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线绦虫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我县过去一些大中型湖泊,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时有发现,近年来我县沿江和大中型湖泊附近的人工池塘内大量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据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85%,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75%。  相似文献   

2.
双线绦虫(Digramma sp.)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  相似文献   

3.
双线绦虫(Digramma sp)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据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  相似文献   

4.
双线绦虫(Digranunasp)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线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挽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舒兰市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条鱼体内偶有发现,近年在本市西部沿江区和大中型水库附近的人工池塘内大量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据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锄。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叽。但各年段感染不尽一致,主要和水体环境改变(因干旱引起水面积减小)和水鸟的活动有关。本文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 1.选用5.5~6厘米的当年小蚌作手术蚌,每只蚌插片42~44片,每亩吊养500~600只,经一年的养殖,一般100~110只蚌可产珠500克,即每只蚌产珠4.5~5克,每亩产珠2.5~3公斤。与过去要求的8厘米以上的蚌相比,产量和成珠速度高30%左右。 2.细胞小片由过去的5~6毫米见方改成4毫米。生产实践表明,这种规格的细胞小片成珠速度、产量和质量均优于5~6毫米见方的细胞小片,吐片率低。平均每粒珍珠重量在104.7~116.3毫克,且  相似文献   

6.
何京 《科学养鱼》2002,(11):44-44
双线绦虫(Digrammasp)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根据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但各阶段感染不尽一致,主要和水体环境改变(因干旱引起水面积减少)和水鸟的活动有关。本文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防治对策。一、病鱼症状患病鲢鱼从外观看,腹部膨大…  相似文献   

7.
何京 《齐鲁渔业》2002,19(9):28-28
双线绦虫(*吧m。。1s厂)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挠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卿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1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据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 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赃体腔内有 13个裂头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但各年段感  相似文献   

8.
鲢鱼鱼种体内寄生双线绦虫的裂头蚴(Digrammasp. Larva),它隶属绦虫纲、多节绦虫亚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捕食鱼类的鸟类。过去,双线绦虫病只在大中型水库的鲤、鲫鱼体内发病,近年来,池塘养殖的一龄鲢鱼鱼种中常有大量鱼体感染双线绦虫病,并造成较大危害,根据我们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周边地区12个渔场的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89%,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鱼种体腔内有11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高达80%。一、发病症状患病鲢鱼鱼种腹部膨大,用手轻压病鱼腹部有坚硬实体的感觉(患水…  相似文献   

9.
朱福兴湖蚌育珠创奇迹近两年,由于湖蚌珍珠价格偏低,养殖利润极薄,这使许多养殖户大失所望。可是,在“珍珠之乡”的武进县洛阳镇朱福兴家,1993年在440只湖蚌中取出珍珠5公斤,其中选出直径6毫米以上的圆珠0.37公斤,每公斤出售价达9400元。这样,4...  相似文献   

10.
用人工的方法培育出具有大直径、大重量的名珠是困难的。所以一般说,人工养殖的珍珠,若重量超过6克的大珠,都可作为名珠而闻名世界珠宝市场,并载入史册,若达到直径10毫米左右,重量10克左右就可成为“稀世之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4,(6):71-71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珍珠需求的逐步复苏,广大珠农对珍珠的市场行情日益看好,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已经成为名特水产养殖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国淡水育珠水面呈现迅速扩大的态势。然而,每年的4~6月,由于许多珠农在珠蚌养殖过程中盲目施用有机肥或施用化肥不当,因水质过肥、溶氧不足等不良水质环境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蚌类疾病频繁发生,给珍珠养殖者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有核再生珍珠(图见彩中插2)培育是采用活蚌取珠的方式,即用开壳器将珠蚌撑开,在珍珠囊中活体取珠,利用珍珠囊上皮细胞重新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新珍珠,这样一只育珠蚌可循环多次利用,资源利用率高,省工、省本,养殖周期短,年经济效益高。特别是利用培育有核钮扣珠的珠蚌作为再生珠育珠蚌,活蚌取珠后培育有核再生珠。由于培育钮扣珠的珠核形状规则,大小一致,其形成的珍珠囊大,因此培育的有核再生珠大小均匀,规格大,珍珠光滑细腻,珠光强、质量好,适宜加工成多种新奇饰品。目前,该有核再生珠已成为国内外珠商抢手货,市场价5万~10万元/千克之间,  相似文献   

