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应用电镜及光镜组织化学技术,对水貂卵巢内各发育阶段母细胞中的指滴进行了研究。在水貂卵母细胞中,脂滴的形成是卵母细胞生长开始的标志之一。在生长早期,卵母细胞中脂滴分散在皮质与核之间的胞质中,且脂滴的染色较深。在晚期阶段,脂滴明显增大,聚集到一起,染色变浅。经油红O和酸性氧化苏木素染色证明,在卵泡腔形成之前,脂滴主要是由中性脂肪和磷脂组成,在卵泡腔形成之后,脂滴成分主要是中性脂肪,磷脂消失。实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2.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卵黄发生前后脂肪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观察了卵巢中不同发育时期卵泡的超微结构.卵黄发生前(蛹期)的脂肪体细胞含有大量蛋白颗粒和线粒体,但未见粗面内质网,早期蛹脂肪体细胞中可见多囊泡体;卵黄发生期(隐雌成蜂~5日龄雌成蜂)的脂肪体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均较为丰富.在新形成的卵泡中,卵母细胞内尚无卵黄蛋白沉积,但脂滴较多;在Ⅰ级和Ⅱ级卵泡中,卵母细胞中沉积有较多的卵黄体和脂滴,且Ⅱ级卵泡中的卵黄体明显大于Ⅰ级卵泡;Ⅲ级卵泡中,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体和脂滴,并已形成卵壳.  相似文献   

3.
水貂发情期卵巢动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发情期水貂卵巢进行系列切片,研究其卵泡生长,闭锁,排卵,间质腺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变化。水貂卵泡生长呈波浪式,卵泡闭锁分了3种类型,闭锁有腔卵泡内膜中上皮样细胞增殖,在原有卵泡腔的位置上形成新的间质腺组织。并对含有甘油三酯及磷酯的脂滴分布双及涉及到类固醇生物合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不同形态的猪卵巢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与脂滴的相关性,以及小檗碱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卵泡型卵巢GV期和黄体型卵巢GV期卵母细胞分别用添加小檗碱的成熟液体外成熟,观察体外成熟效果;用尼罗红染色的方法测定成熟前后的卵母细胞的脂滴含量,并观察成熟后各组卵母细胞脂滴的分布.[结果]卵泡型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扩散率和第一极体排出率均显著高于黄体型卵母细胞(P<0.05),小檗碱(Berberine,Ber)组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扩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一极体排出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外成熟后,对照组卵母细胞中脂滴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檗碱组极显著降低(P<0.01),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黄体型卵母细胞的脂滴含量则显著低于卵泡型(P<0.05).猪卵母细胞成熟后的脂滴分布为分散型、外围型和不规则型,卵泡型卵母细胞脂滴主要呈分散分布,黄体型卵母细胞脂滴主要呈外围分布,并且黄体型卵母细胞脂滴呈不规则分布多于卵泡型.[结论]小檗碱能明显促进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且卵泡型成熟效果显著好于黄体型;体外成熟后,卵母细胞脂滴逐渐减少,小檗碱组脂滴含量极显著减少,且黄体型卵母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减少;猪卵母细胞内脂滴的分布与卵巢所处的时期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改良柠檬酸铅法、Tris-Malcate法和Dermer氏保存磷脂的固定方法,分别研究了山羊卵母细胞发育、受精和老化过程中硷性磷酸酶(Alpase)、酸性磷酸酶(Acpase)和磷脂的超微结构定位和含量。结果表明,a.碱性磷酸酶主要定位于MV.卵皮质和伸入到卵母细胞内的颗粒细胞突起上;生长卵母细胞的硷性酸酶活性很强,排卵后活性减弱,受精卵中无Alpase活性。b.