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养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杉木林林下植被的生长与发育,对林地地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定位试验地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营养元素地分析,研究了杉木林间伐后林下被营养元素含量与积累状况,结果表明:营养元素在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间伐区灌木层和草本导植物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积累量大于对照区,草本植物中营养元素积累泊增长度不如灌木层植物大;间伐后林下死地被物中大多数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以15年生杉木低效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间伐强度为20%(T20)、30%(T30)、40%(T40)及未间伐(T0)4种间伐处理,探讨间伐2年后杉木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变化,并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间伐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间伐对林下植物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且林下植物种类、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T0、T20、T30和T40处理林下分别出现0种、12种、14种和16种植物;(2)间伐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伐后杉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水解氮含量增幅依次为2.20~38.08 g·kg-1、0.19~0.98 g·kg-1、6.36~13.99 g·kg-1和19.13~154.19 mg·kg-1;(3)综合评价得到T0、T20、T30和T40处理的间伐成效指数值依次为0.294、0.503、0.724和0.732,说明T30、T40处理的间伐成效要明显好于T20处理。因此,建议对密度较大的杉木低效林按照30%~40%的株数间伐强度进行间伐改造,并保留阔叶树种,以形成多树种、结构比较稳定、生态和经济效益更高的针阔混交林,实现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3.
陈家琛    左晓东    陈立    朱琴    孟芳芳    廖文海    范福金  曹光球    曹世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119-125
明确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持续性经营提供科学指导。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板桥管护站13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9年设置未间伐(CK,保留密度2 505株/hm2)、轻度间伐(LIT,保留密度1 500株/hm2)、中度间伐(MIT,保留密度1 200株/hm2)、重度间伐(HIT,保留密度900株/hm2)4个处理。2020年于试验林地内采用原位分解法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历经1年分解时间后,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未间伐、轻度、中度、重度间伐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年分解速率依次为0.27,0.34,0.32,0.30 g·g-1·a-1;相较于未间伐,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处理下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提升25.93%、18.52%、11.11%。不同强度间伐下,杉木林凋落物C含量在180 d前下降显著,之后波动相对平稳,N、P含量呈先释放后固持的模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和分解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60%强度间伐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叶片与土壤养分耦合关系,以间伐后5 a和未间伐(对照)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0<土层深度(d)≤60 cm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与土壤氮磷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间伐显著降低了0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探讨间伐处理4 a后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模式。结果表明:相对未间伐处理(T0),轻度间伐(T1)对碱解氮质量分数及硝化细菌数量、中度间伐(T2)对氨化细菌及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受季节变化调控,2种间伐处理在各季节中对其余土壤特性均表现出稳定促进作用,但促进效应无明显的季节规律。重度间伐(T3)仅对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具有稳定促进作用,该处理持续不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其余土壤指标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但无明显规律。主成分分析显示,间伐能提高林地质量,不同处理下土壤质量由优到差依次为:T2处理、T1处理、T3处理、T0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适度间伐作业可以提高林地土壤质量,而中度间伐是3种间伐强度中的最优选择。间伐对部分土壤特性的影响因季节而异,土壤因子的季节变化是准确判断间伐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竹种,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砍灌除杂)作为毛竹林常见的经营管理措施,可能会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进而作用于毛竹叶片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研究,变化趋势目前仍然不清楚。【方法】研究选取中亚热带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间伐(25%间伐和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间伐对毛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与间伐强度有关,其中25%间伐显著增加毛竹叶片全磷(TP)含量,进而降低叶片N∶P比值;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叶片N、P含量及N∶P的比值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下毛竹叶片N∶P比值均低于14,推测研究区毛竹人工林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根据养分限制理论,25%间伐加剧毛竹生长对于N的需求,加强土壤N对毛竹生产力提高的限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亚热带氮沉降愈发严重,来源于大气的氮输入能够极大地补偿毛竹生长对于氮的需求,从而促进其快速生长。【结论】从生产实践和成本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发展毛竹人工林过程中,适当采用一定比例间伐(25%)和保留林下植被的经营措施,有利于毛竹林的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间伐施肥、间伐未施肥、未间伐未施肥3种处理,研究广西六万林场柳杉人工纯林间伐与施肥 措施对土壤养分及林木生长的影响,测定土壤N、P、K 有效性与林分平均树高、胸径。结果表明,在0~20 cm 土层中, 间伐施肥林地的速效钾含量与未间伐未施肥林地间差异显著,但有效磷和水解氮含量变化不明显;20~40 cm 土层 中,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规律,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施肥处理下的林分比其他两种处理条件下林分的林木树高及胸 径生长量要高,间伐施肥条件的林木胸径生长与未间伐未施肥林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水解性氮与柳杉林木胸径生 长有显著相关性,上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上、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间伐、施肥的同步实施可改善 林地养分环境,提高柳杉近熟林林分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8.
