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白菜型油菜品种、自交系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回交至BC2F1,再用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系与BC2F1测交,花期研究测交后代育性变化规律及定株定时观察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29A、广丰A、阿油A三种白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6个测交后代中,雄性不育的占23.1%,恢复可育的占7.7%,介于两者之间或育性分离的占69.2%.在南方白莱型油菜中发现能完全恢复育性的自交系。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性较其他三种不育材料稳定.可为油蔬两用的南方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的不育源。  相似文献   

2.
辣椒核质雄性不育系2298A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辣椒雄性不育系4556A为不育源,以骨干亲本2298为回交亲本材料,经过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不同核型的辣椒雄性不育系2298A。丰富了辣椒三系育种材料,对辣椒杂种优势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向日葵野生种菊芋和油葵自交系7718B杂交幼胚的培养,获得了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514A及其不育保持系CMS514B。通过对其根尖生长点切片的观察,发现其染色体数为2n=34; CMS514A、B 与其它60个试验材料的杂交、自交试验的研究,其保持系与属于CMS PET-1的10个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在开花后均有花粉,且自交后代在开花后呈大致3:1的分离比例;CMS514A与属于CMS PET-1的30个保持系和恢复系所做杂交组合在植株开花后均无花粉;CMS514A与包括自交系、常规种、群体品种和其它不育源的保持系、恢复系等育种材料所做的20个杂交组合在开花后也没有花粉。结果表明CMS514为不同于CMS PET-1、CMS-CMG1-CMS-CMG2、CMS-CMG3等不育源的新的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源,其不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选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就单低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转育,雄性不育系胞质基因类型对杂种恢复率的影响,以及三系种质基因在杂种中遗传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低芥品质和恢复基因是易获得的,而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优良性状、不育系的稳定性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却是应着力选育的。在恢复系繁育中,考虑到生物学混杂问题,应用细胞质为“S”类型的恢复系要比“N”类型恢复系再繁殖用于制种,杂种F1恢复率高25-51.5%。由于不育系和带有不育胞质恢复系的细胞质基因“S”,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细胞核基因“rfrf”,恢复基因“RfRf”在杂种中均存在一定的遗传效应。所以,在选育强优势组合时应注意“三系”种质基因优良性状的选育。  相似文献   

5.
8 5EA是通过电子束辐照获得的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89AR是通过辐射结合远缘杂交获得的新疆小麦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T型不育系 (Tcms)是采用核质互换获得的具有提莫菲维小麦 (T .timopheevi)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 1993~ 1998年连续 5年恢保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85EA和 89AR不育性容易稳定保持 ,育性又较易被恢复 ,恢复源较宽 ,除T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对其有较好的恢复性外 ,普通小麦品种 (BPM15,农大 8812 2等 )对其也有较高的恢复力。对同核异质的 3类不育系 (85EA、89AR、Tcms)与优良恢复系杂交的杂种F1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三类不育系杂种的产量优势存在显著差异 ,它们依次为 89AR >85EA >Tcms,85EA和 89AR的杂种优势大于Tcms,而 89AR的杂种优势最高。以上结果表明 ,85EA和 89AR在生产上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6,(5):65-69
以来源于不同地域的8个水稻品种为细胞质供体,以温敏核不育系株1S、准S作为细胞核供体,分别连续回交12次,得到株1S和准S 2套核背景的同核异质温敏核不育系,比较了新质源不育系与其对照不育系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在株1S同核异质不育系中,以日本晴为细胞质源的不育系株1-5S的Pn、Fv'/Fm'、Phi PS2和q P均显著大于对照株1S,而以V20A为细胞质源的不育系株1-3S则显著小于对照株1S;在准S同核异质不育系中,以茶陵野生稻为细胞质源的不育系准-8S的Pn、Fv'/Fm'、Phi PS2和q P均显著大于对照准S,而以Lemont为细胞质源的不育系准-7S的Pn、Fv'/Fm'、Phi PS2和q P及以V20A为细胞质源的不育系准-3S的Pn则显著小于对照准S。V20A细胞质对不育系的光合效率有负效应,茶陵野生稻细胞质和日本晴细胞质在特定的质核互作中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粳稻不育系 ,主要是Chin surahBoroII型 (简称BT型 )和滇型细胞质 ,BT型 (或滇型 )不育系由于花粉败育时期晚 ,在高温条件下育性容易发生变化。另外 ,在杂交粳稻生产上 ,长期使用单一细胞质源也存在着潜在的隐患。所以 ,选育不育性稳定的新细胞质源粳稻不育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作者于1999年春在海南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了一株具有茶陵野生稻细胞质源 (简称茶野型 )的籼稻不育株 ,随即将这一不育细胞质源转育到粳稻中来 ,经过多年的选育 ,已育成多个茶野型 (简称CL型 )粳稻不育系 ,现将CL型粳稻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北方新质源粳稻雄性不育系恢保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北方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粳稻不育系细胞质遗传背景单一,开发创新新质源不育系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包台型(BT)不育胞质的育性不稳定、高温自交结实等缺点,同时比较新质源的粳稻杂交稻杂种优势,以期获得生产上可应用的优良组合。结果表明:9种不同细胞质源不育系间保持关系的相似性,使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成为可能,从而为实现北方杂交粳稻细胞质多样化提供了实验依据。试验中的7个BT型常用恢复系对这9个不育系的恢复能力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同一个恢复系对这9个不育系的恢复力不同,同时7个恢复系对同一不育系的恢复力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优良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对斯卑尔脱、云南铁壳麦、提莫非维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等四种异源细胞质在同核异质条件下对不育系及其杂种一代的种子长度、重量及杂种优势的遗传效应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斯卑尔脱细胞质对小麦种子大小、重量具有明显正效应,且筛选出了两个由其所配制的具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组合。这说明,斯卑尔脱细胞质不育系在栽培小麦中易于找到恢复源且恢复度高,其对种子大小和重量的稳定的正效应可能是产生较强杂种优势组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育适合青海高原种植的春小麦糯性新品系,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80株青春533×糯麦1号F2代材料的Wx基因缺失情况,同时测定了不同Wx基因缺失类型F2代材料的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在80株F2代分离群体材料中,单缺失WxA1或WxB1或WxD1基因的材料分别为8份、11份、9份;同时缺失WxA1和WxD1基因的材料为10份,同时缺失WxB1和WxD1基因的材料为12份,同时缺失WxA1和WxB1基因的材料为9份;WxA1、WxB1和WxD1基因全部缺失的材料为8份。Wx基因的缺失数量与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密切关系,缺失1个Wx基因(部分糯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青春533)降低5.28%~11.35%;缺失2个Wx基因(部分糯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降低10.73%~19.81%;缺失3个基因(糯小麦)的直链淀粉含量为0.97%,比对照降低30.53%。高原春小麦与糯性小麦杂交的F2代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幅度要比前人所研究的材料下降幅度大,并且WxB1单缺失引起直链淀粉含量下降(11.35%)比WxA1和WxD1双缺失所引起的下降幅度要大(10.73%)。  相似文献   

