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优化超声辅助法提取红豆蛋白的工艺,同时探讨红豆蛋白功能特性.[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红豆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料液比、提取pH、超声时间、温度为影响因子,以红豆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确定最优的工艺务件并研究红豆蛋白功能特性.[结果]超声辅助法提取红豆蛋白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1.2 g/ml、pH 7.2、超声时间52 min、温度51℃,红豆蛋白提取率可达到81.20%.红豆蛋白功能特性研究表明:远离等电点及NaCl浓度为0.8 mol/L时,红豆蛋白具有良好的持水性、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蔗糖会增加红豆蛋白的持水性,但会降低其溶解性,对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影响不大;温度在60℃时红豆蛋白持水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较好,在50℃溶解性与吸油性较好,且都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而减小.[结论]研究可为红豆蛋白的开发利用和生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低菜籽粕的蛋白提取工艺,为菜籽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脱毒后的双低菜籽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菜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菜籽粕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13,温度40℃,料液比1∶12,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3次。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法对pH值、提取温度和料液比的最佳水平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自变量分别为pH值12.9、温度40.8℃、料液比为1∶12.6时,双低菜籽粕蛋白提取率最大预测值为57.73%。[结论]丙酮-乙醇溶液对菜籽粕具有一定脱毒效果,响应面法所得数学模型在预测各因素对菜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上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优选黄柏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超声波技术辅助提取黄柏多糖。[方法]通过正交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考察因素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和次数。[结果]影响黄柏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是提取次数,优选方案为温度95℃、时间25 m in、pH 9、提取3次。[结论]该方法简单、高效,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稳定性,重现性好,是提取黄柏多糖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桑椹籽蛋白质的乳化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椹籽为原料,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质,考察了不同蛋白浓度、pH值、氯化钠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桑椹籽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椹籽蛋白的乳化性及其稳定性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远离等电点时,有较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提高氯化钠浓度和温度,桑椹籽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维坚  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50-7953
[目的]采用并优化高剪切均质和超声技术联合处理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条件,以提高绿豆蛋白的得率。[方法]先运用单因素法以绿豆蛋白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对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参数(均质次数、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方法进一步对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参数为:均质次数6次、超声时间6 min、超声功率300 W。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均质次数为7次,超声时间为8.4 min,超声功率为300.69 W。以蛋白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的验证试验显示,响应面优化后的蛋白提取率为81.8%,与理论值82.4%相差0.72%,没有超出误差范围。[结论]运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参数方法科学合理、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pH条件下红小豆分离蛋白的加工特性。[方法]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对照,设定不同pH条件,分析红小豆和大豆蛋白主要的加工特性。[结果]在较低pH下,红小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其乳化性、起泡性和吸油性与大豆分离蛋白大致相同,其乳化稳定性和起泡稳定性比大豆蛋白更优;当浓度为10%时,红小豆蛋白显示出凝胶性。[结论]该研究可为红小豆的综合开发应用提供新的加工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扶庆权  张李阳  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28-22330
[目的]研究芦蒿茎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芦蒿茎中的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3。)正交试验,研究pH、温度、水解时间和料液比对芦蒿茎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在各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依次为pH〉料液比〉温度〉水解时间,碱法提取芦蒿茎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9.0、提取温度50oC、水解时间105min、料液比1:35(g/m1);在此条件下,芦蒿茎蛋白的提取率为75.59%。[结论]优选出了芦蒿茎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芦蒿的提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北藿香叶蛋白质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维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00-16201
[目的]确定藿香叶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风干的藿香叶为原料,分析了料液比、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提取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正交优化试验。[结果]提取时间对藿香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其他3个因子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pH值〉温度。在料液比1∶30,pH值9.5,温度45℃的条件下,提取75min,水溶性蛋白质的提取率最大,达88.54%。[结论]确定了藿香叶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综合利用东北藿香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番茄红素萃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乙酸乙酯的浸提效果最好,故选用乙酸乙酯作为浸提溶剂。随着液料比的升高,番茄红素提取率增加,当液料比大于4∶1(ml/g)时,色素提取率增加缓慢。当pH值小于6时,随着pH值的增大,色素提取率增加;当pH值大于6时,随着pH值的增大,色素提取率降低。各因素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液料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结论]番茄红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4∶1(ml/g),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45℃,提取次数3次,该条件下,番茄红素的提取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lcalase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作用及水解物的性质。[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Alcalase蛋白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结果]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是pH值8.0、温度60℃、酶浓度1000U/g、底物浓度3%,水解时间2h,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为46.13%。[结论]酶解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达到了制备大豆多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3种食用菌菌糠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部分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食用菌菌糠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pH和温度条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猴头菌糠、平菇菌糠和滑子蘑菌糠为原料制备粗酶液,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测定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力。[结果]猴头菌糠、平菇菌糠木聚糖酶最适pH为4.8,最适温度为60℃;滑子蘑菌糠木聚糖酶最适pH为4.4,最适温度为70℃。猴头菌糠、平菇菌糠和滑子蘑菌糠滤纸酶活最适pH分别为4.4、6.0、5.6,最适温度分别为50、60、60℃。[结论]在pH值6.0左右和温度60℃左右,平菇菌糠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滑子蘑菌糠纤维素酶、猴头菌糠木聚糖酶具有较高的酶活。  相似文献   

12.
