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体质健康、均重为(180±28)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42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投喂添加1%、3%和5%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益生菌制剂(BSCP)的基础饲料42 d.结果发现,大西洋鲑投喂1%-5%的BSCP后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升高的趋势,5%组蛋白质消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肠道和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中5%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肝脏免疫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血清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仅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BSCP可以显著提高大西洋鲑的生长性能,提高部分消化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西洋鲑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其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3%.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30℃条件下,摄食水平对幼鳖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1);投喂频率对鲜鱼饲料组幼鳖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显著.在投喂配合饲料条件下,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在中间摄食水平(此时干物质的摄食率为0.97%)时达到最大,分别为76.26%和81.22%;在饱食状态下,其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2.36%和78.05%,日投喂2次鲜鱼组的幼鳖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2.05%和96.84%;投喂1次鲜鱼组的分别为92.17%和95.27%.  相似文献   

3.
将270尾均质量约500 g的大西洋鲑随机分为5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以3次/d、2次/d、1次/d、1次/2 d、1次/3 d的投喂频率饱食投喂56 d,以研究投喂频率对大西洋鲑生长性能、消化率、激素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降低,大西洋鲑质量增加率和摄食量明显降低,1次/2 d试验组和1次/3 d试验组质量增加率较3次/d试验组分别显著降低50%和75%,摄食量显著降低53%和72%。饵料系数、死亡率、皮质醇和抗氧化指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饵料系数和皮质醇2次/d试验组最低,1次/3 d试验组最高,较其他组分别高1.2~2.1倍和0.38~4.78倍。血浆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之呈相反趋势,2次/d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好;各试验组消化率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2次/d和1次/3 d试验组值较高。试验结果表明,500~900 g大西洋鲑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在此基础上提高或降低投喂频率均会对大西洋鲑造成应激,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菲  李向飞  李贵锋  刘文斌 《水产学报》2015,39(9):1386-1394
本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建鲤幼鱼生长、体组成、消化及糖酵解的影响。试验共配制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合饲料,对应糖脂比分别为2.3,3.0,4.0,5.6,7.7和12.1。将鱼饱食投喂8周,每日投喂3次。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糖脂比从2.3升高至7.7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保留率均显著升高(P < 0.05);而当糖脂比进一步升高时,其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 > 0.05);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建鲤幼鱼的脏体比以及全鱼、胴体和肝脏脂肪含量随着饲料糖脂比的降低均显著升高(P < 0.05),而全鱼、胴体和肝脏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糖脂比的升高显著升高(P < 0.05),而脂肪酶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 < 0.05)。此外,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肝糖原含量及肝脏葡萄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随饲料糖脂比的升高均显著升高(P < 0.05),血液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则随着糖脂比的降低显著升高(P < 0.05)。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在等氮等能的饲料条件下,建鲤幼鱼最适宜的糖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8.21%和4.69%,对应的糖脂比为8.14。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讨花生粕替代鱼粉对全雄黄颡鱼生长及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9.12±0.05)g全雄黄颡鱼240尾,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16.98%花生粕替代11.5%鱼粉的等氮等脂饲料(替代组),进行55 d生长及消化试验。结果表明:(1)替代组体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能量、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替代组饲料苏氨酸和缬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精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花生粕部分替代鱼粉应用于全雄黄颡鱼饲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对石莼(Ulva pertusa)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总蛋白水平为32%、总脂肪水平为8%情况下配置6种饲料,其中两个对照组(未添加石莼为C1、添加15%石莼为C2)、4个实验组,饲养黄斑蓝子鱼幼鱼56 d,通过比较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道消化酶的活性及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等,以确定酶制剂的效果及其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4种实验饲料养殖的黄斑蓝子鱼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C2对照组,与C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4实验组的蛋白质效率除外)(P0.05)。全鱼生化成分及胃、前肠、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2对照组(P0.05)。添加石莼组鱼肌肉中除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20:5n3、22:5n3和必需氨基酸Met、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及Glu与His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无其他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提高黄斑蓝子鱼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且对鱼肉品质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对石莼(Ulva pertusa)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总蛋白水平为32%、总脂肪水平为8%情况下配置6种饲料,其中两个对照组(未添加石莼为C1、添加15%石莼为C2)、4个实验组,饲养黄斑蓝子鱼幼鱼56 d,通过比较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道消化酶的活性及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等,以确定酶制剂的效果及其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4种实验饲料养殖的黄斑蓝子鱼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C2对照组,与C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4实验组的蛋白质效率除外)(P0.05)。全鱼生化成分及胃、前肠、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2对照组(P0.05)。添加石莼组鱼肌肉中除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20:5n3、22:5n3和必需氨基酸Met、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及Glu与His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无其他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提高黄斑蓝子鱼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且对鱼肉品质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19±0.5)℃下,将体质量(66.5±1.1)g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饲养在实际水量为60L的水槽中,投喂粗蛋白为50%左右,脂肪水平分别为4.17%(L1)、6.73%(L2)、10.33%(L3)、12.85%(L4),及15.72%(L5)的5种饲料,研究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大泷六线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7周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大泷六线鱼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淀粉酶活性却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5)。