13.
论育珠手术作业与淡水无核珍珠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根芳  方爱萍 《内陆水产》2002,27(12):18-20
在大陆,规模化人工育珠生产已有30年历史。由于生产的迅猛发展,国内淡水珍珠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在数量上已大大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对珍珠的需求,从而对珍珠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虽然人工育珠手术工艺的理论基础尚无新的突破,但是在操作技术上仍有许多革新。育珠蚌养殖期限从3~4年,已经延长到了7~8年。大颗粒、光亮圆润的优质珍珠越来越多,使得工艺珠的等级标准也有所提高。珍珠生产不再是生产多少买多少、以量取胜的年代,优质高产和降低死亡率成了生产的关键。本文就珍珠质量相关的育珠手术操作技术问题谈一看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养鱼》2004,26(4):71-71
在常规品种的养殖过程中,由甲壳类引起的寄生虫病对养殖的成功影响十分巨大,其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寄生的影响,造成寄主的免役力下降,病害较容易侵袭;②由于虫体寄生造成寄主寄生部位组织刨伤,细菌及病毒很容易侵袭创伤部位;③当大量寄生时,严重影响寄主的生命。主要危害品种有:  相似文献   

15.
河口区水库众多,库区总面积1~360hm^2(2.04万亩),但由于投资大中型水库资金比较多、风险性大、技术要求高等原因,使得大中型水库的利用只停留在只捕不放的层次上,库区淡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2005年,针对这种现状,河口区采用新的机制,借助外商开发大中型水库,引进天津等地客商对李坨、马家等大中型水库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招商引资,承包经营,库区养殖业实现了新的转变,解决了开发利用大中型水库的资金、技术等难题,四大家鱼等主导经济鱼类产量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鲍鱼珍珠     
南朝鲜也掀起了珍珠养殖热潮。据日本《珍珠往来》一刊报道,南朝鲜釜山市西区由赵基淳主持的全鲍珍珠研究所,用海峡产的鲍鱼作育珠试验,获得高为52毫米茄子型的珍珠质凝结物。  相似文献   

17.
手术蚌的嫁接(简称接蚌)水平和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珍珠的产量和质量,所以要不断改进接蚌技术,提高珍珠质量。1 细胞小片的大小与厚薄 小片的大小应根据市场对珍珠的要求来确定。国际市场上珍珠首饰工艺品更新换代快,前段时期需要中小珠,就采用了当年人工繁殖的“泡头”小蚌及刚达龄的小蚌进行育珠,该法具有珍珠生长快、珠型好、周转快、效益高的特点,曾风靡一时。但该法所培育的珍珠大部分以4~5毫米为主,市场已饱和。“三小”育珠最大的弊端是颗粒小、  相似文献   

18.
北力地区人工育珠的主要蚌种为褶纹冠蚌(Grstaria Plicata Leach),它分布广,产量高,体形大,成珠快,外套膜厚实,能插大核植大片可育大型珍珠。但珠型多呈长园形,沟纹多,光泽度差,成珠质量不如三角帆蚌,这是北方地区人工育珠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是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是我国的特有种。地理分布于河北省以南水域。为了提高北方地区的人工育珠的质量,探索三角  相似文献   

19.
何筱洁 《水产学报》1982,6(2):97-106
本文报道了我国南海北部湾及广东湛江、广西北海等地沿海水域大眼鲷的一种微孢子虫病,病原体是大眼鲷匹里虫(新种)Plistophora priacanthicola sp.nov.,定名为大眼鲷匹里虫病(plistophorasis)。这种病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大眼鲷的生殖腺发育,严重感染者,其腹腔内充满病原体的大量孢囊,生殖腺萎瘪变形,鱼体瘦弱,腹部膨大,腹壁肌肉明显变薄。这种病原体除在长尾大眼鲷体内寄生外,在短尾大眼鲷也偶有发现,但在其他鱼类中尚未发现,这表明了该病原体对寄主有较严格的专一性。寄主对病原体的感染没有性别上的差异,而感染率则随寄主年龄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海水鱼虾蟹类育苗中的新活饵料——蒙古裸腹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笔者从晋南盐水中采到一种枝角类,经鉴定为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这是我国枝角类的新纪录,也是大陆唯一得到承认的盐水裸腹。多年来大连水产学院师生在海水(盐度31‰~32‰)中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大量培养方法和投喂试验作了广泛的研究,并在海水养殖实践中推广应用。一、形态蒙古裸腹雌体卵圆形、侧扁,成体淡黄色到褐色,体长1.0~1.4毫米,宽0.8毫米,幼体长0.6~0.7毫米,宽0.5毫米;雄体较狭长,0.8~1.0毫米。从外形到内部构造本种和常见淡水裸腹极相近,主要区别是雌体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