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蛙腐皮病致病菌入侵门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口服、皮下注射、损伤浸泡、非损伤浸泡四种途径,将牛蛙腐皮病致病菌实验感染牛蛙,根据接种后15天期间牛蛙的临床表现、病变及死亡率证明牛蛙腐皮病致病菌是经伤口感染,表现为创伤感染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2.
牛蛙腐皮病的血液与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对牛蛙腐皮病的血液、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与正常牛蛙进行对比,揭示牛蛙腐皮病的血液、组织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病机理,为牛蛙腐皮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株淡水鱼致病菌对常用渔用药物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0种渔用药物对3株淡水鱼致病菌活性,测定了9种渔用药物对4株淡水鱼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不同药物药效差别很大,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作者还测定了在不同细菌浓度、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几种渔用药物的MIC和MBC,认为水环境因子对药效产生较大影响。在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使用渔用药物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患病牛蛙的病灶部位分离菌株,在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取内服盐酸土霉素与外用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2)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牛蛙进行了治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50.0mg/kg蛙体重的盐酸土霉素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投喂5d,同时采用0.14mg/L的ClO2溶液全池泼洒,每隔1天次,连续泼洒3次,这种内服敏感抗菌素外用消毒剂的治疗方法,对牛蛙的烂皮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率达到了57%以上。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鳖均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从而证实这两株菌株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经对菌体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从患腐皮病黄鳝病灶处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内服对分离菌株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抗生素和外用克病威的治疗方法,对患腐皮病的黄鳝进行了治疗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病原菌的分离取已经出现典型病变症状的黄鳝,在无菌条件下,直接从病灶处采样,在  相似文献   

7.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笔者养蛙多年,发现牛蛙腐皮病有两种,即营养性腐皮病和创伤性腐皮病。两种腐皮病由于主要症状相同,极易被混淆,造成错误的诊断和施药。笔者根据亲身诊断施药的经验,将两种腐皮病的相同症状及各自的其它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分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鉴别。 相同的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牛蛙头部的背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花纹状白斑,接着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皮下肌肉,并逐渐蔓延到躯干部和背部,终至死亡。 营养性腐皮病  相似文献   

