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能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自然气候条件等方面归纳总结石漠化变化原因。得出如下结论:2016—202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缩减率为7.7%,且各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2016—2021年,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分别为118.8万hm2、149.2万hm2、54.2万hm2和10.9万hm2,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首先归结于持续实施石漠化土地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生态工程,治理成效日趋显现;其次是人为活动压力减轻与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促进了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通过掌握我国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我国石漠化防治政策调整与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工程提...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版,以2021年为基准年,全面查清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状况及变化。通过简要介绍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基本情况、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状况,分析目前的石漠化防治形势,提出防治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722.3万hm2,与2016年同口径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减少66.6万hm2,表明我国石漠化土地总体向“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状况稳定向好”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分析(待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并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我国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状况监测,涉及463个县(市、区)、6 033个乡(镇),区划图班230多万个。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 200.2万hm2,为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26.5%;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331.8万hm2,为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29.4%。石漠化状况普遍改善,石漠化程度明显减轻,生态状况呈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吉首市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的数据,分析了吉首市岩溶区在生态综合治理下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吉首市监测区域总面积为94 011.2 hm2,岩溶土地面积94 011.2 hm2,石漠化面积23 690.3 hm2,潜在石漠化面积28 501.7 hm2,石漠化发生率为25.20%。其中,乾州的石漠化面积最大,占全市总面积的30.43%。从石漠化程度来看,吉首市主要为轻度石漠化(89.33%),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较少(10.7%)。吉首市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特点是:林地中仍有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中个体所有面积高于国有和集体;生态治理工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石漠化发展,使得吉首市石漠化现状趋向于稳定;替代能源发展差的地区石漠化程度比替代能源发展好的地区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康保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2009和2014年2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解译,获得2009—2014年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以动态度、沙漠化指数、土地重心迁移、转移矩阵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 083.28 hm~2,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均减少,沙漠化指数降低0.003。极重度沙化土地重心向东北迁移19.19 km,重度沙化土地重心仅向东迁移0.57 km。康保县土地沙漠化得到改善,沙漠化程度整体好转。康保县以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为主,半固定沙地和未沙化土地多转变为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动态度为0.47和1.33,面积分别增加2 791.51 hm~2和1 754.73 hm~2。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5,(4):134-138
以独山县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小班为基础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石漠化程度得分,对坝望河小流域进行石漠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有372.71hm2的石漠化土地,其中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分别占石漠化土地的37.68%,19.79%和42.53%。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的石漠化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制图,分析了近30年来该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景观动态与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粤北石漠化景观呈逆转趋势,研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1974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42.43 km2,占喀斯特分布区的42.47%,1988年与2004年分别下降至33.95%和21.14%;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至2004年中度石漠化土地取代轻度石漠化土地成为分布面积最广的石漠化类型;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持续降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连接度升高;石漠化土地斑块密度增大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马山县岩溶地区进行2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马山县岩溶土地面积162 935.3 hm2,其中石漠化演变类型中稳定型面积143 387.3 hm2,顺向演变面积16 273.5 hm2,逆向演变面积3 274.5 hm2,石漠化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石漠化土地转变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变化量最大;石漠化顺向演替最重要因素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逆向演替最重要因素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曲靖市石漠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据2005年石漠化本底调查,全市岩溶区面积141.96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8.8%,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6.8%。对石漠化面积的分布,按各县市区、地类、石漠化程度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造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提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能源措施、农艺措施等石漠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将云南省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监测成果与第一次监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1年16年间,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6.86万hm2,减少40.56%,年均减少7.30万hm2,年均减少率为2.53%;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石漠化程度减轻趋势明显。国家和地方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森林抚育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修复类工程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及程度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三岔河镇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危害,结果表明:三岔河镇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 673.8hm2,其中极重度石漠化479.1hm2,强度石漠化755.6hm2,中度石漠化782.7hm2,轻度石漠化656.4hm2。为防止全镇山地石漠化程度继续加强,提出了以适地适树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根据监测结果显示,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hm2,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43707.3h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4736.9hm2,占岩溶面积的45.04%、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2.54%。结合监测报告,对陆良县石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石漠化治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凤凰县4年生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于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区的混交林中分别随机设置标准样地,研究石漠化程度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幼龄林的平均树高和胸径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中度石漠化区的马尾松幼龄林平均树高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8.71%,重度石漠化区的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27.55%;在中度石漠化区的平均胸径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22.87%,重度石漠化区的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43.25%。轻度石漠化区、中度石漠化区以及重度石漠化区间胸径差异均达极显著。轻度石漠化区与中度石漠化区以及中度石漠化区与重度石漠化区的树高差异不显著,轻度石漠化区与重度石漠化区的树高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并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河南省第1次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状况监测,涉及10个县(市)、79个乡(镇、林场、街道办事处)、580个行政村。监测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面积74 647.7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88%;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93 102.2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4.77%。石漠化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加大该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把握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防治形势,通过挖掘与剖析四次石漠化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2005—2021年,可比口径内,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22.3万hm2,年均缩减幅度加大,石漠化程度减轻,区域林草植被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岩溶生态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且我国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722.3万hm2,下阶段治理的石漠化土地具有难治理、成本高等特征;石漠化坡耕地面积达176.0万hm2,加之高强度耕作,是石漠化扩展与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区;2016—2021年间,因自然灾害形成新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仍达6.1万hm2,石漠化土地局部扩展难以消除。针对当前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成效与防治制约因素,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实施“预防、治理、增效和监管”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宁市2011年和2016年2次石漠化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和叠加对比分析,研究其石漠化动态变化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结果表明:南宁市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为主,石漠化程度较高,2016年石漠化土地面积84 309.58 hm~2,比2011年减少25 566.03 hm~2,土地演变以顺向演替为主,总体保持稳定,稍有改善,局部发生恶化,引起转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林草措施和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沙化土地分布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湖南省沙化土地的成因、状况、程度、危害和发展动态,本文采用GPS、RS、GIS等技术调查分析了湖南省2014年的沙化土地现状和治理情况,并与2009年调查结果相比对,分析了监测间隔期内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湖南省沙化土地总面积58 716.32 hm~2,沙化类型以固定沙地为主,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林地为主。通过有效治理,五年来沙化土地面积减少59.88 hm~2,固定沙地、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增加,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以及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均大幅度减少。局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仍在扩展,防沙治沙工作还须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8.
《林业资源管理》2019,(5):12-17
依据1994—2014全国沙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归纳总结近2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4年172.89万km~2减少到2014年172.12万km~2;2)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等5个典型省(自治区);3)沙化类型以戈壁、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为主;4)沙化程度由极重度沙化逐渐向重度、中度沙化发展,中度沙化向轻度沙化发展。同时,分析了我国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记者从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16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为1007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66.9万公顷。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连续改善,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土地整体呈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稳步好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6月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我国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通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指出,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为了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最新变化动态,201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个省(区、市)的463个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