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在贵州中高海拔和低海拔稻区进行水稻强化栽培试验,探索强化栽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应用前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可获得较高产量,并以软盘育秧方式增产效果更好;中低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管理与宽窄行移栽相结合提高产量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云南传统栽培稻品种waxy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waxy基因对栽培稻的品质改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是亚洲栽培稻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传统品种丰富.本研究依据云南不同稻区、不同海拔选取99份传统栽培稻品种,对waxy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品种中waxy基因序列包含36个单倍型,其中52个品种存在23 bp碱基的插入,而47个...  相似文献   

3.
控制杂草稻传播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是一种在水稻田不断滋生、蔓延并且为害水稻生产的具有杂草特性的水稻,与栽培稻争光、水分和养分,抑制了栽培稻的生长发育,是稻田的恶性杂草。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稻区,杂草稻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以致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威胁着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多数杂草稻的果皮是红色,该特征可用于稻田中杂草稻的早期的初步鉴定,也可用于水稻果皮Rc/rc基因的起源进化研究。本研究利用红色果皮Rc基因第六外显子的In Del标记RID14对来自亚洲不同稻作区的199份杂草稻(O.sativa f.spontanea)、24份栽培稻(O.sativa)和9份野生稻(O.rufipogon)进行基因型鉴定并与表型比对;同时对9份代表性杂草稻Rc-b HLH位点的DNA序列进行测序,并将其与下载的29份栽培稻(籼,粳)和14份野生稻的对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亚洲杂草稻的果皮颜色的表型多样,多数(84.4%)为红色或褐色(由浅至深)、少数(15.6%)为白色,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高度一致;杂草稻红色果皮Rc基因第六外显子均为无14 bp缺失的类型,仅有一份中国东北杂草稻除外(为14 bp缺失型),揭示用RID14标记可以早期快速的鉴定稻田中红色果皮杂草稻;(2)测试的9份杂草稻其Rc-b HLH位点的DNA序列均较为保守,其中出现4个突变位点;(3)在Rc-b HLH部分区域(1~115 bp),红色果皮的籼型栽培稻、杂草稻和野生稻的DNA序列相同,但红色果皮粳型栽培稻与白色果皮籼型栽培稻和杂草稻在106 bp处存在一个A/G替换;(4)通过对比野生稻和栽培稻,杂草稻在Rc-b HLH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多态性最高,但是野生稻在该位点Tajima'D检验值呈显著,说明Rc-b HLH位点在野生稻中有选择性;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分为2个类群,类群1由白色果皮的杂草稻、籼型栽培稻和红/白果皮的粳型栽培稻组成;类群2由红色果皮的栽培稻(籼型)、杂草稻和野生稻组成。该结果暗示:在粳稻区,白色果皮的亚洲杂草稻可能由栽培稻退化返祖而形成的;在籼稻区,红色果皮的亚洲杂草稻可能经由栽培稻及野生稻杂交(如籼籼交或栽野交)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中稻直播栽培与手插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上,直播的比手插的长3 d;在农艺性状上,直播稻的株高高于手插稻,每穗粒数也比手插的多,但直播稻的有效穗比手插的稍低,其他性状相差不大;在产量上,直播稻的实割产量比手插的增产10%左右。同时,直播栽培方法简便、省工节本,可在闽北中稻区逐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辽宁省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间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 现已严重发生于中国辽宁省。2003—2005年对中国辽宁稻区的杂草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收集和整理, 对其植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收集到的部分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 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杂草稻植物学特性变异较大。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 中国辽宁杂草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30对SSR引物中有26对在杂草稻中扩增出多态产物, 多态性位点所占比例为86.67%, 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62。杂草稻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843, 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差异明显。中国辽宁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血缘关系很近, 与籼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关系较远, 很可能起源于当地栽培稻品种, 是栽培稻种个体间自然杂交、回复突变等产生的退化类型,远距离种子调运促进了它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7.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对各自形态特征的影响,杂草稻和栽培稻按照2:1和1:2的比例各自插植在同一盆中,以单独插植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处理为对照,分别测定他们的分蘖数、株高、叶片长宽、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沈农265’的株高、叶片形态影响不大,使分蘖数、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显著降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都略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在同一生育时期,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和根系性状都比栽培稻‘沈农265’高,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栽培稻受杂草稻的遮挡,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限制了栽培稻‘沈农265’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造成栽培稻‘沈农265’减产。  相似文献   

