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温24-26℃下,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000 lx光照强度和黑暗对壳长为(63.53±1.22) mm(S组)、(75.87±1.50) mm (M组)和(92.75±3.02) mm (L组)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释放氧气,吸收氨氮和活性磷酸盐.黑暗条件下,番红砗磲代谢状况与其他双壳贝类类似.番红砗磲个体代谢率与规格密切相关:光照条件下个体越大,产氧率、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吸收率越高;黑暗条件下,个体越大,耗氧率、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释放率亦越高.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软体部单位干重代谢率与其个体规格呈负相关,个体越大,单位干重的产氧率、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吸收率越小.实验首次量化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对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的吸收和排泄状况,结果可为研究番红砗磲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对砗磲人工养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南海西沙海域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其外套膜颜色多态性,同时,比较外套膜颜色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分布在蓝原色和红原色区域,少部分个体分布在绿原色区域,且偏亮绿色;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共聚为6个颜色类群,各类群间颜色色差均>15,其中,第4类深蓝色和第6类黄色色差最大,为74.68;第3类浅蓝色和第4类深蓝色色差最小,为18.98;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L、a、b值与壳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080、0.2210和0.2375。本研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砗磲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砗磲科Tridacnoidea,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国,以及我国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和南海等印度洋、太平洋海域[1-4]。目前,世界上报道的砗磲有2属10种[1-4],其中砗磲属(Tridacna)有8种,砗蚝属(Hippopus)有2种。在我国分布的砗磲有6种,分别为大砗磲(Tridacna gigas)、无鳞砗磲(Tridacna derasa)、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长砗磲(Tridacna maxima)、番红硨磲(Tridacna crocea)和砗蚝(Hippopus hippopus)。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海上现场光照条件对冬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代谢的影响,基于海上暂养实验,采用黑暗组和光照组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9尾南极大磷虾个体进行了连续11 d的耗氧率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的单位体质量耗氧率平均为(0.2704±0.0740)μL·(mg·h)-1,黑暗条件下的单位...  相似文献   

5.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2016,40(11):1713-1723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照、温度及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密闭(盐度25.1,pH 7.9~8.1)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和氨氮量分别采用Winkler法和纳氏试剂法测定。分析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时,得出体质量(m)与伞径(D)的关系式为:m=0.0003D2-0.0007D+0.0427,r2=0.9913。幼蜇伞径从7 mm到35 mm,其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均随着伞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分别经回归分析得到曲线:OCR=0.0063D2-0.3531D+6.1533,r2=0.9751和AER=0.4221D2-26.585D+518.83,r2=0.9587。光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别光照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大于黑暗条件(P<0.01)。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0℃和25℃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各温度间的耗氧率差异均显著(P<0.05);15℃与25℃,20℃与25℃之间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升温至30℃时,幼蜇代谢明显加快,尤其是排氨率上升较快,与其余各温度间的排氨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幼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发现溶氧小于0.45 mg/L时,试验所采用的伞径为15 mm的幼...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与饵料浓度下菲律宾蛤仔的能量收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静水系统中测定了实验条件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率、吸收率、耗氧率和排泄率等生理指标;研究了软体部干重、温度和饵料浓度对菲律宾蛤仔最小碳需求量(WMCR)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温度及饵料浓度下菲律宾蛤仔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最小碳需求量随个体软体部干重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越高其增加速率越快;软体部干重对生长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耗氧率而显著影响单位软体部干重的最小碳需求量。在9—22℃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生长余力(SFG)随温度和饵料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较低温度和饵料浓度下蛤仔的SFG均出现负值。在能量收支方程中摄食能随温度变化显著,而呼吸耗能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生理学角度探讨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快速生长机制,本研究以两种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第4代壳金选育系(简称金1和金2)和两种普通养殖群体(简称对照1和对照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和盐度(15、20、25、30、35)条件下各实验组的滤水率(FR)和耗氧率(OCR)。结果显示:(1)摄食实验中,4个组长牡蛎的滤水率均随温度或盐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温度28℃时出现最大值;对照1的滤水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其他3组滤水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对长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影响,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滤水率均显著大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2)呼吸实验中,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受温度或盐度变化的影响更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均对长牡蛎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实验温度范围内,金1的耗氧率显著小于对照1,但金2的耗氧率显著大于对照2(P0.05)。