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选取盐池县潜在沙漠化草地、轻度沙漠化草地、中度沙漠化草地、重度沙漠化草地和极度沙漠化草地5种不同沙化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及室内培养对不同沙化类型草地土壤中0~5 cm和5~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3个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沙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微生物总量、3大菌群数量及微生物各类生理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大菌类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生理群以好气性固氮菌数量最多;除极度沙漠化草地外,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各微生物生理群数量均为0~5 cm土层高于5~20 cm土层;真菌垂直分布表现出与其他菌类不同的特征,在轻度沙漠化草地,真菌数量为0~5 cm土层低于5~20 cm土层,而在极度沙漠化草地则为0~5 cm土层多于5~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粘粒、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疆天然胡杨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新疆天然胡杨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该文研究了幼龄林、中壮林、过熟林、衰亡林4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林内的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4种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中以31~40 cm范围内为最少.细菌在不同胡杨林的各个土层中均有分布,数量明显高于放线菌和真菌,而在部分林地内的土层中,没有分离到放线菌和真菌.在林地内共分离出土壤真菌11属,其中,曲霉属为4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林土壤中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3.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林草景观界面(包括林地、草地和林-草界面3种生态系统)土壤的养分(有机质、氮、磷、钾和pH)含量、水分含量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养分、水分和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草景观界面3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在0~40 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全磷平均含量为林地>林-草界面>草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草地>林地>林-草界面;全钾平均含量和pH为林-草界面>草地>林地;各种养分含量在各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表层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基本上高于20~40 cm土层;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水平距离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草地和林地内水分变化不显著,而在林-草界面内不同距离梯度上的含水量变化极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平均含水量在草地区逐渐升高,在刺槐林地中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在林-草界面区域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林草景观界面下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总体数量上均以细菌为主,占微生物总量的98%以上,微生物总数量为林-草界面>草地>刺槐林地;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动态明显,林-草界面和草地0~20 cm土层数量较20~40 cm土层显著增多,而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少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4.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特征,并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乔木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P0.05)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0~10 cm土层微生物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刺槐林10~20 cm土层细菌和真菌数量、玉米作物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退耕坡地不同类型林分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树种紫穗槐、油松、侧柏、新疆杨、刺槐和柠条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坡地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酶活性,并通过计算土壤生物学活性综合指数比较不同类型林分土壤生物学活性差异。结果表明,0~60cm各土层中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均较对照显著提高。0~20cm和20~40cm土层,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林地,柠条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最大值,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以刺槐和紫穗槐林地最大;40~60cm土层,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林地,而土壤微生物量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以柠条林地最大,各林地与对照之间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生物学活性综合指数表现为柠条刺槐油松侧柏紫穗槐新疆杨对照。在黄土退耕坡地营造人工水保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和酶活性,从土壤生物学活性角度考虑,柠条和刺槐可作为试验区退耕还林的优先选择树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为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持沙地森林持续经营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流沙地为对照,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6种主要人工固沙林(花棒×踏郎混交林、沙柳林、踏郎林、沙棘林、樟子松林、河北杨林)林地0~5,5~20,20~4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4种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固沙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和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0~5 cm土层中,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最多,樟子松和沙棘林林地0~20 cm土层放线菌、真菌数量均较多。在0~5 cm土层,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沙柳林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河北杨林林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各种人工固沙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和酶活性总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植被建立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的生物性质得到改善,流沙开始朝着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刺槐林地、白榆林地、刺槐白榆混交林地、农田、草地、裸地6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不同复垦模式土壤因子的显著性差异,以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白榆林地土壤温度显著低于裸地,降低土壤温度效果明显;刺槐白榆混交林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余复垦模式,保持土壤水分效果明显;刺槐白榆混交林地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效果最显著;白榆林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效果最显著;农田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著;各种复垦模式均有降低土壤pH效果。总的来说,刺槐白榆混交林复垦模式对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壤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菌落稀释平板法和MPN-Griess法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法,选取玛纳斯湿地6种不同植被(高山蒿草、草甸、芦苇、沼泽、灌木、柽柳湿地)群落生长的湿地土壤作为样地,对各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随季节动态变化总体趋势为:亚硝酸细菌与硝酸细菌数量为5月9月7月11月,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为9月7月5月11月,反硝化细菌数量为5月7月9月11月。从土层垂直分布来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0~10 cm土层大于10~20 cm土层。各细菌生理类群与不同的土壤环境因子呈不同显著水平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玛纳斯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中细菌生理类群数量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土壤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婷 《宁夏农林科技》2006,(3):16-16,22
对荒漠草原沙蒿根际、非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排序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2)0~10 cm土层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多于其它各层;(3)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根际大于非根际,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0.
