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苎麻纤维是我国传统纺织原料,目前苎麻纤维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苎麻剥麻机械来完成的,各研制单位对苎麻剥麻机械性能指标的规定不一致,难以判定苎麻剥麻机械作业性能的优劣。为了规范苎麻剥麻机械的作业质量,并为评价苎麻剥麻机械作业性能提供技术参考,探讨了苎麻剥麻机械作业性能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研究结果亦可为苎麻剥麻机械性能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了亚麻机械收获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办法 ,阐述了机械拔麻的推广前景 ,对我省雨露麻生产现代化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亚麻机械收获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了亚麻机械收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阐述了机械拔麻的推广剪影,对我省雨露麻生产现代化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苎麻是中国特色纤维作物,对其茎秆进行剥制是获取苎麻纤维材料的必要环节,开展苎麻剥制机械研究对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综述苎麻茎秆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早期剥麻机存在的剥麻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问题,介绍了我国现有剥麻机械的技术优势与问题,总结了麻类作物剥麻机械仿真模拟及智能机具的研发现状。研究认为,苎麻剥制机具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是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使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酶脱胶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掌握富含果胶酶复合物与螯合剂相互关系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亚麻茎样品进行了加速酶液吸收的实验,测定了处理后的纤维得率,这些样品包括北达科他州油用亚麻茎(1998年);南卡罗莱纳州'Natasja'纤用亚麻茎(1993年),麻地晾干'Ariane'纤用亚麻茎(1999年),棚内荫干的'Ariane'纤用亚麻茎(1999年)和加拿大油用亚麻茎(1997年).麻茎经 80牛顿的压力碾压后,发生机械破裂,酶脱胶后的纤维得率最高.因此机械碾压可作为进一步测试酶吸收的预处理方式.麻茎在约310kPa压力或真空压力为 88kPa的条件下处理对酶的吸收显著增强.增压比真空处理效果明显.因收获打捆导致破裂程度低的麻茎受压力改变的影响比破裂程度高的麻茎大,压力对已碾麻茎的酶吸收增加甚微.机械碾压使麻茎对酶的吸收最强,纤维得率明显提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常压是酶液渗透到已碾麻茎的适宜条件,不需要采用特别的措施加速酶脱胶.  相似文献   

6.
前言近几年来,我国黄麻、红麻生产有了迅速发展,已做到用麻基本自给。黄麻、红麻生产中以收割和剥制加工最为费工,收获不及时则影响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麻区群众要求以机器代替手工操作。目前黄麻、红麻的剥制加工作业已有定型机具可供生产中推广使用,但收割机械在我国  相似文献   

7.
在天然水浸脱胶条件下,对影响亚麻脱胶效果的麻茎特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麻茎上带有脱胶能力较强的微生物,能加速亚麻脱胶进程;麻茎的部位、粗细、麻龄等不同,其纤维及胶质的组成和分布也有差异,对亚麻的脱胶速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械破损能够破坏麻茎的表皮结构,增大脱胶酶的侵袭面积,能加快亚麻的脱胶速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复刮式苎麻剥麻机”的主要技术原理是受农村“压面机、手工刮麻、洗麻”的启示,利用了苎麻茎杆木质部、韧皮部和表皮等组成的不同物理机械特性,创新设计了“双滚轧刀互向可调式齿轮装置”、“夹持式手工复刮装置”和“自动喷水洗麻装置”,并通过反复试验和结构技术参数优化,达到了整机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实用新型,效果突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天然水浸脱胶条件下,对影响亚麻脱胶效果的麻茎特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麻茎上带有脱胶能力较强的微生物,能加速亚麻脱胶进程;麻茎的部位、粗细、麻龄等不同,其纤维及胶质的组成和分布也有差异,对亚麻的脱胶速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械破损能够破坏麻茎的表皮结构,增大脱胶酶的侵袭面积,能加快亚麻的脱胶速度。  相似文献   

10.
纤维用大麻在麻株成熟前很久,它的叶片脱落量占地上部分鲜物质重的20%以上。叶片的存在造成机械收获的困难,麻捆的晒干期增加,茎杆浸渍时间延长,精洗麻品质下降一个品级。因此,大麻茎杆浸渍之前,采用大麻脱粒机—45,梳净叶片每公顷费用为18卢布。  相似文献   

