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感染鸡贫血因子(CAA)的火鸡对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的抑制影响,研究了单独接种由雏鸡继代的CAA或CAA和马立克病病毒(MDV)或CAA和HVT混合接种雏鸡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鸡贫血因子是一种抵抗力非常强的病毒,简称CAA,是鸡传染性贫血的致病因子,1979年YUASA等首次在日本报道本病的发生,现已在世界上大多数养鸡国家普遍有所发现。直到现在,只有被发现是CAA的宿主。各种天龄的鸡均可感染CAA,但在2~3周龄以后,鸡对本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这种随天龄增长而形成的抵抗力是相当迟缓的,如果鸡群并发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马立克氏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或传染性囊病病毒并发感染,则CA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出现升高。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CAA和IBDV混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自然病例中见到了大量的IBDV和一种较小的病毒粒子。这种小病毒粒子直径大约19nm,球形,无囊膜。免疫电镜的结果表明这种小病毒粒子是鸡贫血因子(CAA)。实验感染的SPF鸡表现出了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高死亡率,并且又重新分离到CAA和IBDV。除了这两种病毒之外,没有发现其它病毒。笔者认为混合感染,特别是与CAA的双重感染是高死亡率的IBD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鸡贫血因子(CAA)是引起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器官萎缩的一种病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25nm,具有2.3kb的单股环状DNA。实验室诊断CAA感染通常是依据用淋巴母细胞株MDCC-MSB_1分离病毒,或用组织匀浆接种一日龄无CAA母源抗体雏鸡后  相似文献   

5.
鸡贫血因子     
鸡贫血因子是1979年日本最先报道的,有人称之为鸡贫血病毒(CAV)。目前,鸡贫血因子(CAA)呈世界性分布,而且有隐性感染,能引起雏鸡严重贫血,免疫能力下降。我国已有分离出 CAA 的报  相似文献   

6.
马立克病(MD)可用火鸡疱疹病毒(HVT)或弱毒化血清型IMD病毒免疫预防。但经常在已接种过疫苗的商品鸡群中发生意料之外数量的MD病鸡,最近作者等才弄清在孵化后早期及1~14日龄时感染鸡贫血因子(CAA)是马立克疫苗接种失败的一个原因。另外,有报告说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能增强CAA的病原性。但是这  相似文献   

7.
鸡贫血因子     
一、鸡贫血因子(CAA)感染的发病率引起鸡一过性贫血、各类血细胞减少和免疫抑制的鸡贫血因子(CAA)感染遍布世界。而具有“典型”症状的CAA感染则相对少见。到目前为止,北美CAA感染连续已达20多年。由此推测,70年代早期经常暴发的包涵体肝炎和坏疽性皮炎可能与CAA感染  相似文献   

8.
鸡贫血因子     
鸡贫血因子(CAA)是由Yuasa等于1979年首次报道的。这因子现已被确认为一种病毒,最初在日本的商品鸡中发现,随后美国等几个国家也分离出该病毒。这种病毒很小(小于25nm),不被氯仿、热、各种酶及表面活性剂所灭活,被认为是一种携带很小基因组(2.3kb)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约为1.36/cm~2。如鸡贫血因子确具上述特征,就不能将之归于细小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或类细小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而是另一类未曾报道过的病毒。由CAA引起的雏鸡疾  相似文献   

9.
最近被确认为病毒的鸡贫血因子(CAA)是日本研究人员在商品鸡中首次发现的,虽然在1978年就对此有所报导,但据以往日本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大量临床和血清学分析表明该病毒存在已有几十年了。鸡贫血因子CAA,或现在被称之为鸡贫血病毒的CAV,是一种很小的病毒,对高温和普通消毒剂的灭活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毒具有独特的遗传学构造,这  相似文献   