排卵24小时后卵母细胞内开始出现Acpase阳性的髓样小体,并随卵老化而逐渐增多。c.卵母细胞脂滴内磷脂含量很少,且恒定;MV、ZP、质膜和Mi上都含有许多磷脂;生长卵母细胞MV和质膜上磷脂多,排卵后减少;受精卵质膜和Mi膜上磷脂明显增多。文中讨论了酶和磷脂变化与卵母细胞生理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发育和体外排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发育及体外排卵的特征和规律性 ,为利用卵巢资源奠定基础 ,采用机械方法分离未成熟小鼠腔前卵泡进行体外培养 .以 α- MEM加亚硒酸钠、维生素 C,L-谷氨酰胺、丙酮酸钠为基础培养液 ,分组添加 10 %的 2种不同来源的血清和 1μg/ m L FSH.在多卵泡培养体系中 ,培养 9~ 10 d,每天观察其体外发育情况 ,测定卵泡和卵母细胞大小 .培养结束时 ,用 h CG进行体外诱导排卵 .结果表明 :体外培养过程中 ,腔前卵泡贴附培养皿底 ,相互聚集粘附形成团状结构 ,在细胞铺层微滴培养中 ,卵泡呈单个生长 ,并发育形成卵泡腔或腔样结构 ;经9d体外培养 ,小鼠腔前卵泡达到排卵前大小 (>40 0 μm) ,卵母细胞从开始时的 5 3.2 μm生长到 6 8.0~ 70 .8μm,总存活率为 6 1.0 % ;卵母细胞的大小及存活率在不同的血清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 ;用 h CG可诱导体外排卵 ,发生卵泡破裂 ,卵母细胞排出 ,卵丘细胞扩展 ,卵母细胞生化泡破裂 ,放出第一极体 .总排卵率达 5 9.5 % .因此 ,采用多卵泡培养体系 ,小鼠腔前卵泡能够发育至成熟排卵 .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把牛卵母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对每个阶段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静止期卵母细胞的核仁是由颗粒性染色丝缠绕形成。卵泡腔形成时,核仁中出现纤维中心。直径2毫米以上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核仁变得致密、均质,在一端形成纤维帽。体外培养24小时的卵泡卵母细胞已经成熟,生发泡崩解。在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核孔越来越明显,密度增加,而核周隙则越来越难以分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弄清东北梅花鹿卵泡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用透射电镜、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技术对各期卵泡中卵泡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按卵泡大小、颗粒细胞层数、透明带状况及卵泡腔是否出现,把卵泡分成4个阶段。结果表明:原始卵泡-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已开始建立结构上的联系,卵泡细胞的形态变化也是适应卵泡发育的需要;初级卵泡-细胞器数量增加,结构变得清晰,卵泡细胞中出现厚壁小泡,可能是一种早期的脂滴;次级卵泡-卵泡突起穿过透明带,并出现有营养作用的脂滴和支持作用的微丝;三级卵泡-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多与粗面内质网相贴,核糖体丰富,成簇分布,接近排卵的卵泡中卵泡细胞发生扩展等一系列结构上的变化将利于受精。  相似文献   

9.
脂滴是储存中性脂质的细胞器,对能量代谢至关重要,它们广泛存在于存在于动物、植 物、真菌,甚至细菌中。脂滴是油包水乳液在细胞水溶液中的分散相,乳液的基本生物物理原理 对于脂滴生物学的重要性正在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存在于分散油相和水胞质之间的独特结 构,其形成,生长和收缩的具体机制尤为复杂,这种机制使细胞能够在代谢能量或膜合成需求发 生变化时使用乳化油,有利于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更有利的途径。此外,脂滴表面的磷脂作为 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调控对脂滴的稳态和表面蛋白靶向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回顾脂滴的乳液 结构及其在  相似文献   

10.
