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常态"是一个新鲜的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个词后,新常态的表述逐步被系统化,在中国有了特别的涵义,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新常态"来临,不仅改变经济运行轨迹,也纠正和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的认知偏差与理念—"新常态"必须具有"新心态"。那么在"新常态"到来之际,企业家们是如何诠释的呢?"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花道     
日本的花道赵兴华日本的花道,世界闻名,是一种很迷人的艺术。在日本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艺术杰作。一盆盆、一瓶瓶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插花。"花道",也称"华道"、"插花",是把剪下的树枝或花草经过艺术加工,放入器皿中,使之更绚丽的一种技术。因为是用活的...  相似文献   

3.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传佛教,意为"心中的日月"。早闻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香格里拉县境内的原始森林国家公园普达措,是"香格里拉中的香格里拉",不仅是中央电视台外景拍摄基地和多部畅销电影取景地,更被荣誉为中国的"黄石"。  相似文献   

4.
茶道插花     
李云 《湖南林业》2007,(11):28-29
茶与花兼性相宜,心性相融,教人崇幽尚静,清心寡欲,进而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升华。纯真、质朴、清灵、脱俗、清简,为茶道插花追求之精神。茶道插花一词起源于日本,是在茶室这一特定的场所作为花卉装饰品而出现的。现代茶道插花可谓是东方式插花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化学”一词是随着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于19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它直接译自Chemistry。日本虽然在1837年已有了欧洲化学著作的译本,当时把化学称为“舍密”,但“化学”一词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从中国引入日本,从那以后,在中文和日文中都共同使用着“化学”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贯彻《意见》的实施意见",六安市林业局围绕"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这一课题,组织开展了"林业如何促进林农收入稳步增长"的调研,以期能为未来林业及其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GDP发展速度第一次让位于民生,"幸福"一词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词汇。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今,"国家公园"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它和一般概念的公园有什么区别?它是字面上的"国家"与"公园"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吗?在我国应该如何减速国家公园体系的步伐?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  相似文献   

9.
《竹取物语》是以竹生物学为基础、日本竹文化为背景与线索的日本古典"竹"之物语,是日本竹文化的象征。小说中"根元"一词具有日本竹文化含义、竹生物学含义、语言学含义,从一个侧面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日本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三月初的北京,又迎盛会。带着大众对幸福的新期待,带着建设"幸福中国"的新谋划,"两会"代表委员汇聚北京,为新的一年,为下一个五年绘制蓝图。与当下最热门的住房、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相比,"两会"期间生态问题的被关注度毫不逊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涉及生态和林业建设领域的篇幅比往年有所增加,“生态”一词出现8次  相似文献   

11.
土豆,又叫"马铃薯"或"洋芋"。之所以称之为"马铃薯",应该是形容其长得像一只奔马的铜铃吧,依"洋芋"一词解释,其原产地应在西方。至于"土豆"的别称,应是说它模样土气,太大众、太普通。印象中,土豆的确很不入流,泥土中生长,全身是窝点,做法也无非是切丝、切片或切块,切丝炒青椒,切片则跟豆腐、干卷心菜、青椒一起素炒。  相似文献   

12.
《广西林业》2012,(8):30-30
"开放包容"——广西精神的鲜明特质 "开放包容"是广西精神的鲜明特质。广西沿海沿边沿江,长期以来,不封闭、不保守、不狭隘;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善于学习全国兄弟省份的长处,善于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善于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以开放的胸怀,熔铸四方文化精华,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竹取物语》是日本古典"竹"之物语,小说中的时间意象与竹文化、竹子生物特性的密切关联深化了《竹取物语》的日本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风景园林设计师沈悦汲取过中国园林的精华,担纲过日本知名的风景园林设计项目,他眼中的日本园林到底如何实现自然与社会的融合?留白和冥想是日本造园师的精神遗产,在园林项目中如何体现?讲究慢而认真的日本园林匠人精神哪里值得学习?本刊记者独家对话风景园林设计师沈悦,从园林项目开始揭开日本园林的面纱。  相似文献   

15.
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的高原上,有一处高地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大雨过后的高地,汹涌的洪水势不可挡,然后迅速干涸,植物生长困难,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满眼坚硬的石头。所以当地人把那个高地称为kras,意为"石头"。18世纪初,欧洲人使用德语karst(音译"喀斯特")一词作为那里的地名。  相似文献   

16.
<正>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信号。在许多人看来,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从概括介绍竹材料作为一种生态材料以及当代竹的生忐建筑与景观设计实践现状入手,以日本静冈花博会和日本爱知世博会为例,用“竹构”一词概括了从概念设计到细部研究,直至实施完成的过程。探寻设讣师使用竹材料的设计概念,探讨利用竹材料的设计方法和进行“竹构”实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云华,一个从不张扬的人。但如果你一旦接触他,就会被他敢闯敢干的精神所折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23年来,他艰苦创业,喂猪、养鱼、育苗、造林,样样都干,先后创办了四家编织包装企业、一家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被推选为益阳市、赫山区人大代表,获得赫山区第二届"十大优秀青年"、赫山区"双十佳"青年、"全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新时代优秀农民企业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邓颖贤  刘业 《广东园林》2012,34(2):11-19
"八景"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影响了艺术、文学和传统园林领域,常见于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和地方志中。本文从"八景"文化的定义入手,归纳出"八景"一词的三种定义,梳理了"八景"文化的起源、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的过程,整理出其中的主要成果;然后考查了"八景"文化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的传播及交流状况;最后提出进行"八景"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14年,塞北林场人用辛劳和汗水铸就百万亩绿色辉煌。他们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科学严谨、开拓创新、持之以恒,在换来万顷林海的同时,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塞外荒原实现了从风沙口到绿长城的美丽嬗变。10月,省委书记周本顺在林场专题报告上批示:"我省应提炼几种精神,改善生态环境应提倡塞北林场精神,14年艰苦奋斗,把荒山秃岭变成浩瀚绿洲,致富农民,固沙卫京,成绩很大,精神感人。全省改善生态环境很需要这种精神。"塞北林场精神正是新时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河北的学习典范,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