10.
鸡的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由还没有分类命名的细小病毒引起的。至今这种病毒仍被称为“鸡贫血因子”(CAA)。这种病的特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萎缩,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可继发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日本研究人员首先在商品鸡中发现的雏鸡贫血因子(CAA),最近已被证明是一种病毒。虽然最初的报告是1978年提出的,但在临床和血清学方面有充分的追溯性证据可以证明,该病的存在已达数十年之久,并且不仅存在于日本,而且还存在于世界上其他地方。雏鸡贫血因子,或如目前所称:鸡贫血病毒,是很小的病毒。它对高温和普通消毒剂的灭活作用有特别强的抵抗力。它的遗传结构很独特,据此而被鉴定为新识别的一类病毒中的一员。鸡贫血病毒有高度的传染性。它极容易通过经卵途径由母鸡传给雏鸡,或通过直接接触而水平传插。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似乎是食入或吸入了被病毒污染的尘埃、水或饲料。从感染鸡收集的粪含有高浓度的病毒。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贫血(chichen infections anaenia)历史上有出血综合征、贫血症一真皮炎、兰翅病等名称,此病最早由日本学者Yuasa在1979年发现,并且分离到此病毒分离物,这种传染性贫血因子(CAA)对鸡的成淋巴样细胞系及成造血细胞系有致病作用.CAA感染只限于鸡,且有日龄的抵抗力,1周龄内的雏鸡最易感,2~4周龄以后鸡的易感性明显下降,6周龄以后往往呈隐性感染经过,但是到了老年期,鸡又表现出对CAA易感,这是由于老年鸡的抗体生产能力下降的原故.  相似文献   

13.
呼肠孤病毒(ARV)可从鸡病的各种临床症状,例如,呼吸道病、肠道疾病、泄殖腔脱出、严重死亡、腱鞘炎、矮化症和骨质疏松病等中分离到,亦可从健鸡中分离到本病毒。然而,病毒常不能繁殖致病。因此,未能确定其病原作用.这与病毒致病力的差异和其它因素如:感染部位、年龄或鸡的易感性,与其它病原物的并发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4.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动物肠道菌群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鸡贫血因子(CAA)是一种可引起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器宫萎缩的病毒。目前,主要通过用淋巴母细胞系MDCC-MSBI进行病毒分离以及用病料匀浆注射一日龄敏感鸡、14天后出现贫血以及相关的肉眼病变来作出诊断。这两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既费时又费钱。最近,F.McNeilly等(1991)发展  相似文献   

17.
鸡贫血因子(CAA)从其理化性质与形态上看,与小核酸病毒(parvovirus)极为相似。1日龄雏鸡非经口按种CAA,16天后症状明显出现,表现为健康受损、贫血等,亦有死亡的例子。未死的雏鸡以后可以恢复。CAA接种的雏鸡表现为全身出血、骨髓白色化、胸腺高度萎缩、法氏囊轻度至中度萎缩,肝  相似文献   

18.
<正> 蓝翅病(BWD)与出血性综合症有关系,多在自然环境下感染,都与坏疽性皮炎、鸡贫血因子(CAA)并发.部分报导认为,CAA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繁殖可垂直感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阐明鸡氨肽酶N(chAPN)、唾液酸以及硫酸乙酰肝素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以及3种受体特异抑制剂对IBV M41株在自然宿主CEK细胞内增殖能力的影响.作者选择苯丁抑制素(Bestatin)、神经氨酸酶(NA)和肝素酶Ⅲ分别作为APN、唾液酸以及硫酸乙酰肝素的抑制剂,在不同条件下,单独或共同预处理CEK细胞,而后接入IBV M41株病毒感染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IBVM41株在CEK细胞中的增殖变化,应用鸡胚半数感染剂量法(EID50)测定病毒感染鸡胚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经Bestatin和NA处理的CEK细胞获得了抵抗IBV M41株感染的能力,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细胞相比,Bestatin和NA能显著降低IBV M41株在CEK细胞内的增殖及对鸡胚的感染能力(P<0.01),且Bestatin处理后CEK细胞内的病毒增殖量显著低于NA处理后CEK细胞内的病毒增殖量,两者病毒液的EID50滴定值差异显著(P<0.01);肝素酶Ⅲ的处理则对病毒增殖无显著影响;3种受体抑制剂共同处理CEK细胞后,病毒增殖量显著下降(P<0.01),但仍有病毒增殖,病毒液的EID50滴定值为102.12±0.05·0.1 mL-1.结果提示,chAPN在IBV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特异性受体作用,而唾液酸在IBV感染宿主细胞中发挥辅助受体作用,硫酸乙酰肝素不是IBV在自然感染中的必需因素,同时提示,可能存在其他未知受体因子参与IBV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五种 :传染性因素、药物因素、营养因素、毒物因素、应激因素。1 传染性因素1 1 鸡马立克氏病 (MD) 马立克病毒 (MDV)主要侵害机体免疫器官的T、B淋巴细胞 ,导致法氏囊和胸腺严重萎缩 ,从而抑制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 ,因此 ,MDV感染可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使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等 )的免疫失败。1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主要侵害法氏囊造成法氏囊永久性损伤 ,从而降低机体体液免疫应答 ,降低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1 3 鸡传染性贫血因子 (CIA) 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病毒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