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皱纹盘鲍血细胞分类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血细胞的组成、数量、吞噬作用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大类。透明细胞无颗粒,具嗜碱性细胞质,约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60%;颗粒细胞含嗜酸性颗粒。这两种血细胞都有吞噬作用,尤其是颗粒细胞,经酵母细胞刺激后,血细胞释放活性氧,还原氮蓝四唑(NBT)形成甲欣沉淀,有化学发光现象。长期饥饿的皱纹盘鲍,血细胞活性氧量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血细胞分类、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和蚌龄对三角帆蚌血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蚌龄对三角帆蚌血细胞的密度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越高,血细胞密度越高;蚌龄越大,血细胞密度越高;三角帆蚌的血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血栓细胞,依次占血细胞总数的5.5%、56.8%、9.5%、22.5%和5.7%。  相似文献   

3.
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在电镜水平上将刺参血淋巴细胞分为4种基本类型: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大颗粒细胞呈圆球形、椭球形,直径6.8~12.8μm,内具粗大的胞质颗粒,细胞质及细胞器极少。小颗粒细胞圆球形,直径4.8~11.0μm,含有大量结构均匀、电子密度较高的胞质小颗粒,同时还含有较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透明细胞直径4.8~10.2μm,形态不规则,易变形伸出胞突;胞质丰富,内含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及吞饮小泡等。淋巴样细胞直径4.2~5.3μm,呈圆球形,核较大,胞质较少,仅见极少量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背角无齿蚌对池塘养殖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滤除效果及其对水体溶解氧(DO)和pH值等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该滤食性蚌类构建和优化池塘内部水质净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的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密度配置的圆背角无齿蚌净化精养鱼池水质,通过测定水中固体悬浮颗粒、DO和pH值,比较其净化效果。【结果】放养圆背角无齿蚌10h后对水中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47.97%~91.87%,但圆背角无齿蚌的呼吸作用及滤食藻类会引起水体DO和pH值降低。【结论】背角无齿蚌对精养鱼池水中悬浮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滤除效果,但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吊养密度,既保证对水中悬浮颗粒物有较高滤除效率,又避免对水体DO和pH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背角无齿蚌对池塘养殖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滤除效果及其对水体溶解氧(DO)和pH值等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该滤食性蚌类构建和优化池塘内部水质净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的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密度配置的圆背角无齿蚌净化精养鱼池水质,通过测定水中固体悬浮颗粒、DO和pH值,比较其净化效果。【结果】放养圆背角无齿蚌10 h后对水中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47.97%~91.87%,但圆背角无齿蚌的呼吸作用及滤食藻类会引起水体DO和pH值降低。【结论】背角无齿蚌对精养鱼池水中悬浮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滤除效果,但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吊养密度,既保证对水中悬浮颗粒物有较高滤除效率,又避免对水体DO和pH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血细胞及其吞噬活力进行了电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血细胞有三种类型:①颗粒细胞,无吞噬功能,胞浆内充盈大电子致密颗粒;②半颗粒细胞,胞浆内颗粒较颗粒细胞少而小,富含线粒体;③透明细胞,胞浆内无颗粒.透明细胞和半颗粒细胞都具有吞噬功能.三类血细胞经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后发生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对背角无齿蚌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可分为贝壳增厚期、壳顶突出期、两翼形成期和背角生长期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42.57 μm,在水温为29.0~33.0 ℃的条件下,经过40 d 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12.07 mm,其形态特征与成体相似.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壳顶位置的变化.在稚蚌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贝壳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贝壳增厚期的壳长日增长率最高;壳高/壳长比例从稚蚌刚脱落时逐渐减小,到晚期又逐步增加;壳顶前端壳长/壳长的比值在贝壳增厚期逐渐增加,随后又减小,并逐渐与成体的比例接近.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壳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 = 370.11-32.66t+14.27t2-0.15t3(r= 0.976).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20±1)℃的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3种藻类和贝类规格(身体大小)及密度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摄食率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对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河蚬的摄食率;贝类密度和规格均显著影响2种贝类的摄食率,两者对背角无齿蚌摄食率有交互作用;但对河蚬无交互作用;2种贝类摄食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大规格背角无齿蚌和2种较低密度下的大规格河蚬的摄食率均分别显著小于小规格,但在2种较高密度下的河蚬摄食率在规格间无显著差异;2种贝类摄食率与水体溶解氧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河蚬明显高于背角无齿蚌;不同藻类的投喂对溶解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贝类大小和密度显著影响溶解氧。结果表明,溶解氧胁迫程度会影响身体大小和密度对2种贝类摄食率的交互作用,小规格河蚬对低溶解氧的耐受性低于大规格。  相似文献   