沙漠人工种植芨芨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仲科  阎平  黄刚  刘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88-4889,4908
通过测定对照(自然状态)与芨芨草地土壤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分析了沙漠人工种植芨芨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与芨芨草地土壤中均以放线菌数量最多,细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从微生物总数及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分别来看,芨芨草地均明显高于对照土壤。芨芨草地土壤中放线菌、细菌和真菌均集中分布在土壤的0~10 cm土层范围内,特别是0~5 cm土层。沙漠人工种植芨芨草对于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改善土壤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微生物功能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棋盘法取样,测定农耕用地、5年生柳林地、20年以上柳林地、裸露地表及建筑用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细菌和放线菌是各类土壤中最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占98%以上,真菌数量在2%以下,5种土样中微生物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农耕用地>5年柳林地>20年柳林地>建筑用地>裸露地表。土壤各生理类群微生物在5种类型土壤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异,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好氧固氮菌在5种类型土壤中占有的比例相对较大,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相对较少。[结论]植被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产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评价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山西吉县典型刺槐和油松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MIDI系统),分别对土壤表层0 ~ 20 cm和20 ~ 40 cm土层的PLFA种类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含量及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 Simpson及Pielou指数)均呈现出刺槐林最高、油松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荒草地的趋势(P < 0.05)。2种人工林土壤中表征环境胁迫的直链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值显著低于荒草地(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3种植被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5)。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结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与油松相比,刺槐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农地为对照,对晋西黄土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林分(包括自然恢复山杨林、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纯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连续2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1)所有人工林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呈现先上升(退耕后前1 ~ 4年)后下降(退耕后4 ~ 23年间)的趋势,在10 ~ 15年下降至一个比初始值更低的值后逐渐趋于平稳;自然恢复林随退耕年限土壤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最高下降幅度为11.21%(0 ~ 20 cm土层)。(2)人工林土壤总孔隙度在前10 ~ 15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然恢复林土壤总孔隙度随恢复年限上升趋势越来越缓慢,0 ~ 20 cm土层和20 ~ 40 cm土层累积变化率为1.4%和0.6%。(3)5种典型林分的毛管孔隙度均随退耕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工林内20 ~ 40 cm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化大于0 ~ 20 cm土层,自然恢复林0 ~ 20 cm土层和20 ~ 40 cm土层的累积变化率分别为2.5%和1.5%左右。结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P < 0.05),4种人工林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退耕后的前10 ~ 15年内,其中刺槐×侧柏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更明显,建议该地区人工林恢复类型应以刺槐×侧柏混交林为主。   相似文献   

14.
干旱和铅胁迫对刺槐和紫穗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铅胁迫和干旱胁迫对1 a生刺槐、紫穗槐及其紫穗槐平茬后萌条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1 000~3 000 mg·kg-1)的铅处理能提高SOD活性,低浓度(300~500 mg·kg-1)的铅处理提高了POD活性;水分和铅胁迫共同作用,刺激了各树种叶片的酶活性。综合分析,紫穗槐的抗性优于刺槐,抗铅胁迫能力紫穗槐苗木>紫穗槐萌条>刺槐苗木。  相似文献   

15.