8.
卢仲春 《内陆水产》1997,22(2):27-27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笔者养蛙多年,发现牛蛙腐皮病有两种,即营养性腐皮病和创伤性腐皮病。两种腐皮病由于主要症状相同,极易被混淆,造成错误的诊断和施药。笔者根据亲身诊断施药的经验,将两种腐皮病的相同症状及各自的其它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分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鉴别。相同的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牛蛙头部的背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花纹状白斑,接着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皮下肌肉,并逐渐蔓延到躯干部和背部,终至死亡。营养性腐皮病此病全年可在幼蛙、青年蛙、成蛙中发生,发病率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引起广西南宁市某养殖基地牛蛙(Rana catesbeiana)爆发疾病的病原及组织病理特性,为养殖牛蛙感染弗氏柠檬酸杆菌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患病牛蛙肝脏,脾脏、肾脏、肠道中分离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我们对该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从患病牛蛙的肠道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NFCF-0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该菌株携带cfa、ompX、viaB等6种毒力基因,对牛蛙的半数致死浓度为3.09×106 CFU/mL,且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牛蛙的症状基本相同,如肝脏变黄、花肝、肝脏坏死;肾脏充血发红、胃表面有血丝以及肠道呈红色和血脓充塞肠道的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索排列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严重区域肾小管崩解、坏死;脾脏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含铁血黄素、色素细胞增多;肠黏膜脱落,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坏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FCF-02对新霉素、多粘菌素B、头孢拉定、多西环素4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林可霉素和卡那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携带gyrA、Sul1等7种耐药基因,表明该菌株已产生多重耐药性。【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对牛蛙具有高致病力,可引起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最终引发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笔者养蛙时发现,牛蛙腐皮病有两种,即营养性腐皮病和创伤性腐皮病。两种腐皮病由于主要症状相同,极易被混淆,造成错误的诊断和施药。笔者根据诊治经验,将两种腐皮病的相同症状及各自的其它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分述如下,供大家参考、鉴别。相同症状:发病初期,牛蛙头部的背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花纹状白斑,接着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肌肉,并逐渐蔓延到躯干部和背部,直至死亡。营养性玛次病此病全年可在幼蛙、青年蛙、成蛙中发生,以成蛙见多。发病率高、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11.
从湖北荆州江陵县患歪头白内障病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 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鉴定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患病牛蛙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株Mir-N11,经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攻毒试验证实:该分离株对牛蛙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该菌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哌拉西林、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生长特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能产生胞外蛋白酶,不产生淀粉酶;在p H3.0~9.0范围内、盐度0.5%~2.5%范围内均可生长。该研究为牛蛙歪头白内障病害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患病鳙鱼致病菌及筛选敏感药物,通过平皿划线法从患病鳙鱼血液及体表溃烂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JL9510,该菌株在电镜下呈短杆状,在LB固体培养基上呈透明状菌落。VITEK?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结果证明,该菌株为鲁氏耶尔森氏菌的置信度为99.9。通过16S rRNA及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发现菌株JL9510与已知菌株JQ657818.1 Yersinia ruckeri聚为一支,确定其是一株鲁氏耶尔森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该菌株为患病鳙鱼的致病菌。VITEK 2 Compact自动化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系统结果显示,鲁氏耶尔森氏菌JL9510有较高的致病力,且对氟苯尼考敏感,对环丙沙星耐药。试验的抗生素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鲁氏耶尔森氏菌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氯与氨苄青霉素结合使用对牛蛙链球菌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牛蛙的病灶部位分离菌株,在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取内服分离菌株敏感的氨苄青霉素与在水体中泼洒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2)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牛蛙进行了治疗试验.以50.0mg/kg蛙体重的氨苄青霉素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投喂5天,同时采用0.14mg/L的ClO2溶液全池泼洒,每隔1天1次,连续泼洒3次.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治疗牛蛙的链球菌症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率达到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牛蛙暴发性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治牛蛙暴发性细昏性疾病是继牛蛙活饵料后又一个困扰牛蛙养殖生产的严重问题。该病每年5—10月都可发生,主要在牛蛙幼蛙和成蛙阶段。与常见的牛蛙红腿病、烂皮病、胃肠炎病等不同。主要症状是病蛙常群集于蛙池四周及池角,低头伏地,静卧...  相似文献   

15.
从患病牛蛙的病灶部位分离菌株 ,在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 ,采取内服分离菌株敏感的氨苄青霉素与在水体中泼洒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 (ClO2 )相结合的方法 ,对患病牛蛙进行了治疗试验。以 5 0 0mg/kg蛙体重的氨苄青霉素拌饵口服 ,每天 1次 ,连续投喂 5天 ,同时采用 0 14mg/L的ClO2 溶液全池泼洒 ,每隔 1天 1次 ,连续泼洒 3次。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对治疗牛蛙的链球菌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率达到了 70 %以上。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0月底,厦门地区一些牛蛙(Rana catasbianay)养殖场养殖的牛蛙暴发流行传染病,造成大批成蛙和幼蛙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确定其主要致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野生型(Edwardsiella tarda)。该菌具有溶血性,对SPF小鼠有强致死作用,对幼蛙和蝌蚪致病力较小,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和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腐皮病的主要致病菌,从湖南省湘阴县中华鳖养殖场采取已呈明显发病症状且频死的中华鳖10只,从背甲和腹甲病灶处分离到6株菌株,通过分离纯化培养,挑选出2株优势菌株,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人工感染试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产碱杆菌(Bacillus al-caligen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致病菌均对青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丙氟哌酸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推荐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腐皮病病原菌及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崔青曼  张跃红 《水利渔业》1998,(5):13-14,35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人工感染,经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实均为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且为嗜水气单有民菌。同时进行了该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筛选了15种最佳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一株多重耐药中华鳖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典型鳃腺炎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肝脏和腹水处进行细菌接种,分离获得一株细菌。综合菌落形态,16 S rRNA 序列进化分析和 API 细菌生化鉴定系统判定,所得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SX43)。动物回归实验显示,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6.5 CFU,显示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从实验幼鳖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常用药物的抗菌敏感性测定显示,菌株 SX43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