11.
为使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酶脱胶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掌握富含果胶酶复合物与螯合剂相互关系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亚麻茎样品进行了加速酶液吸收的实验,测定了处理后的纤维得率,这些样品包括:北达科他州油用亚麻茎(1998年);南卡罗莱纳州‘Natasja’纤用亚麻茎(1993年),麻地晾干‘Ariane.’纤用亚麻茎(1999年),棚内荫干的‘Ariane’纤用亚麻茎(1999年)和加拿大油用亚麻茎(1997年)。麻茎经80牛顿的压力碾压后,发生机械破裂,酶脱胶后的纤维得率最高。因此机械碾压可作为进一步测试酶吸收的预处理方式。麻茎在约310kPa压力或真空压力为88kPa的条件下处理对酶的吸收显著增强。增压比真空处理效果明显。因收获打捆导致破裂程度低的麻茎受应力改变的影响比破裂程度高的麻茎大,压力对已碾麻茎的酶吸收增加甚微。机械碾压使麻茎对酶的吸收最强,纤维得率明显提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常压是酶液渗透到已碾麻茎的适宜条件.不需要采用特别的措施加速酶脱胶。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麻育秧膜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麻育秧膜育秧具有保持土壤水分、阻止肥料流失、保温、抗病能力强;根系盘结好、起秧不伤根;能够提高机械插秧作业效率和质量;增产增收,绿色环保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纤维用大麻在麻株成熟前很久,它的叶片脱落量占地上部分鲜物质重的20%以上。叶片的存在造成机械收获的困难,麻捆的晒干期增加,茎杆浸渍时间延长,精洗麻品质下降一个品级。因此,大麻茎杆浸渍之前,采用大麻脱粒机МЛК-45,梳净叶片每公顷费用为18卢布。  相似文献   

14.
龙超海 《中国麻业》2005,27(1):48-48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苎麻剥制机械,相继在生产上推广了一批手工刮麻器和动力剥麻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麻类生产的发展。但至今为止,在我国麻类生产机械研究与推广领域尚无标准可依,给研制和推广苎麻剥麻机械带来很大影响,严重阻碍了麻类机械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FL-235型复刮式苎麻剥麻机"的研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述“复刮式苎麻剥麻机”的主要技术原理是受农村“压面机、手工刮麻、洗麻”的启示,利用了苎麻茎杆木质部、韧皮部和表皮等组成的不同物理机械特性,创新设计了“双滚轧刀互向可调式齿轮装置”、“夹持式手工复刮装置”和“自动喷水洗麻装置”,并通过反复试验和结构技术参数优化,达到了整机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实用新型,效果突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纤维用大麻在麻株成熟前很久,它的叶片脱落量占地上部分鲜物质重的20%以上。叶片的存在造成机械收获的困难,麻捆的晒干期增加,茎杆浸渍时间延长,精洗麻品质下降一个品级。因此,大麻茎杆浸渍之前,采用大麻脱粒机МЛК-45,梳净叶片每公顷费用为18卢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学习、掌握日本农用地膜生产及使用现状,作者一行赴日本东京都、爱知县、群马县、茨城县等地的日本中央农协、农庄、农业试验场以及地膜生产企业,对日本农用地膜的生产和应用,农用麻地膜的开发现状,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环保型麻地膜在日本的试验应用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和调研。考察发现,日本很多作物栽培普遍使用塑料地膜覆盖,使用后的废弃地膜由专门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不污染环境。由于成本较高,机械强度较差等原因,日本纸地膜等可降解地膜的生产和使用量很少。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环保型麻地膜在夏季覆盖蔬菜有较好的防虫和增产效果,因其效果较好、价格适中受到日本农户喜爱,希望能尽快在日本试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用地膜生产及应用现状考察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学习、掌握日本农用地膜生产及使用现状,作者一行赴日本东京都、爱知县、群马县、茨城县等地的日本中央农协、农庄、农业试验场以及地膜生产企业,对日本农用地膜的生产和应用,农用麻地膜的开发现状,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环保型麻地膜在日本的试验应用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和调研.考察发现,日本很多作物栽培普遍使用塑料地膜覆盖,使用后的废弃地膜由专门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不污染环境.由于成本较高,机械强度较差等原因,日本纸地膜等可降解地膜的生产和使用量很少.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环保型麻地膜在夏季覆盖蔬菜有较好的防虫和增产效果,因其效果较好、价格适中受到日本农户喜爱,希望能尽快在日本试用.  相似文献   

19.
机械剥制需以砍割的苎麻鲜茎为加工物料,扯剥麻区对砍割鲜茎持怀疑态度,故影响剥麻机的推广应用。经1987—1989三年砍剥与扯剥方法对比试验,初步表明砍剥方法对苎麻生产的农艺要求同样适合。  相似文献   

20.
亚麻鲜茎雨露沤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广文 《中国麻业》2002,24(2):18-21
雨露麻以其生产方式简单,成本低,不污染环境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雨露麻采用人工收获,在多雨季节里原茎保存困难,常发生霉烂。给工农业均造成损失。鲜茎雨露沤麻技术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使沤麻时间提前10天左右,亚麻收获就开始沤制,充分利用了亚麻收获季节的高温和降雨。沤麻速度快,沤麻时间缩短,降低了生产成本,麻率相对提高0.5-1个百分点,纤维强度增加1.2—2.7kg。此项技术对我国雨露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