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播造林是我国偏远山区重要的植被恢复模式之一,探讨林地质量和调控措施对飞播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于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 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30%(弱度)、48.75%(中度)、53.75%(强度)、77.13%(超强度) 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共5个处理。5年后,通过比较不同季节0~20 cm土壤的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土壤酶作为筛选间伐强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峰值出现在6月份,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在10月份,转化酶出现在4月份;②5种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响应不同,弱度间伐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最大,中度间伐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③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显著相关,土壤水分可能是限制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④土壤酶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作为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实现油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9年生初植密度8 00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   相似文献   

9.
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不同土层(0<土壤深度h≤20cm、20cm<h≤40cm和40cm<h≤60cm)的土壤养分状况及间伐强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0<h≤20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在不同土层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垂直剖面上,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0<h≤20cm土层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9.0%;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表聚系数较大,而全P、全K和速效K的表聚系数较小;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的表聚系数也存在差异,且以中度间伐的表聚系数最大,说明40%以下的间伐强度,20a后没有引起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显著变化,可见,间伐对土壤养分的长期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抚育间伐对云南松非结构性碳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抚育间伐对云南松各个器官非结构性碳(NSC),以及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机制。  方法  以云南省永仁县国有林场白马河林区云南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间伐强度为35.4%)与对照样地,分析抚育间伐对云南松非结构性碳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结果  (1)抚育间伐显著影响云南松针叶和枝的NSC含量(P < 0.01),对根NSC含量则无显著影响。抚育后枝NSC含量增长9.30%,而针叶NSC含量减少3.57%。(2)抚育间伐对云南松枝C含量、针叶和干P含量有显著影响(P < 0.05),对针叶N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但对根的C、N、P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抚育后云南松枝中C含量增加12.93%;针叶中N含量增长18.04%;叶和干中P含量分别降低了27.78%、55.56%。(3)云南松NSC、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各个器官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和根P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叶中C含量则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P < 0.05)。  结论  抚育间伐能促进云南松干、枝和根NSC含量以及各器官C含量的积累,降低叶NSC和各器官P含量,改变C、N、P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格局;该地区云南松人工林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N限制,适当配施N肥将促进林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桃山林场杨桦次生林间伐后林下光照特征的测量调查,研究了间伐后林下光照特征与抚育间伐强度关系,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于杨桦次生林林下光照有明显的增加效果。随着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林下光照呈正相关性,但当抚育间伐强度过高时,该相关性不明显。在抚育间伐后的杨桦次生林地内,较强抚育间伐强度的林下光照异质性较为明显。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12.
以30年生的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强度间伐(41%)、中度间伐(30%)、弱度间伐(12%)和对照4种处理,利用伐后23 a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及径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弱度间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间伐23 a后,中、弱度间伐样地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 cm和1.7 cm,蓄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和16.9%。在间伐后0~9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而伐后11~23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低于对照。林分枯死率表现为在伐后0~11 a,强度间伐样地平均枯死率为对照的19.83%,中度、弱度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分别为对照的23.93%、67.87%;在伐后的11~23 a,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略高于对照。间伐使Weibull分布曲线向右移动,右移幅度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且位置参数a受间伐和林龄影响较大,因此,在采用Weibull参数对林分径级结构进行拟合时,不宜将参数a设成定值。总之,中度、弱度间伐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减少林木枯死率,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在伐后的10 a左右,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为提高林分生产力,建议抚育间隔期确定为10 a左右。本研究可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间伐强度、间伐周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现状,采用标准地调查法,通过制作解析木、数理统计综合分析,对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10a以后就应该开始抚育间伐;抚育间伐对油松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间伐的起始年限从13~15a后开始;并对林分间伐的保留密度和间伐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强度抚育后上海市奉贤区水源涵养林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1年后不同强度间伐对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明显。间伐2年后间伐样地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大于对照。但不同强度间伐对2种林分生长的影响不同:65%(T3)的间伐强度最有利于杜英纯林林分生长,30%(T5)的间伐强度最有利于香樟重阳木混交林生长。人工干扰后不同强度间伐间木本植物种类差异不明显,优势种未发生变化,而草本植物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样地。不同强度间伐林下草本植物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不同。相对较大的间伐强度最有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和更新。  相似文献   

15.
