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只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的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亚成体大熊猫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变化比较大。在以高蛋白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前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6~107cfu/g之间,其中优势菌群为肠杆菌(425%)和乳杆菌(356%);而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后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4~105cfu/g,其中肠球菌居多,占387%。  相似文献   

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粪样菌群的分离鉴定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6只不同年龄的健康大熊猫全年粪样内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 ,全年粪样所含细菌数在 10 3cfu/g~ 10 7cfu/g之间 ,其中 ,亚成年大熊猫全年粪样含菌量为 7 3× 10 5cfu/g ,成年大熊猫为 7 8× 10 5cfu/g ,老年大熊猫为 2 0× 10 6 cfu/g。粪样中共分离鉴定出 16种细菌 ,优势菌群分别为肠球菌(4 0 2 % ) ,肠杆菌 (36 7% )和乳杆菌 (17 8% )。这些菌株的分离鉴定为研究大熊猫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野外自然生态环境下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为预防大熊猫感染细菌性疾病和亚成年大熊猫食性转换期食物结构的合理搭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菌群.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菌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 rRNA和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菌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 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腹泻仔猪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科学有效地防治断奶仔猪腹泻,选择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习猪场的35日龄断奶仔猪20头,分成健康组(10头)和腹泻组(10头),采用无菌手术的方法,从活体仔猪肠道内采集肠内容物,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表明:从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三种肠段中测得8种细菌,随着肠段的后移细菌数量逐渐增加。健康仔猪肠道内有益优势菌群为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腹泻仔猪肠道内有害优势菌群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腹泻组仔猪肠道内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较健康组明显下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数量较健康组明显上升,差异均显著(P0.05),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的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5.
仔猪消化道菌群变化与仔猪腹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健康和腹泻仔猪消化道内(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7个部位菌群取样后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研究健康和腹泻仔猪间不同菌群关系的差异,揭示维持仔猪的正常消化代谢优势菌群的组成、比例和结构。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是健康仔猪消化道内数量最多的菌群,为优势菌群;韦荣氏球菌、肠杆菌、肠球菌在仔猪发生腹泻时明显增多,为有害菌群。有害菌群的增多抑制了有益优势菌群的生长,从而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大熊猫食性转换前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对3只处于夏季食性转换前期大熊猫粪便细菌总DNA进行ERIC—PCR分析,并构建16SrDNA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MsPI对其进行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及测序分析。研究表明,食性转换前期大熊猫肠道细菌主要由硬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组成。其中7月份样品中以梭菌属和醋杆菌属为主;8月份以八迭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9月份以链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此外在3个月中均发现一定比例的未培养细菌。结果表明:随着食性转换前期的过渡,大熊猫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由硬壁菌门中的梭菌属渐变到以球菌属为主,由变形菌门的醋杆菌属渐变到以肠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段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及功能的演替规律。于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采集16只不同年龄段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层次聚类方法分为5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大熊猫共有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 60.44%)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38.69%),且随年龄增长,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共有优势菌属为埃希菌属-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57.35%)和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5.17%),且性别差异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不大。不同年龄段大熊猫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呈现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8~22岁达最高;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不同分组对样品差异的解释具有可信度。13~14岁成年大熊猫特有的优势菌属——魏斯菌属(Weissella,9.975%)为肠道益生菌,34...  相似文献   