猪卵巢内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卵泡内颗粒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卵泡腔的有无,把东北民猪、哈尔滨白猪卵巢内的卵母细胞划分成五个发育阶段:Ⅰ、Ⅱ、Ⅲ(包括Ⅲ_1、Ⅲ_2)、Ⅳ、Ⅴ。电镜观察发现:第Ⅱ阶段卵母细胞质膜开始产生少量、短的微绒毛。继后,微绒毛长大,密度增加。透明带于第Ⅲ阶段的卵母细胞开始形成。两品种猪的卵母细胞中均有皮质颗粒(CGs)存在。最初,CGs 由第Ⅱ阶段卵母细胞近核区的高尔基复合体(Go)分泌面产生。此时,CGs 呈浓缩小泡和多泡小体中暗色颗粒的形式存在。其后,它们和 Go、线粒体(Mi)等逐步迁移到细胞质的皮质区。CGs 大多呈球形。根据它们的电子致密度可分为暗粒和明粒。CGs 的直径和数量随着卵母细胞体积而变化。在各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中,CGs 平均数量和卵母细胞平均直径增长之间呈非常显著的强相关(P<0.01)。当卵母细胞将排卵时,CGs 达到最大数量。两品种猪之间,在 CGs 发生、大小、形态、数量和分布上均无明显差异。第Ⅲ_1阶段卵母细胞中有环层板产生。从第Ⅰ到第Ⅳ阶段的卵母细胞中,我们都发现了占优势的 Go,它们由小泡集团和膜性囊组成。当卵母细胞制造营养物质的时候,Mi、Go 和粗面内质网(RER)出现一个数量上的增加。并屡见 Mi 和 RER、Go 和 RER 相互连接的情况。这反映了它们的机能关系。第Ⅴ阶段的卵母细胞中,Go 几乎全部消失,RER 显著减少,Mi 一律变圆变小。但是,脂滴比第Ⅲ、Ⅳ阶段卵母细胞中的脂滴更大、更多。此时,脂滴约占胞质的2/5;脂滴的大量积聚是猪卵母细胞的特征之一。在卵周隙中有第一极体。根据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所见,我们认为第Ⅴ阶段的猪卵母细胞质和质膜已经最终成熟。显然,这与排卵后还需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的家兔、小鼠卵母细胞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最早对脂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Richard Altmann 和E.B. Wilson 都描述了细胞 中的脂肪滴,并推测了它们的起源(Altmann, 1890;威尔逊,1896)。早期,脂滴的高衍射特性为其 鉴定提供了便利的光学条件。20 世纪初,由于它们被认为是大多数细胞的组成部分,这种细胞 器被称为脂质体。然而,在20 世纪60 年代末,人造脂质体被发明出来,并很快取代了这个名 字。从那时起,这种细胞器被有过许多名称,包括脂滴、脂体、脂体、脂滴和脂质体。在植物中, 它们通常被称为油体。随着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它似乎已经定名为“脂滴”。几十年来,除了 形态学研究,脂滴的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受到关注。1991 年,脂肪细胞中与脂滴相关的磷酸蛋白 perilipin 的发现,引起人们对这种细胞器的新关注。从那时起,关于脂滴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加, 关于脂滴的功能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12.
猪成熟的卵母细胞在体外20℃和37℃的条件下,以M—199为培养基,以未培养的卵母细胞做对照,分别培养24和48小时,观察和分析不同温度下猪卵母细胞的发育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细胞内脂滴的数量没有影响,对脂滴内容物的致密度无显著影响,但对脂滴大小有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脂滴明显增大。在37℃培养时,脂滴的大小与时间呈正比,20℃时,则先增大后缩小。形态上的差别:20℃培养时一些细胞的部分脂滴出现相变现象,未见脂滴的外排;37℃时脂滴的变化不同。猪卵母细胞不耐低温,可能由于猪卵母细胞含有大量脂类,低温时由液晶态的脂类变成晶态,使细胞失去正常功能,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鲫鱼卵子发生──Ⅰ.皮层小泡的形成和卵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鲫鱼卵母细胞的皮层小泡,首先在外周卵质中出泡,然后向内部卵质扩散,接近成熟的卵子中,皮层小泡又重新集中在外周卵质部分,皮层小泡是由液泡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产生的囊泡融合而成,鲫鱼卵黄核是由一些致密的无定形物质和纤维网状物质组成。在Ⅲ2期卵母细胞中,观察到卵黄有3种来源(即外源性卵黄,内源性蛋白质卵黄和内源性脂质卵黄).鲫鱼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球大多数是均质的,但有时包含一些电子致密的颗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4种脂滴染色方法中筛选最适合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脂滴染色方法。  