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强度间伐后林下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林下植被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林下植被木本植物各指标都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减小,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草本植物的影响显著大于对林下木本植物的影响,各林分水分指示植物以潮润型为主,伐后林下潮湿型指示植物较未间伐林分增加;间伐后短期内灌木层的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对人工长白落叶松林生物量进行计算,分析了间伐对林分总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和树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林分在间伐后总生物量明显低于未间伐林分的总生物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间伐林分的生物量渐近于未间伐林分生物量;间伐林分的树枝和树干生物量比未间伐林分大,间伐强度在弱度时树枝和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率较大;未间伐林分树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率比间伐林分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尝试利用生长过程表分析间伐对林分生长与收获的影响,探究抚育间伐后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为森林抚育经营和碳汇造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一条积极的思路。研究选取有5个间伐试验区组设计基础的陕北桥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结合生长过程表,通过生物学模型链接,初步构建了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和碳储量预估模型的人工林抚育间伐方案评估体系。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明显促进林分生长并显著降低林分的枯损率,抚育间伐的影响效果在间伐后5~12 a比前4 a更为显著。在间伐后5~12 a间,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初级生产力恢复到相似水平。抚育间伐后,林分碳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间伐后林分密度的下降,对于单木和林分碳储量的影响并不相同。间伐林分的单木碳储量会明显高于未间伐林分,而间伐林分的乔木层碳储量在12 a后仍低于未间伐林分。分别以蓄积、经济材和碳固存为目标,得到的最佳经营方案都不同。通过各方案收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最优方案以满足林分经营的多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19年生的杉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未间伐(对照)7 a后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后,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生物量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强而增大,胸径年生长速率为:强度间伐((0.51±0.03)cm/a)中度间伐((0.41±0.04)cm/a)弱度间伐((0.34±0.05)cm/a)未间伐((0.31±0.02)cm/a);树高年生长速率为:强度间伐((0.46±0.02)m/a)中度间伐((0.45±0.03)m/a)弱度间伐((0.31±0.05)m/a)未间伐((0.29±0.05)m/a);单株生物量年生长速率为:强度间伐((5.07±0.24)kg/a)中度间伐((3.95±0.77)kg/a)弱度间伐((2.80±0.18)kg/a)未间伐((2.29±0.59)kg/a。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分总碳储量为:弱度间伐((174.94±35.01)t/hm~2)未间伐((154.47±24.88)t/hm~2)中度间伐((153.74±15.26)t/hm~2)强度间伐((133.93±24.73)t/hm~2)。其中弱度间伐后,林分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以及土壤层的碳储量均增加,使得林分总碳储量显著增加了13.25%,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对林分总碳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东山区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间伐效果研究表明:间伐11 a后,蒙古栎林中度间伐区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最大;杂木林弱度间伐区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率最大。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蓄积生长率均是中度间伐区最大。蒙古栎林中度间伐区叶面积指数最大;杂木林弱度间伐区叶面积指数最大。林下植物生物量以中度间伐区最大。间伐提高了蒙古栎林、杂木林的凋落物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及林分土壤的持水能力,其中以中度间伐区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抚育间伐对闽南沿海山地低效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南沿海山地低效马尾松林进行抚育间伐,了解不同强度间伐措施对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抚育间伐的措施后,对闽南沿海山地低效马尾松林的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抚育间伐,马尾松林分胸径、树高和材积等生物量较对照林分相比较均有明显的增长。强度间伐后的马尾松林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蓄积较对照增加最大,分别达到13.85cm、12.1m和0.0430m3/株。综合考虑株数和单株材积,不同强度间伐后马尾松林分蓄积量为中度间伐强度间伐轻度间伐,中度间伐时马尾松林分总蓄积量最大,为46.73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