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采用斑点免疫结合(DIBA)与生物测定方法对采自浙江长兴和嘉兴两地的灰飞虱带(传)毒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两地灰飞虱均有部分虫口携带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平均带毒率为6.15%,传毒率为3.96%;斑点免疫结合(DIBA)测定的灰飞虱带毒率,均高于生物法测定的灰飞虱传毒率,两者之比为1:0.65。该检测结果为病害预测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部分麦田小麦丛矮病有所回升 ,究其原因 :一是气候反常 ,小麦播种出苗期温暖干燥 ,有利丛矮病传播危害 ;二是套种麦田增多 ,带毒植物杂草和传毒昆虫灰飞虱多 ,传播机会增多。小麦丛矮病毒是杂草带毒和灰飞虱刺吸后而传播给麦苗的。所以只有通过防治带毒杂草和灰飞虱来达到防治小麦丛矮病的目的的。1症状及危害小麦丛矮病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春季返青期都能感染发病 ,但发生愈早危害愈重。麦苗感病以后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植株矮化、分蘖明显增多 ,形成矮丛状。冬前感病的 ,严重植株冬前枯死不能越冬 ,感病较轻的植株 ,越冬后有的不…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传毒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SV)的传毒介体,不论长翅型或短翅型成虫都能带毒,并能传毒发病,但以雌虫所占比例较高。各龄若虫也都能带毒,并传毒发病,龄期愈大,带毒率愈高。不同病区虫源自然带毒率差异较大,重病区的保山(邹里)带毒率最高达61.9%,传毒频次多,传毒发病率达17.8%;轻病区的巍山带毒率为10%,传毒发病率仅0.86%;宜良和姚安则介于两者之间。在平均温度21.6—22.3℃条件下,潜育期平均为19.4—20.3天;在平均温度24.9-25.6℃下,潜育期平均为13.5—14.4天。水稻返青期,分蘖初期、盛期、末期都能传毒发病,拔节、孕穗及灌浆期传毒后未见发病,在保山灰飞虱1年发生六至七代,全代历期除越冬代(第七代)长达131.4天外一至六代为34.3—68.4天;卵历期除第一代为21.6天外,二至七代为7.9—12.8天;若虫历期除越冬代(第七代)为71.6天外,一至六代为13.1—26.2天;成虫历期除越冬代达50天外,一至六代为6.4—25.8天。一般雌虫比雄虫寿命长。  相似文献   

4.
师仰胜 《植物保护》1989,15(3):20-21
小麦丛矮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虫口密度、自然带毒率、毒源植物发病率、农田耕作方式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气候条件对其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蔓延的,气温直接对灰飞虱起作用。根据1982—1986年对聊城地区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湖北植保》2006,(5):50-50
冬油菜是长江流域主要冬季作物之一,常年种植几千万亩左右。油菜田禾本科杂草是来年水稻矮缩病传毒媒体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有效地减少灰飞虱的越冬场所,控制灰飞虱越冬虫口,对来年水稻病毒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油菜田化学除草意义重大。冬油菜田杂草的种群结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004—201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来安发生演变特点,论述了灰飞虱发生期、灰飞虱带毒率、品种抗性、水稻播栽期及灰飞虱传毒前防效等影响该病在来安县发生为害的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浙江嘉兴各县区及湖州等10个地区的越冬代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测定发现,不同地区的灰飞虱传毒率存在差异;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毒率也不同。高龄若虫的传毒率明显高于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且3种虫态传毒率之比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两大病毒病,发生轻重取决于第1代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从理论上讲,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了传毒桥梁,也就降低了传毒机率,就能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virus)的传毒介体。水稻分蘖期前感染病毒后,心叶卷曲而后枯死;拔节期后感病,穗部大多畸形扭曲不实。70年代云南中部地区的富民、姚安、大姚、易门、禄丰、永胜、昆明等县市都曾发生,部分地区整片枯死甚而成灾。1982年从易门县秧田分别捕获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若虫带回本所室内进行传毒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气温19.6℃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平均为12.7天,终身带毒,能连续传毒或间歇传毒。健稻喂饲带毒虫30分钟即能染病,以秧苗2—3叶期最易感染。雌虫自然带毒率和获毒率分别比雄虫高出33.3%及55.6%。  相似文献   