9.
储忝江  郭炜  黄辉  戴杨鑫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382-2384
本文研究比较了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显著降低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其中对叶绿素a的净化效果最佳,分别达到96.8%和94.2%。2种河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磷的净化效果不显著。在本试验中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两者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差异不显著,在使用河蚌净化水质时建议依据当地河蚌的价格以及取材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鲤鱼消化道粘液物质及碱性磷酸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鲤鱼食道、肠粘液物质及碱性磷酸酶进行了研究。食道、肠杯状细胞均含中性粘液和延粘液,肠部分杯状细胞还含有硫酸粘液。含硫酸粘液的杯状细胞随前、中、后肠逐渐增多,其中硫酸粘液的含量在后肠杯状细胞中最高。前、中、后肠吸收细胞核上方胞质和纹状缘含有发达的碱性磷酸酶。肠上皮中有嗜酸性颗粒细胞,其颗粒含有中性粘液和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纵、横和水平切片,对50头成年中国水牛(Bubalus bubalis)垂体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染色方法有四种:H-E;PAS(Periodic Acid Schiff);桔黄G和PAS-桔黄G染色法。 远侧部发达,可明显地分为三个区:PAS阳性的嗜碱性细胞较集中于多血管的喙侧部,形成嗜碱性细胞区;染上桔黄G的嗜酸性细胞在尾侧部形成嗜酸性细胞区;两者之间为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混合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和滤泡状,毛细血管和血窦丰富。结节部完全包绕漏斗茎,血管非常丰富;细胞包括胞核深染胞质较少的未分化细胞、嫌色细胞及少量PAS阳性嗜碱性细胞,它们排成小管状或滤泡状;未见有嗜酸性细胞。中间部较发达,大部或全部包绕着神经部,其组织结构呈分叶状,细胞有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两种,排列成团索状和滤泡状,但小叶的周边有一层排列整齐的嗜碱性柱状细胞;未发现Wulzeu氏圆锥。神经部较小,正中隆起主要在前侧加厚。强PAS阳性的胶体见于成年中国水牛腺垂体各部及神经垂体。 本文还对中国水牛垂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细胞分布和胶体出现情况等方面与牛及其他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家蝇血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蝇的血细胞,发现家蝇的血细胞主要有原血胞,浆血胞,珠(粒)血胞以及类绛(囊)血胞4种类型;不存在典型的珠血胞与粒血胞,只是另有一类血胞兼具二者的特点;家蝇的浆血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类绛(囊)血胞也可能与其免疫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鹅胸腺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鹅胸腺实质内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少许突起,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新月形,核仁明显;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大量的膜包分泌颗粒,颗粒多呈圆形,大小不一。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可将颗粒分为4型:A型颗粒内含细颗粒状物质;B型颗粒内含粗颗粒状物质;C型颗粒内含同心性念珠链状物质;D型颗粒为均质状高电子密度。颗粒内部均未见结晶状,涡卷状或板层  相似文献   

14.
感染大肠杆菌后家蝇幼虫浆血胞和粒血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家蝇血细胞的功能、细胞免疫机制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应用倒置显微镜结合姬氏染色观察家蝇3龄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4h、8h、16h、24h血细胞总数及粒血胞和浆血胞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家蝇3龄幼虫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免疫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感染后4h血淋巴细胞总数、浆血胞和粒血胞数增高,感染后8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感染后各组浆血胞和粒血胞聚集成堆,出现细胞变形、空泡和核内颗粒浓集。对照组家蝇幼虫浆血胞有细胞分裂,感染后各组可见粒血胞、浆血胞分裂,家蝇幼虫血细胞的自身分裂可能是其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晏容  刘晖  贺莉芳  刘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42-8443,8452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感染对离体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影响,了解参与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类型。[方法]对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于培养后2、4、6、8 h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离体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中加入大肠杆菌菌液,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培养2 h后可区分血细胞的5种类型,培养6 h后血细胞部分贴壁;感染大肠杆菌后浆血胞发生空泡、细胞变形等变化,粒血胞周围见大量细菌聚集,未见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形态的变化。[结论]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而原血胞、珠血胞及类绛血胞不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Neuromuscular contacts in intracranial arteries of the ca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rves of intracranital arteries of the cat were restricted to adventitia, with neuromuscular contacts observed only at the border of adventitia and media. Axons of such neuromuscular contacts possessed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synaptic vesicles. One axonal type contained manzy small (500 angstroms in diameter) granular vesicles and occasional agranular vesicles. The other contained only agranular vesicles.  相似文献   

17.
水生无脊椎动物血淋巴细胞分类及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血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不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血淋巴细胞分类和功能的研究整体上比对脊椎动物的研究落后。本研究中系统地归纳和综述了贝类、甲壳类、棘皮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血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贝类血淋巴细胞的分类主要以染色后细胞质中颗粒物质的有无作为指标,一般分为颗粒细胞(granulocyte)和透明细胞(hyalinocyte),其防御机制主要通过包囊作用、伤口修复、吞噬作用等方面体现;甲壳动物血淋巴细胞的分类主要依据血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和胞质中颗粒物质的有无、大小和密度等特征,一般将其分为无颗粒细胞(hyaline cell)、小颗粒细胞(semi-granular cell)和大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共同介导吞噬作用,小颗粒细胞还介导包囊作用,大颗粒细胞主要介导细胞毒作用;棘皮动物的细胞免疫主要由体腔细胞即变形吞噬细胞或颗粒细胞完成。建议未来应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及结合血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血淋巴细胞进行分类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感染对离体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影响,了解参与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类型。[方法]对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于培养后2、4、6、8 h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离体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中加入大肠杆菌菌液,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培养2 h后可区分血细胞的5种类型,即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其中浆血胞又分为大核浆血胞和小核浆血胞2种;培养6 h细胞部分贴壁,少量浆血胞已生长成梭形,部分细胞伸出长短不等的伪足;培养8 h后培养血细胞发生黑化反应,液体发黑,不易观察;感染后2 h粒血胞周围见大量细菌聚集;感染后4 h浆血胞(主要是小核浆血胞)发生变形、碎裂、胞质普遍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感染后6 h浆血胞、粒血胞聚集成团将细菌包裹形成包囊;感染后8 h培养液完全黑化,已无法观察。,其中未见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形态的变化。[结论]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而原血胞、珠血胞及类绛血胞不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