L1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的淀粉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L4和L5组(P0.05),但与L2和L3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1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大,与L3、L4和L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3组鱼胃和肠的脂肪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L3组鱼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最高,与L1、L2和L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L4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大泷六线鱼饲料中最适脂肪添加水平为10.33%。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生长、肠道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2.0±2.0) g的大泷六线鱼270尾,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和2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 30尾鱼。对照组投喂仅有蛋白液包裹的基础饲料,实验组投喂含活菌量达5×107 CFU/g(0.5%)和1×108 CFU/g(1.0%)地衣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投喂50 d后进行致病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aonicida)攻毒感染,测定14 d内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实验组饲料中地衣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大泷六线鱼的特定生长率(SGR) (P<0.05)。与对照组比较,0.5%和1.0%地衣芽孢杆菌均可提高大泷六线鱼血清中SOD、CAT及T-AOC活性(P<0.05),降低MDA含量(P<0.05);GSH-Px活性在1.0%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而0.5%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地衣芽孢杆菌实验组鱼血清GS、MDH和HK活性均得到提高(P<0.05),0.5%和1.0%不同剂量组的提高程度不同。地衣芽孢杆菌实验组鱼血清中AST和ALT活性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CHE和ADA活性较对照组有提高(P<0.05)。实验组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1.0%实验组活性最强(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1.0%地衣芽孢杆菌组大泷六线鱼14 d内累积死亡率仅有35.55% (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促进大泷六线鱼生长,提高其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增强其对杀鲑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初始体质量(13.57±0.33)g]为研究对象,在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实验设计,其中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2%和15%,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天和1次/天。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FER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质量和SGR均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组,而饲料效率显著低(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ER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ER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P<0.05)。大黄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饲料脂肪水平未对全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投喂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初始体重为(68.85±0.44)g和(26.67±0.17)g的2种规格黄鳝为研究对象,大规格按照体重的2.8%、3.6%、4.4%和5.2%投喂;小规格按照体重的3.0%、4.0%、5.0%、6.0%和7.0%投喂;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大规格组50尾/箱,小规格组100尾/箱,实验持续56 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2种规格黄鳝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以及全鱼脂肪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但全鱼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和5.2%时增重率达到最高水平,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规格黄鳝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大规格黄鳝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胆固醇(TC)含量先升后降,血清甘油三脂(TG)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达到组间较高水平。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小规格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TG、TC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投喂水平为6%时,小规格黄鳝的SOD和LZM活性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表明,当大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4.4%、小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5%–6%时,黄鳝的生长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14.
章龙珍  朱卫  王妤 《海洋渔业》2014,(2):170-176
以鱼粉作为蛋白源(40%),鱼油和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了脂肪水平分别为4.16%(L1)、7.42%(L2)、10.68%(L3)、14.20%(L4)、16.56%(L5)、19.62%(L6)6种等氮饲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28.09±0.60)g进行了8周的实验,探讨了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消化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4时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为L1、L5、L6的酶活性(P0.05),脂肪水平L4与L2、L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在脂肪水平L2和L3时最高;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远低于胃和幽门盲囊,在中肠和肝脏中均以脂肪水平为L4时显示出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前肠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3时最高,且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后肠中脂肪酶活性在脂肪水平为L4时活性最高,且脂肪水平L4与L2、L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幽门盲囊和肝脏脂肪酶活性低于肠道,且不受脂肪水平的影响,在不同脂肪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3时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L1、L2、L5、L6各组(P0.05),与L4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肝脏淀粉酶活性较低,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肝脏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高;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致呈逐渐显著降低趋势,分别在L3、L4时达到最低,L3、L4、L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L2、L3、L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L1,低于L5、L6;尿素(UREA)含量则呈下降的趋势。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68%~14.20%时对消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点篮子鱼的生长,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相同配方成本下,不同加工工艺以及投喂策略对鲫鱼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采用配方相同的挤压熟化料和硬颗粒料饲养鲫鱼,投喂挤压熟化饲料相对于颗粒饲料,鲫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升高(P<0.05);增加投喂频率可提高鲫鱼对颗粒饲料的利用效率,并促进生长,但对挤压熟化饲料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饲料的蛋白和能量消化率。