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PPIS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PPIS是依据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技术规程要求和用户需求。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管理而设计的专题软件,该系统采用交互式工作方式,设5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包括若干模型,形成层次的模块结构,可供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管理中保护面积的预测划定,管理及指标分解提供先进手段。  相似文献   

2.
1.在保护中落实责任 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磐石市黑石镇国土所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在每个村都设有动态网络巡逻员,如发现有占用耕地建房等将耕地改变用途的行为时,及时上报到国土所,由国土所运级上报,扼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为了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黑石镇把地块落实到户,与每户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使农户明白保护基本农田与自身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古浪县为例,根据当地基本农田现状,运用Arc GIS10.2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利用年度遥感监测影像数据进行有效核查比对。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数据库,确定了保护目标,落实了空间位置,实现动态管理,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本农田保护规模,是土地管理核心工作任务之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规模,除了是该区域内土地管理必须的管理指标要求外,还是该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的预测,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一、管理措施 1.适度调整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划定的保护区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乡镇,减少适当的基本农田数量可以为区域环境改善和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区域特色农业提供拓展空间。但过高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形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王小燕  任国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116-14118,14127
首先分析了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然后进一步分析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以及运用"3S"技术在基本农田动态监测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深入分析并举例说明遥感和GIS在基本农田动态监测中的作用,认为"3S"技术对基本农田进行动态监测,不但可为复核土地变更调查提供准确的基本农田变化图斑数据,还可为监测基本农田规模发展的状况提供资料以及决策部门提供现势性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拜城县基本农田的相关状况,通过计算、处理、分析,汇总统计出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核实基本农田分布及用途变化情况,为拜城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提供基础资料.[方法]运用苍穹软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结合计算,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拜城县基本农田保护与利用情况.[结果]此次基本农田上图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34×104 hm2.[结论]与2002年基本农田保护指标面积6.38×104 hm2相比,减少1.04×104 hm2.  相似文献   

8.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标志我国基本农田的永久保护正式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国土规划进程中合理有效地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效,成为当前时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重点问题。概述了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工作动态,分析了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广安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笔者认为广安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以下不足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过大(256836.36 hm2);重视指标控制,轻空间控制;保护的位置缺乏科学规划等.通过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的研究,确定了广安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的保护数量(hm2)和保护重点.在新形势下,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在指标的基础上,更需从上空间上、质量上和类型上开展基本农田的保护,以确保广安地区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周华波  严金泉  张星星  杨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54-16556
通过比较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以及苏州市第2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得出实际数据与指标间存在一定矛盾,分析了矛盾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从3个方面提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即与外省市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专项基金,补偿基本农田代保区域的"发展权";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对本地区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农户发放生态补偿费,提高其积极性;全面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并行,同时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耕地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但受青壮劳动力析出,务农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耕地撂荒问题成为耕地保护亟待关注的新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撂荒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耕地撂荒风险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粤北山区兴宁市为例,从基础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土壤质量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撂荒风险测度,探析不同撂荒风险耕地特征,最后提出分类治理对策。结果表明:耕地撂荒风险测度模型PCM系数为72.8%,能较好地测度耕地撂荒风险;兴宁市约三成耕地为高撂荒风险状态,其主要分布在土壤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耕作便利性较差的高海拔坡耕地上,且主要为田块细碎、形状不规整的旱地。为避免耕地大规模撂荒,建议建立耕地撂荒风险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土地流转,通过扶持种植大户,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式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市为例,简述了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思路,进行了基本农田的市级、县级、乡级的需求分析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新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水平,基于新疆基本农田保护现状,从保护中暴露出的生态环境脆弱与化肥过度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要求不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到位以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入手,对在新疆划定和建设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探究,提出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的资金投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农田研究进展的动态规律,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基本农田相关文献从载文量、文献来源及文献被引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基本农田研究文献的年载文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化特征主要与中国的土地政策紧密相关;从基本农田研究内容来看,基本农田保护是研究热点;从基本农田研究方向来看,其所涉及领域很广,包括农业、土地、计算机科学、资源与环境等,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基本农田研究队伍来看,以高等院校为主,说明中国基本农田研究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聂鑫  张银岭  汪晗  张安录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628-2632,2640
利用武汉市主要基本农田保护区江夏区161份农户的调查问卷,从农户视角分析现有制度存在的缺陷.结果表明,农户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的直接和主要参与者,其对基本农田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当匮乏,对于基本农田保护的意愿也并不明显,因此基本农田保护的执行浮于政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基层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时效、制定合理的经济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农户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粮食安全的重要纽带,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耕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持续供给,是解决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多元化、市场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厘定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利益主体、补偿标准、区域协调内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耕地生态系统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服务功能,功能决定价值。然而,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要存在有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体系尚未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研究方法较传统,缺乏模型创新;区域补偿协调度较低等问题。基于此,今后研究中应注重构建"功能识别—供需分析—区域调剂—区内补偿—长效政策"理论分析框架;加强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及其模型的创新性研究;构建"省—市—县"三个层级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区域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