实验盐度范围内,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均显著大于普通群体(P0.05)。(3)同一壳色群体中,个体越大,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和耗氧率越低。研究表明,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F4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该选育系的快速生长可能是由其较高滤食行为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氨氮浓度对不同体重河蚌(Anodonta woodiana)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静水水温和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体重(以软组织干重计算)的河蚌(Anodonta woodiana)在3个氨氮水平下的耗氧率。结果显示:在固定的氨氮水平下,单位体重耗氧率(Or)随体重(w)增加而下降,耗氧率和体重间呈负相幂函数关系;在实验体重和氨氮浓度(n)范围内,氨氮浓度对河蚌耗氧均具有主效应,氨氮浓度和体重、耗氧率的自然对数y(以lnOr表示)可以表述为y=3.5968±0.24+0.0119±0.00n-1.0237±0.15lnw。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氨氮浓度对河蚌耗氧产生增益效应,即随氨氮浓度升高,耗氧率增加,而随体重的增加,耗氧率下降。本试验中,氨氮未对河蚌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养殖环境下2种规格的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和抗氧化指标,测定20、24、28℃3个温度梯度下2种规格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以及正常溶解氧与低氧环境下的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小规格(1.22±0.31) g幼鱼20℃水温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分别为(0.185±0.057) mg/(g·h)和(1.149±0.110) mg/L,显著低于24℃和28℃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P<0.05),24℃时(1.22±0.31) g幼鱼的窒息点显著高于28℃时的窒息点(P<0.05),但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4.91±0.55) g幼鱼在3个温度梯度下的耗氧率表现为24℃>28℃>20℃,而窒息点为28℃>24℃>20℃;水温28℃条件下,2种规格幼鱼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低氧胁迫下,马口鱼幼鱼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4.91±0.55) g马口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等级因素对虎斑乌贼生长、存活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虎斑乌贼养殖过程中,社会等级因素存在下优势大个体对劣势小个体的生长是否产生胁迫影响,本实验在室内小网筐(Φ=60 cm,高20 cm)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了不同规格(大规格L:体质量为4~5 g,中规格M:体质量为2.5~3.5 g,小规格S:体质量为1~2 g)的虎斑乌贼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LMS比1∶1∶1)条件下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耗氧率、排氨率和代谢酶(ATP酶、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的变化,培养时间40 d。结果显示,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各组乌贼特定生长率排序:LMS-M(3.12±0.35)%/dM(5.21±0.24)%/d,LMS-S(1.39±0.28)%/dS(4.37±0.42)%/d;养殖10 d,单一规格养殖组和混合规格养殖组乌贼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从20 d开始,混合规格养殖组成活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养殖40 d各组乌贼成活率排序:LMS(41%±5.35%)M(60%±4.58%)L(61%±6.43%)S(63%±5.57%);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耗氧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各组乌贼耗氧率排序:LMS-M[(0.48±0.03)mg/(g·h)]M[(0.69±0.02)mg/(g·h)],LMSS[(0.75±0.04)mg/(g·h)]S[(0.94±0.04)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排氨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各组乌贼排氨率排序:LMS-M[(0.057±0.004)mg/(g·h)]M[(0.082±0.007)mg/(g·h)],LMS-S[(0.085±0.007)mg/(g·h)]S[(0.135±0.007)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ATP酶、丙酮酸酶和己糖激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3种酶活性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各组乌贼ATP酶活性LMS-M[(1.25±0.16)U/mg prot]M[(2.74±0.26)U/mg prot],LMS-S[(0.77±0.11)U/mg prot]S[(1.94±0.09)U/mg prot];各组乌贼丙酮酸酶活性HET-M[(51.14±6.24)U/mg prot]M[(78.05±8.38)U/mg prot],LMS-S[(27.94±6.65)U/mg prot]S[(55.92±2.81)U/mg prot];各组乌贼己糖激酶活性LMS-M[(10.71±1.24)U/mg prot]M[(23.59±1.67)U/mg prot],LMSS[(5.91±0.83)U/mg prot]S[(13.82±1.66)U/mg prot]。研究表明,在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对M和S乌贼的正常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对养殖十分不利,因此在人工养殖虎斑乌贼的过程中,要定期地挑拣分级,保证规格的均一性,以减轻大个体乌贼对小个体乌贼的胁迫作用,进而提高乌贼养殖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刚 《水产学报》2007,31(4):443-451
试验从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1000个随机个体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中选取规格最大(壳长58.3~61.9 mm)、中等(壳长49.5~50.8 mm)、最小(壳长38.9~41.1 mm)的性成熟个体各3个作为亲贝,按规格分成大、中、小3组,利用该贝雌雄同体的特性分别进行各组内亲本个体自交。在相同环境及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各自交组受精率、孵化率、稚贝育成率、海上暂养及标粗期存活率、养成期存活率、壳长壳高体重日增长率和选择反应等指标的差异,分析亲本选择对自交子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上述各指标看,大规格亲贝优于中规格亲贝(P<0.01);中规格亲贝优于小规格亲贝(P<0.01)。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选择反应分别为6.0 mm、5.4 mm和6.3 g,中规格亲贝分别为-0.4 mm、-0.1mm和-0.7 g,小规格亲贝分别为-4.7 mm-、5.3 mm和-7.6 g。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实现遗传力分别为0.52、0.49和0.40。研究证明,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生产性能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大规格亲贝自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截断选择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且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重(X)与摄食率(Y)呈正相关幂指数关系:Y=aXb。扇贝个体吸收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小,但是不同规格扇贝吸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T)与摄食率之间的相关方程为:FR=b0+b1T+b2T2+b3T3,虾夷扇贝最大摄食率的温度值为15℃,最大吸收率的温度值为10℃。  相似文献   

14.
