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的长期定位研究和复垦矿区的土壤修复两方面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进行整理,运用数理统计,实证分析法对整理得到的因素组合进行浮动组合并建库。浮动组合法得到的数据库,可以为河北省耕地补充设计工作提供最优化的建议,也为河北省补充耕地验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稳定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的三点意见辽宁省凌源市种子公司(122500)张国利种子繁育基地是农业一切优良品种的来源,基地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种子公司的繁育经营计划。由于农业产品直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当遭受自然灾害或受市场调节而使农民制种经济效益蒙受损失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新型聚酯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在大田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聚酯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可降解。120 d左右降解至无韧性,降解率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热点聚焦     
<正>农业部全面部署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全面部署"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二是严格保护未污染和轻微污染耕地,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三是安全利用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施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四是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有序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五是实施耕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六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