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玉米CMS-S小孢子败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玉米(Zea mays L.)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S)的一对近等基因系S-Mo17Rf3Rf3 和S-Mo17rf3rf3为材料,采用TdT介导的dUTP DNA末端标记(TUNEL)、细胞色素C免疫原位杂交和DNA寡聚核小体片段电泳等方法,分别在细胞学水平和DNA水平上研究了玉米CMS-S小孢子败育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结果表明,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的四分体解离时期,不育花药的绒粘层细胞较可育花药提前裂解;在不育系S-Mo17rf3rf3花药和花粉S-rf3中均明显出现PCD过程的DNA片段化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外渗的现象,证明了玉米CMS-S的花粉败育与花药绒粘层细胞的提前凋亡和小孢子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籽粒库强与其淀粉积累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8,自引:12,他引:98  
梁建生  曹显祖 《作物学报》1994,20(6):685-691
本试验以源限制型水稻品种亚优2号、献改优63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库强与其淀粉积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弱势粒淀粉积累与其胚乳细胞的数目密切相关,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2)强势粒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成酶最大活性高峰出现时间显著早于弱势粒的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3.
水稻胚乳的发育及其养分输入的途径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王忠  李卫芳 《作物学报》1995,21(5):520-527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水稻胚乳细胞及其中的淀粉体和蛋白质颗粒的发育过程;用整体解剖法查明了胚乳核的分裂方式,用微孔滤膜抽滤酶解细胞悬浮液的方法研究了胚乳细胞的增殖动态。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胚乳洲离核与细胞的分裂有两种形式;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并以无丝分裂为主。(2)核期结束时,游离核间形成成膜体,产生细胞壁。(3)胚乳细胞分裂的持续时间受到温度的影响。气温高时,胚乳细胞增殖快,在平均气温27℃时分  相似文献   

4.
以强、中、弱筋小麦品种烟农19、扬麦16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动态及差异,比较了三者胚乳细胞中淀粉体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小麦成熟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宁麦13、扬麦16、烟农19。蛋白质含量积累变化“V”形曲线,表现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中大、小淀粉体的发生具有严格的时序性,发育前期大淀粉体比例高,后期小淀粉体比例高。3种类型小麦相比,细胞中大淀粉体数目由多到少依次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而小淀粉体数目的排序恰好相反。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积累速率呈抛物曲线变化,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表现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在成熟胚乳细胞中烟农19大淀粉体多,小淀粉体少,且结合紧密,而宁麦13大淀粉体少,小淀粉体多,胚乳结构疏松。扬麦16结构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以强、中、弱筋小麦品种烟农19、扬麦16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动态及差异,比较了三者胚乳细胞中淀粉体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小麦成熟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宁麦13、扬麦16、烟农19。蛋白质含量积累变化“V”形曲线,表现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中大、小淀粉体的发生具有严格的时序性,发育前期大淀粉体比例高,后期小淀粉体比例高。3种类型小麦相比,细胞中大淀粉体数目由多到少依次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而小淀粉体数目的排序恰好相反。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积累速率呈抛物曲线变化,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表现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在成熟胚乳细胞中烟农19大淀粉体多,小淀粉体少,且结合紧密,而宁麦13大淀粉体少,小淀粉体多,胚乳结构疏松。扬麦16结构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植物激素对棉属种间杂种胚乳细胞超微结构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陆地棉和亚洲棉杂交时,喷施植物激素(GA3,NAA)后,对杂种胚乳细胞超微结构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1)外源激素对原胚期的杂种胚乳细胞发育的影响不显著,但明显地促进了胚乳细胞中管状内质网的发育。(2)外源激素能明显促进杂种胚乳细胞中的内质网、质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发育,使杂种胚乳细胞保持有一定的发育能力。(3)外源激素未能促进杂种胚乳细胞中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的形成,也未能促进液泡和囊泡的发育,杂种胚乳细胞之间仍缺少胞间连丝,因此,喷施激素后的杂种胚乳细胞总是没有自交胚乳细胞那样旺盛地分裂与发育。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及物质充实动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发育包括胚乳细胞的增殖和充实两个过程.胚乳细胞的增殖可用Richards方程模拟,增殖过程可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强势粒胚乳细胞数多于弱势粒,粒重亦高于弱势粒.胚乳细胞中淀粉积累动态可用方程y=(a+bx)x拟合.淀粉合成首先是蔗糖的降解,其合成与籽粒中蔗糖起始浓度及其降解速度密切相关,蔗糖起始  相似文献   