12.
赵琨 《植物保护》1988,14(5):12-14
197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1980—1983年,作者对该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进行了带毒率测定。结果,流行3年的重病区草海农场,带毒率50.9—89.4%;流行2年的轻病区栋川则为42.0—57.5%。另,雌虫带毒率平均为27.6%,雄虫为72.4%;成虫带毒率为65.6%,若虫为43%。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发展态势与防控对策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Tenuivirus,(RSV)],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其病原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数分钟即能染病,经过13~17d的潜伏期后显症。得病早的病株全株枯死,得病迟的不易抽穗或抽出畸形穗,结实很少。该病一旦侵染,难以防治,具有毁灭性,因而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1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情况与发展态势近年来,由于耕种栽培制度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水…  相似文献   

14.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东台白1998年零星发生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传毒昆虫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流行态势,我们在准确测报虫情的基础上,积极优化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在病害大发生之年,取得了全市大面积水稻安全过关的好实绩。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是小麦丛矮病毒病的传毒介体。1969年yamada和Shikata报道过丛矮病毒可在灰飞虱虫体内繁殖。  相似文献   

16.
浙江北部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控制浙江北部稻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系统调查了病害和灰飞虱动态,并测定了灰飞虱带(传)毒率和水稻品种抗病性。结果表明,该病在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粳稻区呈上升扩大趋势,传毒媒介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 Fllen年发生5~6代,以越冬代和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扩散,引起水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传毒发病;秧苗2叶1心至4叶1心期为最易感病期,也是治虫防病关键时期;嘉兴、湖州和绍兴市等10个县(市、区)灰飞虱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带(传)毒率逐年上升,2005年为2.9%,2006年为4.42%,同比增长34.4%,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粳稻品种(品系)秀优5号、嘉优1号等发病较重,浙大532、春江050等发病较轻,HZ586表现较强抗性。综合分析认为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感病品种种植、冬季气温偏高和主治药剂防效下降,是该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稻飞虱在滇西南的越冬情况,云南临沧市各县(区)植保植检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飞虱越冬调查。根据2015—2019年越冬调查数据,表明在不同类型田均能查到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成、若虫,卵未查到,越冬虫源的主要寄主为再生稻。在本地越冬的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虫量较大、褐飞虱次之,灰飞虱虫量低;不同越冬时段之间,白背飞虱虫量12月最高、1—2月逐渐下降,褐飞虱虫量12月较低、1—2月有所上升;不同年度间,白背飞虱越冬虫量呈上升趋势,褐飞虱越冬虫量除2016—2017冬季较高外,其余年度均较低。经初步分析,本地越冬虫源面积较小、虫量较低,对来年春季初始虫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东北春小麦丛矮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通过重病区的系统调查和流行因素定量测定,明确在灰飞虱是小玫丛矮病最主要的介体,占飞虱种群的95%以上。灰飞得在中肋地区1年发生3代,在麦茬、草根、土缝内越冬,老熟带毒若虫和成虫是次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数量和带毒率与小麦全矮病发病率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回归求得如下关系:Y=0.1823Z1-5.7418X2-0.03099X3+1.1404X4。病情与小麦受侵洒时期密切相关。田间试验表明,三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不同虫量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田间水稻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罩笼接虫传毒试验,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型介体昆虫,并随虫量的增加,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以400~600头/m2时发病较为明显。浸种试验显示,用25%咪鲜胺EC(使百克) 10%二硫氰甲烷EC(浸种灵) 12.5%吡虫啉SL浸稻种有控虫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麦丛矮病(又称坐坡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病毒病,近年来有回升蔓延的趋势。冬前和早春是灰飞虱传播小麦丛矮病毒的两个高峰期,而早春防治小麦丛矮病的重点是棉茬麦田和间作套种麦田。其主要防治措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