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自然和人为活动干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褐马鸡种群数量的致危因素,在加强保护区管理、禁止乱砍森林、限制人为活动、适当控制天敌等方面提出保护对策,对提高黄龙山褐马鸡保护管理水平,改善褐马鸡现有生存繁衍环境,增加褐马鸡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或者人为的干扰会对褐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内所受到的干扰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对保护区干扰的主要类型,进而从博弈理论原理出发,阐述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关系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方法,以期双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褐马鸡野外种群分布区域、年活动规律、圈养孵化、圈养谱系建设和圈养繁育设施提升5个方面阐述了该区域褐马鸡的研究现状。调查显示:(1)褐马鸡的主要分布区在胡上沟、石片沟、南台道等7个区域,活动海拔范围在951~2634m。(2)褐马鸡的年活动规律分为分群期(3月)、繁殖期(4~6月)、集群期(7~10月)和越冬期(11~2月),随季节变化垂直迁徙。(3)近2a孵化数据,家鸡抱窝代孵受精卵出雏率为71.4%,出雏成活率为50%;褐马鸡自体孵化受精卵出雏率为100%,出雏成活率为77.78%;孵化器孵化受精卵出雏率为100%,出雏成活率为100%。(4)保护区为圈养褐马鸡佩戴了带编号的脚环,制作了该区褐马鸡信息库,开启了该区域圈养褐马鸡的个体识别和谱系建设,(5)对褐马鸡笼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和部分改造,安装了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全面保障褐马鸡笼舍安全的同时,实现了监控覆盖。综上所述,今后将对该区域内近亲繁殖褐马鸡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旨在明晰近亲繁殖对褐马鸡种群产生的影响,佐证“近亲繁殖是影响圈养褐马鸡受精率低的关键因子”这一猜想,为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褐马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灵空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性的研究,找出了检验保护区内的褐马鸡遗传结构的差异性,对于实现褐马鸡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吉利 《河北林业》2013,(Z1):28-30
保护区一直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本着"走出去学习、引进来消化"的思路,与其他保护区、大中专院校及相关协会展开合作与交流。2007年与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韩城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六个以褐马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单位联合成立了褐马鸡姊妹保护区,增进了与天目山国  相似文献   

6.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英文名Brown Eared pheasant,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典型的地面森林鸟类,目前仅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近期报道陕西省北部也有少量褐马鸡分布(《大自然》2000.1.36).多年来,对小五台山区褐马鸡种群的研究零散,且不系统.1995~1998年,作者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生态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特别是1995年10月至1996年6月通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基本路线法(张俊1983),对该区域褐马鸡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褐马鸡在山西省的分布现状,为山西省褐马鸡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褐马鸡种群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样线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法调查褐马鸡分布点,选择环境变量,刀切法分析每个环境变量在预测褐马鸡潜在分布时的重要性,使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和预测了褐马鸡的物种潜在分布区。结果显示,平均日较差对褐马鸡的分布影响最大,最暖月最高气温、植被平均覆盖率、等温性、气温季节变化影响次之,降水量季节变化、人类影响指数等生态因子贡献相对较小,褐马鸡适宜生境总面积为5 932 km2.  相似文献   

8.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世界珍禽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1980年建区以来.始终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褐马鸡数量稳步增加;以动物生态和生物学为主的科研工作初见成效;基本摸清了保护区的动植物家底。并开始试办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增加了保护区收入,缓解了资金不足。一、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有成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安全,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他们在野生动物、森林植物的保护上,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山西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况,通过访问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保护区内褐马鸡分布较广,以油松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乔灌混交林是其最适宜的栖息地,同时还介绍了褐马鸡求偶、配对、产卵、育雏、越冬等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0.
小五台山野外褐马鸡育雏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1998年 ,我们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生态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特别是利用定位观察和野外跟踪的方法对褐马鸡的育雏行为做了详细观察。该文从褐马鸡的离巢、转移、取食、避敌、栖息、代育现象 6个方面对它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蓝马鸡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蓝马鸡仅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接区域以及宁夏贺兰山地。从进化地位、栖息地选择、习性、食性、生理生化、人工养殖等方面对蓝马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全方面的了解蓝马鸡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采用异亲鸟孵化与机器孵化2种繁殖方法对白马鸡种卵孵化的出雏率、种卵失重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亲鸟孵化成功率达87%以上,机器孵化的出雏率为85%;发育正常的白马鸡种卵在孵化器内正常孵化失重率变化不大,在13%左右;无发育能力的白马鸡卵在孵化器内正常孵化失重率变化较大,在11%~17%之间变动。在白马鸡人工孵化过程中种卵选择是孵化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褐马鸡在陕西韩城黄龙山曾一度被认为已"失踪",1994年再度被"发现".文章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分析,认为韩城黄龙山林区自古一直有褐马鸡的存在,是褐马鸡的祖居地.并通过黄土高原土地的开拓与利用、森林植被演替史、黄龙山区地貌演化及现代科学研究等,对褐马鸡在陕西韩城分布区历史变迁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景东翅子树保护现状及拯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景东翅子树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等物种信息,分析目前该物种的保护现状和受威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就地保护、生境恢复与改造、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拯救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清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滇金猴的种群数量及生境状况,兰坪县林业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通过与当地群众座谈、访问等收集相关信息及实地观察等方法初步查清了三个猴群的种群数量、生境情况、活动规律、生存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麝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曾是世界上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偷猎盗猎和对其栖息地的干扰破坏,使我国麝资源急剧减少。本文在论述我国麝资源现状及危机原因的基础上,在种群保护、栖息地管理、限制麝香利用、监测与研究等方面提出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廖涛 《绿色科技》2013,(10):18-20
指出了人象冲突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生境的破坏,西双版纳人象冲突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对西双版纳人象冲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参考文献等方法,认为人象冲突形成的实质原因是:生境的破坏、取食物种的减少和习性的变化、现代交通的切割、人为的主动侵犯和亚洲象的报复行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完全解决人象冲突的问题是不可能达到的,人象冲突在有大象的国家普遍存在,这不仅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大象的长期保护也是不利。对人象冲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对一些相关的部门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和历史资料对100多年来藏羚种群数量及分布作分析和展示,为探讨西藏藏羚种群变化规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藏羚种群数量在时间尺度和局部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差异;在长期观测中,藏羚整体种群数量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体现出西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法律健全和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等措施对藏羚保护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水毛茛为北京特有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因其种群濒危、我国特有性和生境特殊,已被列为北京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表明:北京水毛茛模式产地种群已近消失,延庆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为该种的最大种群。为了探明濒危物种北京水毛茛的生境特征,以便进行及时、科学、合理的物种保护,本研究针对保护区内的水系进行水环境因子特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除兰角沟水体富营养化较大外,北沟与塘子沟水体条件均能满足北京水毛茛的正常生长。可以进一步结合底质、季节、群落结构特征分析,选择适合水域,尽快开展该物种的近地保护繁育试验。  相似文献   

20.
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