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山区背阴潮凉处的自生麦苗上越夏,以潜育菌丝在小麦寄主组织内为主要越冬方式。春季病害流行与菌源量,发病关键月的温湿度、日照时数等密切相关。326份小麦品种(系)抗性鉴定,鲁麦13、14、16,莱农8442等品种抗性和丰产性较好,并选出一批抗性好的新品系和抗源材料。试验表明,亩用45%硫磺胶悬剂167毫升与20%粉锈灵乳油15毫升混用,是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较好的混配药剂  相似文献   

2.
小麦防治全蚀病①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0~300mL,对水1000mL,拌麦种100kg;②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mL,拌麦种20~25kg。如果以上药剂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可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有效成分)拌种,并在小麦起身期前后用15%三唑酮500倍液及时灌根。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早期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等①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20mL,拌麦种20~25kg;②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BTH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以及抗性的部分生理机制,分别用0.01,0.05,0.1,0.2,0.4,0.8和1.6 mmol/L苯并噻二唑(BTH)溶液处理小麦幼苗2 d后接种白粉病菌,结果表明,浓度大于0.2 mmol/L的BTH处理均能显著诱导小麦幼苗产生对白粉病的抗性;用0.4 mmol/L BTH处理小麦幼苗后间隔不同时间接种白粉病菌,表明BTH诱导小麦产生对白粉病的抗性持久期在7 d以上;对BTH处理或接种白粉病菌的幼苗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BTH处理可系统性地增强这2种酶的活性且与小麦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越夏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小麦田自生麦苗上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研究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新疆不同麦区的越夏区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常发区的不同海拔高度,调查小麦自生苗上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伊犁河谷地区在海拔669~1 875 m处自生麦苗上均可以越夏;喀什地区小麦白粉病在海拔1 308~1 916.2 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昌吉州小麦白粉病在海拔770~1 145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海拔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结论】小麦白粉病在各调查区不同海拔麦区均可越夏;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不同海拔区均有越夏孢子分布,在昌吉麦区及喀什麦区调查中未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病株。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禾本科植物上布氏白粉菌寄主种类、发生特点、发病规律、环境条件等调查,以及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观测,表明该菌在个别寄主上可以顺利越夏,小麦白粉菌可以通过无性阶段侵染自生麦苗等实现越夏。首次发现了京芒草白粉病菌夏季发病全新的侵染模式。  相似文献   

6.
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高达28.6℃时,关中西部新灌区麦辣间套田中自生麦苗上的小麦白粉病病病菌仍可顺利越夏并成功侵染秋苗。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下旬为病菌复苏期。  相似文献   

7.
<正>一、播种期(一)主要病虫害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二)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组成,利用31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对采自山东省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市共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结构进行鉴定,并构建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系毒性聚类图。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a、Pm3b、Pm3c、Pm3d、Pm3e、Pm3f、Pm5a、Pm6、Pm7、Pm8、Pm13、Pm17、Pm19、Pm2+Ta、Pm"Era"和Pm"XBD"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对抗病基因Pm21、Pm4b+5b及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仅对Pm21抗病基因无毒性;德州市、烟台市、济宁市、济南市、聊城市和临沂市白粉病菌群体分别对12、15、22、23、25、28个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高于70%;对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聚类分析发现,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相似系数在0.67~1.00之间,说明6地市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毒性存在一定差异,德州市和烟台市的大部分菌株毒性结构相似度高,其余地市菌株毒性结构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9.
BTH对小麦产生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20~0.25mmol/L,最佳时间间隔应大于6d。对于成株期小麦,在分蘖中期和后期以0.20mmol/LBTH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0.82%,较对照增产16.00%。说明BTH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并可用于田间白粉病防治。  相似文献   

10.
<正>1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浇水。2)种子处理。一是选用包衣种子。二是拌种。对小麦全蚀病严重的麦田,建议用全蚀净拌种,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mL,兑水500mL,拌小麦种子10kg,晾干(阴处晾干)后播种;对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用50%辛硫磷拌种,农药、水、种子三者的比例为1∶100∶1 000,药液要充分吸收后播种。在采取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时,可先拌杀虫剂,种子堆闷晾干后,再拌杀菌剂。  相似文献   