8.
玉米胚乳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流式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胚乳是籽粒淀粉形成的主要场所,胚乳细胞的发育对籽粒的器官建成具有重要意义。分离胚乳细胞原生质体,能为胚乳培养、转录组分析等后续研究提供均一实验材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酶的搭配种类、浓度以及质膜稳定剂、渗透压稳定剂的使用,优化了一套有效的玉米籽粒胚乳原生质体分离方法,并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纯化原生质体。结果表明,以1%纤维素酶、0.5%离析酶、0.5%半纤维素酶,在渗透压调节剂0.7~0.8 mol L-1和质膜稳定剂0.8mol L-1的MS培养液内,30℃消解4 h,能够获得大量完整的粗制原生质体,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表明纯化的原生质体仍能保持90%以上的生活力。流式分选术可将有活力原生质体从粗制原生质体悬浮液中富集、纯化出来。对一些原生质体分离和流式分选时的技术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小麦胚乳发育及其养分输入的途径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王忠  顾蕴洁 《作物学报》1998,24(5):536-543
观察研究了小麦胚乳细胞的发育,淀粉体的增殖变化和颖果中的输导系统。结果如下:(1)胚乳核的分裂分为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两种形式,以有丝分裂为主。分裂的速度显著受温度影响,在平均气温18℃时核分裂周期为9.2h,30℃时核的分裂周期为5.4h。小麦胚乳细胞分裂的持续时间为16d,即在籽粒鲜重达最大值的75%时分裂停止。(2)花后第3d,游离核在分裂未期产生成膜体,形成细胞壁。花后第7d,胚乳细胞中出现  相似文献   

10.
镉胁迫对冬小麦根端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镉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端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dCl22.5H2O浓度较低时(10×10^-6),可见被观察的细胞表现为核膜凹陷,胞核变形,染色质稍显凝聚;同样浓度下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变化。CdCl2 2.5H2O浓度较高时(80×10^-6),则见细胞核膜破裂。崩解,染色质显著凝聚;线粒体内膜解体,嵴模糊或消失,表现为不可逆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籽粒中胚乳蛋白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穗肥施氮时期对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肥的施用提高了籽粒发育过程中单位干重蛋白质含量,以在倒0.5叶施用氮素穗肥影响最大;随施肥时期的延迟,稻米粗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逐步上升,醇溶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倒2.5叶施氮减少了强、弱势粒中蛋白组分的分布和含量,倒0.5叶施氮与此相反;胚乳  相似文献   

12.
谷蛋白是水稻胚乳中主要的贮藏蛋白,约占总蛋白的80%。谷蛋白最初在粗糙内质网表面以57 kD前体的形式合成,这些前体经加工转运等过程,最终沉积在第二类蛋白体PB-II中,裂解为成熟的酸碱性亚基。任一谷蛋白转运步骤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谷蛋白57 kD前体的积累,形成谷蛋白前体增加突变体,即57H突变体。细老鼠牙是一个57H自然突变体,其57 kD谷蛋白前体增加而相应的37~39 kD酸性和22~23 kD碱性亚基减少,此外,该突变体还表现为13 kD醇溶蛋白大大增加。本研究以细老鼠牙与武运粳7号、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对57H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细老鼠牙的57H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glup-t。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插入缺失(insertion deletion, Indel)和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等分子标记的方法,将该突变基因glup-t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CAPS4-3与Indel4-7、Indel4-8之间,遗传距离均为0.26 cM。  相似文献   

13.
施氮处理对水稻颖果淀粉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军  李运祥  刘娟  王忠  陈刚  熊飞 《作物学报》2008,34(12):2168-2175
以扬稻6号和粳稻94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颖果淀粉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穗肥施氮量显著降低颖果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不明显。颖果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随粒重的增加而上升,二者积累具有同步性;增加穗肥施氮量能显著降低颖果中直链淀粉含量,并使颖果中直链/总淀粉的比例降低,其效果要好于分蘖期施氮。分蘖期或孕穗期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颖果中的ADPG焦磷酸化酶(AG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降低颖果中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的活性。就施氮时期来看,孕穗期施氮(LH)对这些酶的促进或抑制效果好于分蘖期施氮(HL)。  相似文献   

14.
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抽穗后8 d的胚乳细胞,富含内质网和蛋白贮藏液泡(PSV),少量淀粉粒沿细胞核或细胞膜分布。贮藏蛋白颗粒在抽穗后10 d的胚乳细胞中开始出现,内质网的腔膨大,积累贮藏蛋白,后脱离内质网形成蛋白体。在胚乳细胞生长分化早期,蛋白体呈球状进入PSV;随着胚乳发育,贮藏蛋白体急剧增多,以亚糊粉层细胞为主。在胚乳细胞生长分化中期,PSV充满蛋白体,其周围有电子致密物质;新产生的蛋白体在细胞质基质中呈球状聚集在一起。在胚乳细胞生长分化后期,PSV中的部分蛋白体或者细胞质基质中的部分蛋白体开始相互融合,同时内质网衍生出许多小蛋白体分散在淀粉粒之间。在胚乳发育成熟期,蛋白体相互融合形成无定形的蛋白质基质分布在淀粉粒间的间隙中。结果表明,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内质网衍生出蛋白体,聚集于PSV或细胞质基质中,然后相互融合形成成熟籽粒的蛋白质基质。  相似文献   

