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东娟  齐伟  杨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75-1777
生态经济分区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在介绍县域生态经济分区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首先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共选取27个指标构建了分区指标体系,然后以乡镇为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利用提取的主因子作为新的综合变量,并以各主因子得分矩阵为新的综合变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考虑地形地貌和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将该县域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在分析各生态经济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各区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夯实区域经济底部基础的关键.研究根植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四川省五大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五大经济区高质量整体水平呈梯度发展特征,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2)县域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其中开放、创新维度不平衡性最为明显,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高度分化,主导着全省区域差异走向;(3)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成都平原经济区中部构成高质均衡区域,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构成低质均衡区域,成都平原经济区向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形成异质性发展地带.据此,提出从政策环境和制度导向转变、多中心多层次核心区构建、特色要素依托等方面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飞  刘玉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99-13100,13103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而区域是发展的主力,中原经济区的批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该研究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的调研,分析了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谋求低碳化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对策,以期为该区域的低碳化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环境改善为准则层的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并对广西省大新县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大新县生态经济建设综合水平将不断提升,到2015年后呈明显加速趋势,预测到2025年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现阶段建设规划把建设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等薄弱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个别指标与总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今后建设中须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6.
县域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加快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较为成功的贵阳市乌当区为例,重点分析乌当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从实现进程、实现路径和实现动力方面探讨建设生态文明的乌当模式。得到以下启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铺就城乡人民幸福之路是生态文明的目标,产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国铨 《农学学报》2012,2(2):64-69
回顾分析了“十五”以来福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认为自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特别是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后,福建县域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与东部地区比较,福建在县域经济发展规模、整体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文章针对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聚集市场资源要素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福建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县域内在发展动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分支,地域特色突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针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选取了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类等44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132个县(市)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综合得分排名,对比各县(市)竞争力强弱,并进一步估测各地级市的平均发展水平,以促进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需求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几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农户信息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指出其发展趋势,提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结果]随着农民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信息需求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需求载体由传统媒体转向现代媒体、信息内容需求从单一转向多元、信息服务需求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农村信息化资源分散、信息资费过高以及信息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故相应的建设对策有:构建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实施多元化投融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崇仁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全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经济发展的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2010—2014年崇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崇仁县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县域综合实力在不断加强;(2)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社会消费品总额不断增加;(3)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方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铖  夏春萍  蔡轶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8):1529-1536
[目的]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差异进行分析,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方法]以基础设施、应用与效益水平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布局进行归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信息化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差异性.[结果]构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涵盖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农业信息化效益3个一级指标及10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平均得分分别为0.516、-0.107和-0.402;不同地区各省(区、市)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其中,东部地区中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1.251,西部地区中内蒙古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低,综合得分-0.686.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得出,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综合得分0.495,但投入冗余最多,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匹配.[建议]调整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拓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农户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生产、信息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新疆地区的15个地、州、市作为实例,以2008年的截面数据,并结合新疆各区域特点和数据的取得等方面因素,选取经济、社会、资源、科教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采用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新得到的综合主成分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评价指标,采用SPSS中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把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6类,并以此为基础分类提出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群  刘宗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848-6850,6888
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查阅2012年《农村经济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选择19个相关指标对西南地区5省(市、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3个主因子并进行综合得分排序,把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四川省,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类型;第二类为云南省和重庆市,属于中等发展水平类型;第三类为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属于较低发展水平类型。该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展展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2-5575
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反映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异指数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对浙江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发展水平在数值上呈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全局空间分异ID指数为0.223 4,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于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水平低的县域集中分布于浙西南地区。据此提出了平衡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比较分析京津冀三地冬小麦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而为提升京津冀区域间冬小麦生产经营优势互补能力和区域生产效率。【方法】在定性和定量实地调研京津冀冬小麦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冬小麦的生产效率。【结果】不同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且规模效率显著;随着种植成本的提高,农民的种植意愿逐渐下降并导致生产面积和种植质量的降低。【结论】政府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本区域冬小麦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水平和生产技术优势互补的合作与推广力度,为提高京津冀地区口粮生产能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垦区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黑龙江垦区现代物流业日益迫切的发展需求,运用SWOT分析法,以北大荒物流有限公司为例,对垦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中共中央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也在积极贯彻并落实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任务当中。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共14个主要城市2013年农业科技数据为依据,构建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主要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进行排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各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按相似性分为四类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与该地区农业经济、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各地区间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提升空间和发展势头不可小觑。并提出提高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为研究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做出典型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巧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88-8790,8834
选取9个第三产业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河南省18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把河南省18个地区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低分为5个等级。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黎兵兵  刘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138-9139,9160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湖北省1980 ~2012年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2个发展阶段:1980~2003年同步交替发展阶段,2004 ~2012年相背发展阶段;从空间分析看,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着空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