方法  采用苏丹黑B染色、尼罗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后置油红O染色等4种染色方法来固定和表征松材线虫体内脂滴的分布,对染色后的线虫进行显微观察和拍摄,并用ImageJ软件对皮下和肠道内染色的脂滴像素进行统计。  结果  4种脂滴染色方法对松材线虫的脂滴都有一定的染色效果。显微拍照后观察脂滴与ImageJ软件图像处理后像素强度比较结果显示:苏丹黑B染色脂滴像素为200.00×1017 m2,尼罗红染色脂滴像素41.64×1012 m2,油红O染色脂滴像素52.12×1017 m2,后置油红O染色脂滴像素83.85×1017 m2。苏丹黑B染色脂滴平均像素强度最高,尼罗红染色脂滴平均像素强度最低,而后置油红O法染色脂滴经计算转换产生了与原始图像一致的表征,实现单个脂滴的良好分离。  结论  综合染色方法的简易、染色时间的长短和染色后的效果,改良后的后置油红O法是最佳的松材线虫脂滴染色方法,能清晰显示脂滴大小及分布。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85~1987年在大连地区捕获的方氏云鳚为材料,对其卵母细胞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探讨。并对方氏云鳚产卵类型及卵子形成过程中生长环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自1-5mm卵泡中抽取的卵母细胞在实体显微镜下,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⑴外观正常的;⑵少丘带斑的;⑶扩展后退化的;⑷少丘均质的。通过中性红/台盼蓝染色,二乙酰荧光素染色,电镜观察和体外成熟实验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这四类卵母细胞的形态和发育能力,为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说明,第一类卵母细胞处于最佳生理状态,体外成熟率最高;其它三类卵母细胞生理状态欠佳,成熟率很低。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准确定量分析细胞脂滴的方法,以猪卵母细胞为模型,利用2种非破坏性的形态学方法——三维重建分析法和平面光密度法,通过荧光染料特异性标记脂滴,对单个细胞内脂滴含量进行准确定量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能根据荧光图像定量细胞内脂滴,并统计出脂滴大小、密度和分布规律等指标;随机选取100个脂滴含量不等的卵母细胞,三维重建分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样本脂滴含量变异情况(变异系数C.V.=0.86),而光密度法的C.V.=0.68;针对同一细胞不同角度的重复观察,三维重建分析法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变异系数C.V.=0.07,组内相关系数ICC0.9),而光密度法C.V.=0.37、ICC0.4。因此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的三维重建法能够更准确地对细胞内的脂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了电镜观察猪卵泡形成中后期卵母细胞(OC)的超微结构,其结果有两种变化:一是进行性变化,其核在排出第一极体以前,都处于生发泡阶段。细胞质内含大量脂滴(Li),线粒体(Mi)和内质网(ER)囊泡集群分布于近皮质区;随OC 的增大,皮质颗粒(CGs)的直径、分布密度都增加,但膜距减少。微绒毛(MV)数量、直径和长度逐渐变少、变粗、变短,极少见到高尔基复合体(Go)。颗粒细胞(GC)逐渐老化。二是闭锁变化,其核膜皱折,染色质浓缩,Mi 互相融合并出现空泡。ER 囊扩大融合,Li 减少,核蛋白体和糖元颗粒不清,卵膜皱缩,与透明带间出现大的裂隙。GC 质中出现空泡,核膜破裂。GC 数量减少,严重的完全消失。统计分析表明,卵泡直径5mm 时其闭锁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技术,对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外被结缔组织膜与生殖上皮。日本沼虾的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色泽与体积的变化,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将其划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和恢复期5个时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卵黄发生后期4个时期。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曰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嗜酸性,早期含卵黄颗粒,后期转变为卵黄块,核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曰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为成熟期卵母细胞,体积长足,核移动到卵母细胞周边,最终核生发泡破裂,核膜消失,卵周围滤泡细胞层变得极薄,等待排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