8.
断奶仔猪胃肠道正常菌群的数量和分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需氧、厌氧微生物学方法,对2头健康断奶仔猪胃、十二指肠、盲肠、回肠、直肠内容物中总菌落的数量和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仔猪消化道内总菌数为10.28,占优势的菌群分别为双歧杆菌10.22、小梭菌8.95、乳杆菌8.90、肠杆菌8.57、肠球菌8.37;不同部位总菌数差异不显著,十二指肠相对略高于其他部位;优势菌群随着不同部位变化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阴道菌群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对9只大熊猫阴道生物菌群进行分离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阴道主要细菌为乳杆菌(Lactobacillius)、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及表皮葡萄球菌(Stapholococcus epidermidis),其中优势菌为乳杆菌;并从其中4只大熊猫阴道分离出1株白地霉菌(Geotrichum candiolum)。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与机体免疫调节的关系,分别选取18~22 g BALB/C健康清洁级雄性小鼠与清洁级昆明种雌性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和免疫指标的检测.受试对象分别以0g/(kg·Bw)、0.69g/(kg·BW)、1.38g/(kg·BW)和4.15 g/k(kg·BW)灌胃低聚果糖,于给药后20 d测定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英膜梭菌的菌数,33 d后测定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38 g/(kg·BW)低聚果糖能够促进乳杆菌的增加并抑制肠杆菌的增幅,4.15 g/(kg·BW)的低聚果糖能够促进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加并抑制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增幅;低聚果糖可以提高小鼠的免疫力,两者之间具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12.
四川北部的岷山山系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调查表明,四川岷山山系12个县市有森林面积21659.6km^2,其中集体林面积10500km^2;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851824.0hm^2,建有22个保护区,共有528888hm^2的大熊猫栖息地和400只野生大熊猫在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190064.6hm^2,占大熊猫栖息地的22.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难度。本文提出了要尽快制定《大熊猫保护法》;协调好跨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置换、赎买、移民搬迁等方式,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要落实相关政策,实施生态补偿;要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建立保护小区、协议保护等参与大熊猫的保护;林下开发利用要避开大熊猫发情和孕育期,达到既有效保护大熊猫,又使林农生产生活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熊猫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技术。结果发现大熊猫白内障的晶体核硬度大,超声乳化吸除有困难;由于人与大熊猫眼球解剖结构有差异,人用人工晶体不适合大熊猫。结论需要对较大量的大熊猫进行无创性眼球检测,了解其眼睛的屈光状态和晶状体的屈光度,才能为研制大熊猫专用的人工晶体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1只38岁高龄的大熊猫多器官衰竭的病理学变化。病理剖检显示,该熊猫主要表现为实质器官充血、水肿和出血性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全身实质器官(除心、肺、脑外)均发生明显萎缩,胃、肠、肝、胰、肾等发生水肿变性或出血;此外,还观察到心肌纤维坏死后的瘢痕形成。结果表明,老龄大熊猫的多器官衰竭的病理学变化与其他动物相似;高龄大熊猫也易患心血管系统疾病,且具有较经的组织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Giant pandas exhibit seasonal changes in bamboo plant part preference. The influences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GIT) microbial populations were evaluated during a 14‐month period for a pair of adult male and female giant pandas housed at the Memphis Zoo using traditional culturing methods to enumerate eight bacterial groups (total anaerobes, total aerobes (TAR), streptococci (STR), total enterics, Escherichia coli, Bacteroides spp., lactobacilli and Clostridium spp.). Both the male and female pandas altered bamboo consumption behaviours, with a sharp decrease in leaf preference in April 2010 and returning to high levels of leaf preference from June to October, corresponding to significant shifts in the densities of TAR, STR, and lactobacilli and Bacteroides spp.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seasonal changes in food preference affect the assemblages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within the GIT of the giant panda an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bamboo in this species’ foraging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大熊猫谱系(2015),将全世界990只圈养大熊猫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76)和野外来源组(W组,n=314),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2组在统计期限内的总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结果显示,2组大熊猫的周限增长率λ_C和λ_W分别为1. 114 7和1. 000 4,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且λ_C> 1,C组大熊猫种群数量具有上升的潜力; 2组存活曲线均属于I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大熊猫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统计发现:C组大熊猫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5. 00±0. 36),W组为(9. 40±0. 83),两者差异显著(t=-8. 485,N=33,P=0. 000); C组大熊猫的死亡率高峰出现在0~1以及26年龄级之后,15~25年龄级死亡率偏高且波动较大,而W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23年龄级之后且死亡率波动较小。综上可见,在现有圈养条件下,C组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W组生理寿命特征更稳定、死亡率变化趋势更平缓。  相似文献   

17.
野生动物怕热、易惊厥,容易发生应激或患应激性疾病.圈养条件下,特别在热、冷等应激原的刺激下易诱发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的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和某些传染性的应激性疾病等,麻醉、运输等应激原的刺激而诱发羚牛的应激或应激性疾病,其死亡率高达20%,严重地威胁着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命.再加之其生性凶猛,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潘文石对22只秦岭大熊猫的家域观察资料为基础,获得生态年龄段和家域对数转换值等次生数据,并以次生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生态年龄段和不同季节大熊猫的家域和个体季节性迁移面积的动态特征进行定性比较分析,通过季节、性别和年龄对秦岭大熊猫种群家域动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以下新细节:(1)虽然在同一季节,大熊猫家域面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但雌性个体家域面积增加不大,雄性个体也仅在夏季家域面积增加极大,秋冬季增加也不大;(2)同一生态年龄段,秦岭大熊猫家域面积:全年〉秋冬季〉夏季;(3)只是成体雄性大熊猫家域面积极显著大于雌性,但亚成体和老年个体家域面积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4)1~11岁,大熊猫迁移面积小且稳定,大于11.5岁后,迁移面积明显跃迂增大,保持增大趋势,但波动强度由强变弱。这表明秦岭大熊猫家域的季节、性别和年龄效应动态规律性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行为训练是针对圈养大熊猫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进行的,有利于饲养管理和减少应激反应。本文详细记录了大熊猫行为训练的方法、过程及训练目标,把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分解到具体的目标动作,并规范动作要求(站,坐,趴,躺),从食物和训练技术上严格把关,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大熊猫行为训练程序,为提高繁殖力和医疗检查提供方便条件,达到提高圈养大熊猫生存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1999-2002年陕西省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结合2005年凤县的专项调查,应用“3S”技术,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局域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探讨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区域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