于光照度0、500、2000、4000lx下,各设置4个温度梯度对脆江蓠进行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度组合对脆江蓠氮、磷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2个环境因子对脆江蓠氮、磷吸收率均有显著影响。光照度2000~4000lx时脆江蓠对氨氮吸收率明显比0~500lx光照条件下的高,差异显著;温度对氨氮吸收率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磷酸盐的吸收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并在15~20℃吸收率较好;光照度500~4000lx时脆江蓠对PO43--P的吸收率均较高,光照度对PO43--P的吸收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日本鳗鲡初孵仔鱼耗氧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光照条件下日本鳗鲡仔鱼(4.42±0.034mm)的耗氧情况。结果表明,幼鱼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耗氧率遮光比在自然光下要低。同时还测定了幼鱼的窒息点。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及稚贝规格对潜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可分3个阶段:准备期、潜砂期及结束期。大竹蛏稚贝在壳长3.00~8.50 mm内,规格对潜砂准备时间、潜砂时间及潜砂行为的影响极显著,随着规格变大其潜砂准备时间逐渐降低(10.7~4.0 s);潜砂时间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壳长(6.20±0.04) mm组的稚贝潜砂时间最短,约9.7 s;各规格组稚贝的潜沙率均为100%,壳长(5.18±0.11) mm组潜砂率100%且用时最短。建议在大竹蛏增养殖过程中,投放苗种规格宜大于5.00 mm。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不同盐度(0,6,12,18,24)条件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及NH3 N排泄率,并研究了其呼吸熵、氧氮比、代谢率及能源物质供能比随盐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体质量为(55.59±6.24)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在水温(16±1)℃条件下,盐度对其耗氧率及NH3 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盐度范围内(0~24),其耗氧率及NH3 N排泄率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CO2排出率及代谢率的变化趋势与耗氧率一致,且盐度为6的实验组亲蟹CO2排出率及代谢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盐度12~24范围内,亲蟹CO2排出率及代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呼吸熵及氧氮比均变化不显著(P>0.05);能源物质以脂肪的供能比例最大,其次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供能比例最小。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在生殖洄游过程中主要以脂肪作为供能物质,代谢率与能量消耗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阶段气候特点和棘胸蛙养殖生长规律,本文对棘胸蛙越冬过程中影响其成活率和增重率的几个因素光照、强化培育、体重规格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光照条件组棘胸蛙越冬后的体重减重率和死亡率显著地高于完全黑暗组;通过秋季强化培育,越冬棘胸蛙对比增重率差异不显著,越冬死亡率在A组间差异显著,B组差异不显著,小幼蛙通过秋季强化培育有利于棘胸蛙安全越冬;不同体重规格组越冬成活率差异显著,年龄越大,体重越大,成活率越高,表现为刚变态完成幼蛙越冬成活率较低。因此在棘胸蛙越冬过程中,可以使用黑暗的环境、减少人为的惊动、秋季强化培育来保证其成活率和增重率。  相似文献   

19.
为获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个体生长模型所需的6个关键参数,设计了饥饿耗能、温度对耗氧的影响等相关生理实验,计算得到各项参数值。单位体积维持耗能率的值 、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值 、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 和储备能量值 4个参数,通过连续测定皱纹盘鲍饥饿过程中呼吸耗氧率和软组织干重不断下降直至保持稳定时的能量值计算;温度函数中Arrhenius温度 的数值根据皱纹盘鲍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单位干重耗氧率测定、计算;形状系数δm值通过统计测量的壳长、软组织湿重等生物学参数拟合回归得到。结果显示,皱纹盘鲍在饥饿后,呼吸耗氧率和软组织干重分别降低了26.3%和70.0%,呼吸耗氧率由2.69 mg/(ind.?h)逐渐降低并稳定在0.8 mg/(ind.?h),软组织干重由(5.21±0.89) g降低至(3.84±0.22) g;根据公式计算得 和 的值分别为20.18 J/(cm3?d)和8120 J/cm;皱纹盘鲍饥饿前后有机物含量分别为80%和58%,经过换算, 和 的值分别为2726 J/cm3和32583 J/g。不同规格的皱纹盘鲍在水温为5℃~20℃范围内,温度与单位干重耗氧率呈正比;当水温超过20℃之后,温度与单位干重耗氧率呈反比。在转折点20℃之前,单位干重耗氧率的ln值与温度(热力学温度,K)的倒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斜率的绝对值为Arrhenius温度 值( =7196 K)。生物学统计分析鲍壳长(L)与体积(V)呈三次函数关系:V=0.0639 L3.1621(R²=0.9852),根据公式对软组织湿重的立方根与壳长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值(δm=0.43)。本研究对建立以DEB理论为指导的皱纹盘鲍个体生长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为20.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3.0、6.0、9.0、12.0)和不同体重(平均体重为7~8 g、19~20 g两种规格)对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排出率以及NH3-N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度条件下(0~6.0),两种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盐度为6的条件下代谢水平达最高值,此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CO2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显著下降(P<0.05);相同盐度下,小规格(平均体重为7~8 g)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和NH3-N排泄率显著高于大规格虾(平均体重为19~20 g)。相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呼吸商、氧氮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大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呼吸商和氧氮比显著大于小规格的虾(P<0.05),前者的代谢率极显著低于后者(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