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出了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状况是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标志。选取胶州湾典型大沽河口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16个站点河流沉积物样品,测定了Zn、As、Cd、Cr、Cu、Pb共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数理统计特征和站点分析,得到了重金属元素在区域内的数据变异特征,并对河口沉积物的重金属来源进行了初步判别,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得出了河口沉积物分布生态风险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空间变异不大,变异系数值保持在较低水平上,Cr和As表现出低度变异,其余元素都属于较低程度的中等变异;结合采样数据特征与站点位置分析,得到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胶州湾大沽河口感潮河段及两侧潮滩是重金属最为富集的地带,其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也最高;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得出重金属元素中Pb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平均为41.69,属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余元素生态风险处于低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淀山湖沉积物中铜、铅、锌、镉、铬、镍、砷、汞等8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淀山湖重金属整体污染程度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为上游来水,湖区北部入湖河口区域的12#点位铜、锌、镍的地累计指数I_(geo)值均最高,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全湖单个重金属生态风险系数均处于低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也处于低风险等级,而入湖河口的12#点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最大,接近中风险标准限制,潜在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森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选取华南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土壤,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了土壤中常见重金属元素镉、铅、铜、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单因子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评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铅含量较高,均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规定的风险筛选值70 mg/kg;镉、铜、镍含量均在风险筛选值以内。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铅含量呈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的趋势,镍、镉含量呈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铜含量呈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总体变化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污染程度评价表明,铅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呈轻污染等级;镉、铜、镍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重金属含量未超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945,综合污染等级达到警戒线。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研究区镉含量呈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铅、铜、镍均呈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程度;4种重金属元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小于150,属于轻微程度。总的来说,研究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有必要进行定期的森林土壤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4.
在对峰峰矿区某典型煤矸石山周边表层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室内测定Cd、Cr、As、Pb等4种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评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Cd、Cr、As、Pb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GB15618-2018)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煤矸石山周边土壤4种重金属都存在一定潜在生态风险,其程度为轻微,其中Cr元素单个元素的污染程度为中等,最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元素是Cd元素。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兴仁高砷煤矿区水体沉积物的污染水平及其生态风险 ,以贵州省表生沉积物背景值作为基准评价沉积物污染水平 ,采用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均表现出低pH值 ,高SO2 -4 、As、Fe等特征.与贵州表生沉积物背景值相比 ,交乐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Fe、As和Hg平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4082倍、358 .8倍和19 .3倍 ;潘家庄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Fe、As和 Hg平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3478倍、8 .3倍和0 .55倍 ;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Fe、As和Hg平均超过背景值2457倍、5 .6倍和0 .65倍.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表明 :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主要受到As、Hg污染.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r )从高到低依次为As > Hg >Cd> Cu> Pb>Cr>Zn ,As >Hg >Cd>Cu>Pb>Zn>Cr ,As = Hg >Cd>Cu>Pb>Cr>Zn.生态风险指数(RI)交乐>小尖山>潘家庄 ,交乐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为很强风险 ,潘家庄和小尖山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风险.  相似文献   

6.
选取洪泽湖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采集洪泽湖沉积物样品17个,以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u、Cd、Pb、Zn、Ni、Cr)的总量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教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洪泽湖Cu、Ni、Zn、Pb、Cr污染的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湖区,Cd污染主要在西部湖区。Pb是全湖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Cu、Ni、Zn、Pb、Cr的潜在生态危害较小(低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较大(高风险),总的潜在生态危害为低风险,Cd的影响最大(达到81%)。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淮南潘集矿区底泥中Cu、Zn、Cd、Hg的浓度,分析了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Cd、Hg空间分布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Cu和Zn轻微污染,Cd和Hg中等-强污染。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珠海淇澳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进行了富集评价以及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两种评价显示,重金属在沉积物中除Cd、As外,均未发生明显的富集和累积。湿地内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48.17,799.66)),整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As次之,其他5种重金属Cr、Ni、Cu、Zn和Pb仅具有轻微生态风险。湿地的部分区域存在对重金属的沉积和富集的"聚集区",因此在保护和治理湿地工程中必须重点关注重金属"聚集区",也要重视监控和治理沉积物中的Cd与As。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河流是为全球人口提供淡水资源的重要渠道,其水环境状况与人类的健康、生活、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研究为背景,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和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方法及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BCR法可以有效提供更多更全面关于重金属形态分析的信息;河流广泛污染以及各种现有重金属形态在河流中的不同影响评价研究却不够充分;单一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研究较为成熟,而能够反映沉积物污染环境因子的综合效应的评论方法却不够深入;在各流域内加强多种重金属和其他元素的协同污染评价研究,以解决重金属污染是否呈元素关联形态;根据评估目的以及研究的侧重点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来确保数据结论的准确性,为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最后,提出了对在国内流域水环境全面的背景数据库依托下,研究的侧重点应偏向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方面,并研究经济、环保的生态恢复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湿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现状,探索其解决途径,为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系统调查采样,测试和研究了醴陵官庄湖湿地土壤中3种不同土壤类型(自然土壤、季淹土壤、常淹土壤)0~20cm土壤层中铜(Cu)、锌(Zn)、铅(Pb)、镉(Cd)、和铬(Cr)等重金属的含量。通过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类土壤中,除自然土壤中的Zn和常淹土壤中的Cr之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值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过了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自然土壤中的Cd超过了背景值的52.2倍;(2)3类土壤中,Cd都达到了重度污染,Cr处于安全范围,其他3种重金属则在常淹土壤中均达到警戒限;(3)土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在自然、季淹、常淹土壤中分别是2.42,2.55,2.22,均为中度污染水平,其中Cd的贡献率最大,3类土壤中均达到75%以上;(4)自然土壤的潜在生态危害最严重,达到了429.28,属于强潜在生态风险态势,季淹土壤次之,常淹土壤最低,其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最大的元素为Cd,达到很强风险程度,其他元素则处于轻度风险程度。由此可见,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醴陵官庄湖湿地的环境维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醴陵官庄湖湿地的土壤及周边环境急需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1.
大理洱海东面的石灰岩岩溶造林区,所造柏类林遭受鼠害严重。经分片采用线路设捕鼠夹调查,查明危害鼠类属3科7属计12种。并基本摸清了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害鼠密度、分布规律、危害状况和危害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甘氟、磷化锌、敌杀鼠3种急性灭鼠剂进行投毒灭鼠试验。经1995年、1996年两次投毒试验,磷化锌灭鼠率达100%,甘氟灭鼠率为9888%,敌杀鼠为7436%。灭鼠效果以前两种为佳,可在鼠害发生危害区(鼠类密度大于1445%)使用。  相似文献   