14.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湖北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水稻至今最高世代已在20代以上,虽经长期单株选择,群体的不育性仍在分离之中,本试验阐明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这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和小育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遗传背景不同,育性分离的模式也不相同,因而表现为同一杂交组合后代经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的株系内仍有育性分离。因为由不育株后代不断分离出可育株,这种雄性不育特性不可能用来生产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15.
滇一型水稻雄性不育系性回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滇一型水稻不育系中可育株的育性,出现频率及其对不育系恢复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滇一型水稻不育系中存在少数可育株,依据对不育系恢复能力的不同,可育株分为无恢复力的恢复力两种类型,前者来源来保持系混杂,后者可能是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回复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6.
A3、A4细胞质对甜高粱产量及其重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前提,通过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配套而实现的,也是不育化育种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试验对可诱导高粱雄性不育的细胞质A1、A2、A3、A4开展甜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对于提高杂交高粱产量、品质、种子纯度,拓宽种质资源利用范围,实现异质高粱杂交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大文 《玉米科学》1999,7(2):020-023
用16个玉米自交系同C型、Y型和Y型雄性不育系测交、回交,以了解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将C型不育系测交F1中的可育株自交,同时与C型不育系回交。以分析C型不育系恢复性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5003、330、白330、035-6、木6-11等5个自交系为C型不育系的恢复系,32-2、贞367、i-1等3个自交系保持C型不育系的不育性;TR3702、77-1、承10-9、5003、449、交51等6个自交系保持Y型不育系的不育性;贞367、107-1为YⅡ型不育系的恢复系,TR3702、青C2、035-6、330、5003等5个自交系保持Y型不育系的不育性。32-2对C型、承10-9对Y型、5003对Y型和YⅡ型的回交F1全部不育,可用连续回交法转育成新不育系。C型不育系测交F2出现可育与不育的3:1育性分离,回交一代出现1:1的育性分离,表明恢复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选用5种不同来源的6个籼型两用核不育系与6个早、中籼及广亲和品种以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成36个组台,此较分析了6个不育系的株高、穗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产量及生育期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台 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以及F1优势表现。 结果表明,不育系之间的一般配台力差异很大,且与所配对应组合的F1竞争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不 育系的一般配合力高,其 所配组合的优势也强。 一般配合力较差的不育系所配组合即使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也难有实际应用价值。3130S和衡农S-1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作者认为不育系的配合力与其亲缘有关,采用粳籼交或栽野交可能是选育高配合力两用核不育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杂交F2代为材料,鉴定其越冬期间,在自然低温胁迫条件下的抗寒性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平均5.76℃连续15 d的自然低温胁迫后,不育系L23A和P3A的抗寒性明显强于其对应的保持系;在L23A/福红992杂交F2代植株中,不育株的抗寒性也明显强于可育株;(2)不育系L23A和P3A茎皮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均高于保持系,而L23A和P3A的相对电导率比相应的保持系都小;(3)在L23A/福红992杂交F2代植株中,不育株茎皮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高于可育株,相对电导率低于可育株,其抗寒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表现出与不育系、保持系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