11.
庄浪县小麦条锈病越夏特点及其菌源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浪县小麦条锈病越夏期病源发生的特点是:病菌源头在高寒阴湿山区;阴坡地自生麦苗始见期早,菌源量大;有效菌源寄主生长时间长、范围广;密度高、苗龄大的自生麦苗发病重.通过对1989-2006年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认为越夏病菌量与8-9月降水量和当年条锈病流行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温度≥22 ℃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并组建了越夏病菌量测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达到94.4%.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遗传分析方法,将4个小麦新品系(种)和感病品种辽春10号配制5×5半双列杂交组合。用小麦白粉病菌15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系对各杂交组合的亲本、F1代、F2代群体和BF1代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沈免96、沈免20135、OB21和OB151这4个小麦新品系(种)对小麦白粉病菌1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各自都是由1个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控制;沈免96和沈免20135含有1个相同的抗白粉病基因,OB21和OB151各自含有1个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分别暂定名为WE9和WE1,WE1和WE9均不同于沈免96和沈免20135所含的相同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13.
崆峒区控制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崆峒区小麦条锈病菌源地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提出控制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选用抗源品种;铲除自生麦苗,减少寄主和越夏菌源数量;压缩复种面积,扩大伏耕面积和次数;适度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加强预测预报,及早控制越夏菌源量.  相似文献   

14.
以水和50%乙醇做为溶剂,提取9种植物的活性物质,通过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试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9种植物50%乙醇提取液都能抑制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仅有山苍子和辣椒的水提取液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可尝试以上述植物为原料研制植物源农药来防治小麦白粉病。9种植物提取物对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与提取物成分、浓度相关,将大蒜、女贞子(烘干)、辣椒和烟皮的乙醇提取液稀释11.00倍,辣椒水提液稀释2.25倍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不同提取液中抑制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活性物质的种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春麦播前拌种技术要求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必须做好春麦播前拌种,预防小麦病虫害发生。1.1防治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1.2防治小麦黑穗病,可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0.2%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引起,属子囊菌白粉菌目。小麦白粉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有20个省、市发生,进入80年代,该病害逐渐加重,范围也逐渐北移。1981年全国重病区达280万hm2,1983年上升到467万hm2,1990年猛增到1330万hm2。1981年和1987年在东北春麦区两次流行,使小麦减产近10%。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必须查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力状态。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  相似文献   

17.
锈粉宁浸种对小麦白粉病菌侵染叶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试小麦种子用50%锈粉宁500和1000倍药液浸种,出苗后一叶期用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接种。用特种蛋白质染料柯马氏亮兰(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叶片快速透明染色法系统研究了锈粉宁对小麦白粉病菌侵染叶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种植株叶片中,小麦白粉病菌从分生孢子萌发到吸器形成严重受抑制,接种48h 后,附着胞、菌丝分枝和吸器不再形成,96h 后分枝菌丝变形消解。这些组织病理学的特征表明,锈粉宁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白粉病菌菌丝的分枝和扩展来减少吸器形成的数量,达到控制病菌扩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纸床和土床2种方法,研究吡虫啉不同剂型、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纸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0.5~1.5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0.5~1.5g拌种,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无明显影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2.0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0g拌种,发芽势、发芽率显著低于不拌种处理;采用土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1.0~4.0g、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2.0g拌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显著差异,苗高显著高于不拌种处理。试验还发现,吡虫啉、高巧拌种用量不超过2.0g,播种后前4d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4d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而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显著优于不拌种处理,其后随着用药量的倍增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丙环唑、腈菌唑、己唑醇、氟硅唑和戊唑醇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种三唑类药剂对南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腈菌唑毒力作用最强, EC_(50)值为62.11μg·mL~(-1);戊唑醇作用最差, EC_(50)值为1 503.97μg·mL~(-1);而氟硅唑、丙环唑和己唑醇的EC_(50)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929.43、442.01和67.53μg·mL~(-1)。进一步探讨5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2.5%腈菌唑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90.13%), 25%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差(72.21%);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接种后24 h施丙环唑和腈菌唑最敏感,接种后96 h施氟硅唑和戊唑醇最敏感,接种后48 h施己唑醇最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及其对白粉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菌落扩展的影响;利用生物电镜技术,观察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当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天名精内酯酮灌根和喷雾处理的保护效果与治疗效果分别为80.43%和88.03%与82.69%和88.05%,且2种施药方式处理的防治效果与150 mg/L三唑酮处理差异不显著。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菌落扩展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有效中浓度(EC50)为105.431 4 mg/L。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均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菌丝稀疏、表面皱缩和畸形。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细胞质发生紊乱;电子致密度明显增大,菌丝坏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解体,液泡明显增大,且出现空腔;线粒体肿胀,脊变短,部分脊消失。【结论】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高的防效,具有较优的内吸传导性能,兼具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作用主要是抑制菌丝的生长;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于常用杀菌剂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