马建军  姚虹  张树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97-13199
采用化学分析、微生物平皿培养,研究了黄土高原区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煤矿人工复垦区9种乔灌草不同配置下的土壤0~20cm及20~40cm土层60个土样的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区露天煤矿人工复垦区与裸地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茵及真菌,其中各类群的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茵〉真菌;②不同树种下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茵及真菌数量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按灌木林〉乔木林排序;③黄土高原“果树人工林-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大,种类较多,生物活性强,对土壤物质转化及肥力提高有明显作用。在恢复黄土高原植被时应将沙棘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常见树种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鲜叶重与叶面积之比得出叶比重,对刺槐、紫穗槐、柠条、山杨、沙棘、狼牙刺和黄蔷薇等7个树种的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树种各自的叶鲜重与叶面积之间都显著相关,比叶重随生长发育节律的变动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说明不同树种之间养分利用及贮藏方式存在差异.生长季平均比叶重沙棘>柠条>刺槐>狼牙刺>紫穗槐>山杨>黄蔷薇,不同树种及同树种不同季节比叶重变化速率不同,反映了树种之间及不同季节叶片发育过程的差异.刺槐、柠条、山杨和紫穗槐的比叶重(x)与光合速率(Y)相关显著,光合速率随比叶重的增加而提高,模拟回归方程刺槐呈指数函数型,山杨为一次线性函数.柠条和紫穗槐的相关曲线呈二次抛物线型,临界点之前光合能力随比叶重的增加而提高,超高临界点则光合速率下降.黄蔷薇、狼牙刺和沙棘的比叶重与光合速率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泥质海岸生物护坡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淤泥海挡植物防护工程为例,对利用碱渣、海底淤泥等废弃物质作为种植基质,通过工程脱盐后种植耐盐和盐生植物,同时在高潮线以下低潮位浅滩种植互花米草群落,从而形成的泥质海岸特定功能的植物群落进行多年观测。发现互花米草促淤的过程是创造生境的过程,其群落的演替过程也是造陆过程,演替方向是向退潮方向逆行演替,3年淤积厚度达30 cm,出现次生裸地,次年盐生植物迁入其间,形成盐地碱蓬、碱蓬、中亚滨藜、獐毛、芦苇、白刺、狐米草等盐生植物群落带。随着地势继续抬升,超高潮带(包括海挡下部高程2.8~5.5 m的坡面)的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的下降,种植耐盐性强、护坡固土能力强的灌木柽柳,构成迎风潮坡面护堤海挡植物,使其向潮间带重盐碱地演替或向坡顶轻盐碱堤上扩展,形成茂密的灌木林防护带。当海挡上部土壤含盐量下降至0.6%以下,种植毡毛梣、沙枣、臭椿、刺槐、柽柳、紫穗槐等多种耐盐乔、灌木植物,从而形成多层多种的海防林演替顶极乔木群落。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连云港沙质海岸刺槐纯林、杨树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美国白蜡×桑混交林、苦楝×桑混交林5种模式防护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以附近未造林的草地为对照,分析了各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模式防护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聚类分类。结果表明:防护林能减少土壤密度,增大孔隙,改善土壤颗粒组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降低pH值;不同林龄和树种改土能力不同;表层(0刺槐×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新造林和对照地。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稀释平板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5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中分布的微生物以细菌占优势,占微生物总数量的80.19% ~ 96.83%;微生物的总数量是杜香Ledum palustre-兴安落叶松林(28.85 × 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20.67 × 106个·g-1)>柴桦 Betula fruticosa-兴安落叶松林(10.08 × 106个·g-1)>火烧迹地(2.95 × 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07 × 106个·g-1);细菌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27.18 × 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9.80 × 106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9.76 × 106个·g-1)>火烧迹地(2.69 × 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1.66 × 106个·g-1);真菌是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8.05 × 104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20.86 × 104个·g-1)>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2.20×104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7.93 × 104个·g-1)>火烧迹地(7.32 × 104个·g-1);放线菌数量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5.44 × 105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7.94 × 105个·g-1)>火烧迹地(1.86 × 105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1.28 × 105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1.08 × 105个·g-1)。土壤中,微生物垂直分布除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的放线菌为10 ~ 20 cm高于0 ~ 10 cm,其他均是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加,各类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类型及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图4表1参15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紫穗槐(AmorphafrutiicosaL.)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和几种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穗槐种子播于培养皿第2d发芽率开始逐步增加,刺槐种子播于培养皿第4d发芽率开始迅速增加,4.5d时超过紫穗槐;紫穗槐和刺槐种子萌发过程中ZR含量变化较小,GA、IAA含量变化趋势大体相似;在播种后第5d,紫穗槐种子ABA含量开始下降,而刺槐种子ABA含量继续上升,这与2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关性。2种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淀粉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刺槐种子萌发5d之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而紫穗槐种子萌发5d之后过氧化物酶活性仍然保持平稳不变,这种变化趋势与相应的发芽率变化呈现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