对于平均初重为(64.38±0.18)g的鲫鱼,投喂3.5%挤压熟化饲料,每天投喂6次可达到最大生长率,但2.0%投喂率,每天投喂6次的挤压熟化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果寡糖和德式乳酸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血液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锦鲤 360 尾随机分为 4 个处理组, 每组 3 个重复, 第 1 组投喂基础日粮(D1), 第 2 组投喂基础日粮+0.3%果寡糖(D2), 第 3 组投喂基础日粮+1×107 德式乳酸菌(D3), 第 4 组投喂基础日粮+0.3%果寡糖和 1×107 德式乳酸菌(D4)。结果表明: 投喂 D4 组饲料的锦鲤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且该组的饵料系数最低; 肠道蛋白酶活性在 D4 组最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D2 组(P<0.05), 各实验组的脂肪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D2 组的淀粉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各实验组并无显著差异 (P>0.05)。各实验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酶活性以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 其中 D4 组 AST、ALT 活性和 TC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各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免疫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在实验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其中溶菌酶(LYS)、酸性磷酸酶 (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酶(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补体 C3 含量在 D3 组和 D4 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是和 D2 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 补体 C4 的含量在实验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AKP 和 GPX 活性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MDA 含量在 D3 组和 D4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各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 锦鲤饲料中添加 0.3%果寡糖和 1×107 德式乳酸菌可提高锦鲤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 改善其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且果寡糖和德式乳酸菌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以鸡肉粉替代饲料中0%、20%、40%、60%、80%的鱼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2.82±0.08)g的大菱鲆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2尾)分别投喂一种饲料,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以及质量增加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灰分、能量含量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鸡肉粉替代组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略微升高,粗脂肪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组之间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鸡肉粉替代40%鱼粉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主要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鸡肉粉替代20%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以鱼油、豆油、亚麻籽油等比例混合,配成脂肪含量分别为5.45%(L1)、7.00%(L2)、10.44%(L3)、14.37%(L4)、16.34%(L5)、18.91%(L6)及20.15%(L7)的等氮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6.20±0.02)g]8周。实验结果表明,L3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最大,但与L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3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L6和L7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L2和L3组(P0.05)。将幼鱼的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俄罗斯鲟幼鱼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69%时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各组鱼的肝体比和体粗脂肪有上升趋势,其中肝体比在饲料脂肪含量大于14.37%时显著增大(P0.05)。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也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提示脂肪过高会影响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降低蛋白质效率,导致脂肪在体内的过量积蓄。L7组鱼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而L1组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则随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提示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鱼体脂肪的分解代谢。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显著升高(P0.05),表明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引发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综合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血液指标及抗氧化性能,建议生产中将幼鱼的饲料脂肪水平控制在7.00%~10.69%。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亚麻籽油替代不同鱼油水平对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9±0.02)g]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沉积的影响,以亚麻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鱼,饱食投喂,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发现,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但显著影响其摄食率(FI)、饲料效率(FE)和表观净蛋白利用率(ANPU)。随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升高,FI显著升高,而FE和ANPU显著下降,且其均在100%亚麻籽油组分别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肝体比和肌肉脂肪含量。当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100%鱼油,鱼体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似。相对于全鱼油组,亚麻籽油替代组肌肉和肝脏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升高,而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水平应低于66.7%,且大菱鲆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需大于0.8%。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主要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成鱼脂肪相关代谢酶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3×2双因素随机实验设计,设置3个脂肪水平:18%、21%、24%(分别以F18、F21、F24表示),2个蛋白质水平:38%、48%(分别以P38、P48表示)。组合为6个实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实验在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实验鱼初始体重(650.0±45.50)g,实验期56 d。结果表明:(1)工业化养殖实验鱼的脂肪需求较国外深海网箱养殖明显降低,蛋白质需求相近。P48F21组增重率显著最佳,较其他各组提高22.23%~125.86%(P0.05);P48F24组饲料系数显著最低,较其他各组降低16.24%~30.00%(P0.05)。(2)单因素高脂肪显著提高肝体比(P0.05),高蛋白极显著降低肥满度(P0.01);P48F24组肝体比较其他各组显著提高10.92%~28.16%(P0.05),P48F18组肥满度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10.24%~12.31%(P0.05);并创新提出了600~900 g大西洋鲑形体营养调控初步方案。(3)单因素高、中脂肪显著提高肝脂肪分解酶(HL、LPL和总酯酶)活力,高蛋白显著提高LPL和总酯酶活力;P48F21和P48F24组饲粮显著提高肝脂肪分解酶活力,其中LPL活力比P38F18组分别提高46.51%、48.84%(P0.05)。实验处理主要对肝脂肪分解酶产生作用,显现了两组优良饲粮改善生长性能的脂肪生理代谢机制。(4)单因素中脂肪极显著增加肌肉和肝IGF-I基因表达量(P0.01);高蛋白极显著增加肌肉GH、IGF-I及肝IGF-I基因表达量(P0.01);GHR基因表达量,随脂肪或蛋白水平升高均有显著下降特征(P0.05)。P48F21和P48F24组试鱼肌肉GH、IGF-I及肝IGF-I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和肝GHR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初步的新发现是,GH和IGF-I与GHR存在相互制约的负相关内在调控关系,以自身控制鱼类生长和生殖活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可控状态下。本研究初步确定,P48F21和P48F24组是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成鱼的主要营养素优良组合饲粮,其中以显著降低脂肪水平和饲料成本的P48F21组合饲粮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