12.
武军 《绿色科技》2015,(2):32-33
微集水区是山区最基本的水文单元,其降雨产流特征研究可以为流域水文的规律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针对迤者小流域的森林微集水区进行不间断观测,得出结论:降雨量直接影响微集水区的径流产生量,7月19日24h内降雨量为36.6mm,降雨性产流105.57m3;径流洪峰一般滞后于降雨量峰值,7月19日降雨—径流监测中,最大产流值滞后最大降雨量值2h50min。  相似文献   

13.
建立毛乌素沙区天然柳湾林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柳湾林是毛乌素沙区特有的生态系统,曾在毛乌素沙区农牧业经济发展中有过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放牧开垦和频繁的战争破坏,使柳湾林分布面积缩小,到解放前夕,其面积仅剩约66.67万hm^2。柳湾林的骤减和死亡,使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建立柳湾林自然保护区,采取有效的复壮措施,是恢复柳湾林生态系统的极好途径,如果柳湾林面积能恢复到解放初的66.67万hm^2,那么毛乌素沙地治理就至少完成了40%。柳湾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就能发挥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和作用。不仅能推进毛乌素沙区经济发展,而且将有利于促进毛乌素沙区的治理,提高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油松针叶面积估计模型及比叶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基于河北木兰围场实测油松数据,通过winSEEDLE种子和针叶图像分析系统获得油松522个单个针叶的表面积LA、针叶长度L、针叶宽W、针叶周长P,分别建立了以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周长等形状属性为自变量的叶面积估计模型和以针叶干质量为自变量的叶面积估计模型.用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均方根误差、预估精度5个统计量来检验模型的误差和拟合优度,经检验模型LA=-2.761 +0.464 L +6.608W和LA =1.345 +0.501X分别为这两种模型中最好,X为针叶干质量.通过对算术平均法、比估计法、最小二乘法3种方法的比较,得到油松的比叶面积为7.08 m2 ·kg-1.本研究为油松叶面积的估计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甘肃连清3类副总体样地个数、纵横间距计算每类副总体代表面积,分析3类副总体对全省各地类面积推算结果影响程度,并以甘肃省陇南市连清样地数据为支撑,计算样地理论坐标点与实际布设点偏移量,分析可能对调查成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总结了昆明地区蝽科昆虫的分布情况,为日后该地区蝽科昆虫的预防和防治工作,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Estimation of Foliage Area from Sapwood Basal Area in Scots Pin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HITEHEAD  DAVID 《Forestry》1978,51(2):137-149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sapwoodat 1·3 m above ground level and the foliage area on eleventrees was determined in a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spacingexperiment. The relationship was independent of tree spacing.With increasing tree numbers per unit ground area tree heightremained constant, mean tree diameter was less, basal area andvolume were greater but leaf area index varied little. A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liagearea with height for one of the plots from the measurementsmade on the other three.  相似文献   

18.
杨波 《绿色科技》2020,(6):99-101
指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水源地水库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和调查了三亚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现状。结果发现: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是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类型,其中,农业生产活动对库区TN和COD污染负荷贡献达到70%以上,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对库区TP污染负荷贡献达到了87%以上,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亚水源地水库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防治应以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的污染控制为主,辅以农业生活活动、库区管理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白于山区仁用杏生长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n Baiyushan hilly area, the roots system of almond-apricot mainly distributes vertically in the subsoil from 30 cm to 80 cm and horizontally distributes from 50 cm to 180 cm around the trunk. There are three growing peaks of the roots in a year and July-peak is the tallest one. From March to July is water losing period in subsoil of almond-apricot orchard, water losing is mainly from the aubsoil above 200 cm. There are three growing peaks for extending shoots and only one peak for fruit shoots in a vear. Fruit set percentage of almond-apricot is 15.61 %, of which short fruit branches are 22.62%, long fruit branches are 8.56%.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of almond-apricot trees gown in slope lands with different elevation,aspects, and slopes, all trees grow well. Except frostbite harming, Baiyushan hilly area could be a better commodity production base of almond-apricot.  相似文献   

20.
干旱地区仁用杏栽培管理丰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仁用杏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的探讨,认为仁用杏在较干旱的地区栽培时,首先要挖大坑深改土,并多施秸秆肥,改善土壤结构。结合地面覆膜,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增加生长量,在3年生-4年生时要施适量的PP333或其它生长抑制剂,并进行合理施肥和修剪,这样才能达到早结果、早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