张博超  张学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23-20024
[目的]研究碱性蛋白酶水解螺旋藻蛋白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碱性蛋白酶对螺旋藻蛋白进行水解的最适温度、酶与底物的比(E/S)、pH等反应条件;并且以蛋白质的水解度为指标,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在酶与底物比为5%、pH为8.5、温度为5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蛋白质水解度可达31.2%。[结论]该研究为螺旋藻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纤维素酶提取工艺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素酶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最佳反应条件。[方法]以里氏木霉Rut C-30为发酵菌种,在30℃、摇床转速170 r/min条件下培养8 d,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用盐析技术对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正交实验法探讨了纤维素酶的提取工艺条件。并以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为指标,对该酶的最佳反应条件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纤维素酶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提取时间为16 h、盐析饱和度为70%、pH值为4.8。纤维素酶的最佳反应条件是:pH值为4.8、温度为60℃。酶在pH 3.6~7.0时较稳定,在78℃保温30 min下的残留酶活为50%。[结论]该研究为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橙皮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759-3759
[目的]研究以95%甲醇和碱液做溶剂从橘皮中提取橙皮苷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对溶剂、甲醇浓度、温度、pH值、浸提次数进行试验确定提取橙皮苷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以桔皮为原料,用碱液和甲醇做溶剂提取橙皮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粗苷:甲醇:碱液[W(NaOH)为30%]=11:30:8,在85℃以上浸泡4h,调节pH值为4。即先将甲醇和碱液搅拌混合,再将粗苷加入,继续搅拌1h使粗苷溶解完全,然后过滤至滤液澄清,用盐酸调滤液的pH值至4,静置沉淀,过滤,滤饼用煮沸过的水洗涤至无色,甲醇滤液精馏回收,橙皮苷的收率迭65%以上。[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易控制且提取橙皮苷的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阳晖  刘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57-659
[目的]探索一条经济、简单易行的乳清浓缩蛋白提取工艺。[方法]以乳清废液为原料,分别采用醇沉法、碱沉法、醇+碱沉法提取其中的乳清浓缩蛋白,比较不同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影响醇沉法提取乳清蛋白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沉淀时间〉乙醇浓度〉沉淀温度,最佳醇提条件为:乙醇浓度100%,沉淀温度50℃,沉淀时间1.5 h;影响碱沉法提取乳清蛋白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沉淀时间〉pH值〉沉淀温度,最佳碱提条件为:pH值10,沉淀温度30℃,沉淀时间1.5 h;影响醇+碱沉法提取乳清蛋白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沉淀时间〉沉淀温度〉pH值〉乙醇浓度,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90%,沉淀时间2.0 h,pH值7,沉淀温度20℃。[结论]醇+碱沉法提取乳清浓缩蛋白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童群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20-3722
[目的]建立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理论预测模型,降低葡萄糖酸的生产成本。[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研究pH值、温度、发酵罐转速和葡萄糖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得最佳发酵条件。[结果]pH值、温度、转速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失拟项的p值为0.052 374,回归方程的R2为95.50%。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吻合极好。在最佳条件(pH值6.0,温度30.7℃,转速267 r/min初始葡萄糖浓度125.2 g/L)下,响应值最大(0.947 38),黑曲霉发酵试验数据稳定,且葡萄糖转化率比原始条件(pH值6.0,温度30℃,转速240 r/min,初始葡萄糖浓度100 g/L)下的高,平均可达93%。[结论]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实际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汪安云  雷丽萍  夏振远  柴家荣  王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75-18476,18483
[目的]探明3株降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的内生细菌菌株W1、W2、W3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用不同的培养基,设置时间、温度、pH梯度,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液的生长情况。[结果]W1的最佳培养基为TSB,最佳培养时间为8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32℃,最适pH为7.0;W2的最佳培养基为TSB,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6.5;W3的最佳培养基为TSB,最佳培养时间为16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最适pH为6.0。[结论]该研究为菌株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酒糟中蛋白质的水解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酶解法,用罗汉果蛋白酶提取酒糟中的蛋白质,测定酶解酒糟上清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计算单位体积蛋白质增量。在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酒糟中蛋白质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各因素对单位体积蛋白质增量的影响依次为:pH值>水解时间>加酶量>水解温度。酶解酒糟的最佳条件为:pH值8.0,水解时间10 min,加酶量0.75 ml/100 g湿酒糟,温度65℃。在最佳条件下,单位体积蛋白质增量可达98.78%。[结论]该研究确定了酶解法提取酒糟中蛋白质的最优条件,使酶解上清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了近1倍。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预处理后的酶水解及丁醇发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玉米秸秆预处理后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碱浸泡法和氨水浸泡法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预处理方法以及温度、酶用量、pH值、底物浓度等因素对玉米秸秆酶水解的影响,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并利用最佳条件下的水解液进行丁醇发酵。[结果]碱法预处理玉米秸秆能有效地提高酶的水解效率。玉米秸秆经过预处理后的最佳酶水解工艺条件为:pH值4.5~5.0,温度50℃,底物浓度3.33%,酶用量950U/g秸秆。利用秸秆水解液进行丁醇发酵后,溶剂(丁醇、丙酮、乙醇)的产率比值为10.O:1.5:1.0,与传统发酵(6:3:1)相比,提高了丁醇所占的比值。[结论]该研究为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验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梁慧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25-13826
[目的]研究植酸钙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麦麸为原料,从浸提比、浸提时间、浸提液pH值、浸提温度等方面对植酸钙的提取工艺作了初步探究。[结果]以麦麸为原料提取植酸钙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比10:1、浸提时间8h、浸泡温度30℃、浸提pH值为3时产率较高,提纯后产品与标准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对照,峰位基本一致。[结论]采用最佳工艺提取的植酸钙能达到肌醇生产原料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