8.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防控杂草稻,以杂草稻WR03-12、栽培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沈农265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导致栽培稻沈农265根质量、根体积、根冠比、根伤流速率、根系吸收面积、单位根质量氧化力、单株根系氧化力等显著降低,降低程度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加剧.随杂草稻密度增加,栽培稻的产量极显著降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很可能是导致栽培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评价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用9个农艺性状研究了50份杂草稻和18份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稻株高、穗长、平均穗粒数、结实率、芒长、芒色、粒色等植物学特性均较栽培稻变异大。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栽培稻,表明杂草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为明显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两个类群,且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杂草稻较栽培稻植物学特性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将其视为不同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杂草稻(0,4,8,12,16株/m2)胁迫对栽培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参数、透光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草稻发生密度的增加,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杂草稻的存在对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共生群体的透光率造成了影响,在距地面20,50,80 cm和穗下10 cm,较对照分别降低54.03%~72.49%,39.68%~61.57%,48.98%~54.40%,38.07%~56.76%,达显著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以及膜脂过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栽培稻生育进程和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灌浆中期尤为明显;与对照(杂草稻发生密度为0)相比,杂草稻发生密度为4,8,12,16株/m2时,栽培稻产量分别下降了16.73%,43.01%,66.61%,83.24%,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密度杂草稻胁迫时,影响了栽培稻群体的透光率,造成地上光合能力下降,栽培稻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是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杂草稻对栽培粳稻产量和品质及生长调节剂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和品质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栽培稻碾磨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稍有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栽培稻群体日最低温度有所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温度日较差降低;日最小湿度显著升高,日最大湿度和湿度日较差显著降低;30 cm处照度受杂草稻密度影响相对较小,60 cm和90 cm处照度随杂草稻密度增大有降低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微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导致栽培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和品质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栽培稻碾磨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稍有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栽培稻群体日最低温度有所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温度日较差降低;日最小湿度显著升高,日最大湿度和湿度日较差显著降低;30 cm处照度受杂草稻密度影响相对较小,60 cm和90 cm处照度随杂草稻密度增大有降低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微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导致栽培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从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中迅农科子公司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共同完成的"降解菌和植物源安全剂协同治理南方稻区除草剂药害技术"项目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项目起于2001年,主要针对南方稻区除草剂药害发生普遍、治理难的严峻现状,创造性地建立了与连作、水旱轮作等南方稻区的栽培方式,以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指导科学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原产亚洲西部,我国是世界栽培小麦最早的国家之一。水稻:水稻栽培稻分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原产于包括我国南方的亚洲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早稻病虫残存基数和当前中稻病虫发生情况,结合晚稻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气象预报及病虫发生规律等因素综合分析,江西省植保植检局预计晚稻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去年,其中稻飞虱、纹枯病和部分稻区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偏重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农田鼠害呈上升态势。1.稻飞虱:偏重发生,部分稻区重发生,重于去年,预计发生面积占晚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6.
超高茬麦田套稻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高茬麦田套稻栽培方式将稻-麦两熟轮作区的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与秸秆还田技术结合在一起,较常规栽培方式有省工节本,培肥土壤的优势,且具750kg/667m^2的单产潜力。但必须掌握好技术要领。才能实现上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杂草稻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利用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为水稻育种提供有利的基因源。利用采集自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杂草稻资源48份和栽培稻主栽品种2个(‘龙稻5号’和‘龙稻3号’)作为试验材料,开展了13个主要生物学性状的调查。从栽培稻育种角度看,研究共筛选出了4份材料可应用于栽培稻育种中,编号为1、24、37、48号的资源茎秆硬度较强,落粒性较弱,与栽培稻性状相似度较高,具有可利用价值。同时探讨了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淮南稻茬麦田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河南省淮南稻茬麦田栽培区小麦生产现状,提出该区小麦不同生长期麦田管理主要技术措施,以期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贵州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栽插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水稻不同生态区插秧方式,海拔700m以下(低海拔)稻区适宜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栽插,海拔900m以上(中高海拔)稻区宜采用宽窄行插秧方式。宽窄行穴距应在13.3cm~20.0cm,穴距、窄行以16.7cm为宜,宽行距离以水稻株高的三分之一容易获高产。本文还对不同海拔稻区的水稻高产栽培密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日前组织各省(区、市)测报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结果,结合水稻病虫基数、栽培制度、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2014年,发生面积14.15亿亩次。虫害。稻飞虱在华南、西南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