15.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 自移栽后10 d起, 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 3种灌溉模式, 观察产量及构成因素、强弱势粒灌浆动态、籽粒中酶活性变化、剑叶光合性能、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及其淀粉水解酶活性变化, 并利用13C同位素示踪茎鞘物质运转动态。结果表明, 与CI相比, WMD显著增加了3个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 进而提高籽粒产量。WMD显著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WMD和WSD显著增强了茎鞘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 促进同化物质再运转与分配, 提高茎鞘储藏物质对粒重的贡献率。其中WMD提高了剑叶光合性能以及增强了水稻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 WSD的作用相反。表明较好的叶片性能、花后茎中较多的同化物向籽粒转运、较高的茎鞘淀粉水解酶活性以及弱势粒中较高的糖代谢酶活性是WMD促进弱势粒灌浆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由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的粳稻品种中花11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可稳定遗传的胚胎和胚乳发育缺陷的突变体,命名为embryo and endosperm defective 1 (eed1)。eed1籽粒千粒重、颖果的粒长、粒宽、粒厚、萌发率、总淀粉、直链淀粉和贮藏蛋白系列指标较野生型均显著降低。eed1颖果严重皱缩,且胚乳呈粉质。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中花11相比, eed1胚乳中淀粉粒排列疏松,多以单一、分散的淀粉粒存在,且呈近似球形。eed1胚胎结构异常,部分颖果未见有胚胎分化的痕迹。qRT-PCR发现, eed1胚乳中参与淀粉和贮藏蛋白合成的大部分基因表达下调。利用eed1与籼稻南京6号杂交得到的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分析,将EED1定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672kb的范围内,包含114个开放读码框。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EED1基因调控水稻胚胎和胚乳发育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主要亲本材料的垩白性状及其胚乳结构电镜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针对杂交稻米品质问题,研究杂交稻亲本垩白形成与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以及与淀粉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杂交稻米高垩白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几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杂交稻主要亲本和两个米质对照品种,按GB/T17891-1999方法调查其垩白性状,对其米粒胚乳结构和淀粉粒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亲本材料间垩白性状差异首先表现在垩白率上,其次为垩白度,最后为垩白面积。高垩白的保持系和桂朝2号垩白主要发生在中、腹部,而相对低垩白的恢复系主要在中部,腹白少或无。垩白度与垩白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垩白面积无明显相关性。淀粉粒在米粒横断面上分布的均匀性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分布越均匀则垩白率和垩白度越小;而长方柱状细胞层数和多少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5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垩白米粒的背部淀粉粒普遍发育良好而中部较差;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腹部淀粉粒的发育形态上。【结论】杂交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垩白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垩白形成与其淀粉粒的分布有重要关系;中、腹部淀粉粒发育异常容易产生垩白,主要受胚乳细胞生理发育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水稻穗上不同粒位胚乳结构形成特征及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以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武运粳24为材料,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的形成动态。自抽穗至成熟设置保持浅水层(CK)、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 3种灌溉方式, 观察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籽粒胚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浆过程中稻米胚乳结构的形态建成顺序是, 上部穗籽粒早于中部穗籽粒更早于下部穗籽粒, 一次枝梗籽粒早于二次枝梗籽粒, 穗上早开花的籽粒早于迟开花的籽粒。与CK相比, 结实期WMD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其穗下部籽粒胚乳的淀粉体排列更紧密, 籽粒背部淀粉粒嵌挤甚至粘连。在WSD下, 稻米胚乳淀粉体排列疏松, 体积减小, 粒径差异增大, 相互间隙增大。灌溉方式对胚乳结构的影响, 因粒位而异, 以下部穗二次枝梗籽粒的腹部最为显著。表明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形成与花后天数有密切关系; 结实期WMD可以改进穗下部籽粒胚乳结构, WSD则会使胚乳结构变差。灌浆期土壤水势-20 kPa 可作为改善稻米胚乳淀粉结构的节水灌溉低限指标。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Indica-type rice provides the staple food for two billion people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Several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stable and sustained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food cannot be solved by traditional breeding. Method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gene transfer to Indica rice breeding lines to study possible contributions from 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are in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resistance towards Yellow Stem Borer, resistance towards Rice Tungro Virus, accumulation of provitamin A in the endosperm, increase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in the endosperm such as lysine, cysteine and methionine and resistance towards fungal pests such as Rice Blast and Sheath Blight. Transgenic clones from Indica rice breeding lines have been recovered from several of the approaches mentioned,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regenerated to plants.  相似文献   

20.
韩善华  顾素芳  张红 《作物学报》2004,30(7):719-722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豌豆根瘤发育中侵染细胞的核超微结构变化。早期发育的侵染细胞核较大,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核膜开始内陷。随着细胞的发育,细胞核变小,形状趋向扁平,核膜内陷增加,逐渐出现浓的染色质。在细胞衰老后,细胞核再度减小,核膜内陷加剧,浓的染色质增多。在早期的解体细胞中,虽然细胞质、细胞器和类菌体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