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黄泛冲积物发育的盐碱化潮土的长期定位试验和土壤、植物分析,研究了小麦-夏玉米轮作制下的产量演变;有机肥和化肥的肥效;土壤养分的变化和平衡,以及土壤盐分及其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年平均产量NPK〉NP〉NK〉PK;单施化肥的单位养分增产量P2O5〉N〉N2O;配施有机肥时,N〉K2O〉P2O5。化肥生产率玉米大于小麦,单施化肥大于配施有机肥。每年每公顷施N375kg,P2O5187.5kg,K  相似文献   

2.
高寒阴湿地区渭薯1号综合农艺措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采用4因子(1/2实施)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N、P、有机肥的施用量和密度的高低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中等肥力地块上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数学模型,决策并验证了优化方案,确定出马铃薯栽培模型主因素作用效应顺序为:N肥>P肥>密度>有机肥,而且还重点研究了主要因素间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3.
红壤旱地玉米施磷的示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壤地区生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风化强烈,盐基多被淋洗,土壤磷素容量小,供磷强度弱。本研究采用 ̄(32)P核示踪技术,对玉米吸磷动态、磷素去向及磷肥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吸收肥料磷以产量形成期为主,约占全生育期吸 ̄(32)P总量的58.09%~73.27%,营养生长前期仅占21.48%~32.53%;籽实体是肥料磷素运积的主要蓄积库,约占全株吸 ̄(32)P总量54.74%。浓度及积累容量均以籽实>茎秆>叶片>叶鞘>根。玉米部态布局的“上浓下稀”及阶段容量的“前少后多”的磷素时空流向,暴露了红壤旱地作物需磷与土壤供磷的不协调性,是当前磷肥利用率低的关键所在。优化施磷结构,能显著提高土壤─肥料─作物三者间的磷素循环水平,干物质积累及磷肥利用率趋以N ̄(32)PK+PM>N ̄(32)PK>N ̄(32)P> ̄(32)P,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区磷肥利用率净增23.62%~32.99%,且有机肥供磷亦达7.23%。  相似文献   

4.
N,P,K对不同土壤肥力土壤辣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肥力水平的壤质草旬土为基质,进行N,P、K完全设计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配施N,P,K,辣椒增产效果不同.土壤肥力高的土壤,辣椒对土壤肥力的依存率为76.93%,中肥力土壤为67.33%,低肥力土壤为62.25%,而肥效则以低肥力土壤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在吨粮田地力培肥中,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处理是小麦和玉米两季每公顷施入优质有要 6万kg,N375kg,P2O5225kg或有机肥3.75万kg,N375kg,P2O5255kg(P全部施于小麦)。每公顷施有机肥11.25万kg或所产秸秆全部还田,再配施同量化肥,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19.97%和20.25%,土壤速效N,P,K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和烤烟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用各种有机肥的土壤碱解N含量为:花生饼>茶籽饼>牛粪.牛粪施用比例上升,烤烟根、茎、叶的N素含量显著下降.化肥配施花生饼、菜籽饼,烤烟根系含N量高于全化肥的处理,而叶片N素含量则有所下降.有机肥与化肥的适宜比例,可促进烟株对P、K的吸收利用.25%有机肥+化肥的处理,烟株长势较好,抗病性增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烤烟产值和上中等烟比例的顺序为:菜籽饼+化肥>花生饼+化肥>牛粪+化肥>化肥  相似文献   

7.
稻田肥料效应和肥力监测阶段性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综合全省8个10年以上定位试验得出:当前江西稻田化肥肥效是氮>钾>磷,并明确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在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肥效;在等养分氮磷钾条件下,其肥效以有机无机配施>单施氮磷钾化肥>单施有机肥,并研究了连续施用的增产效果和对稻田肥力的影响。在氮磷钾化肥基础上,加施有机肥,在双季稻连作条件下,产量和土壤肥力一般不降低;连续施用同种肥料条件下,10年不施磷肥或钾肥,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明显下降;连续施用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及其配施,均不能补充硼的需要,但能提高锌的供给;连续施用过磷酸钙,9年后表现潜在缺硅、缺镁的可能;而连续施用钙镁磷肥,促使耕层有效钙、镁、硅含量增加,硫的含量相对减少。土壤有机质年均下降率及提高率,一般与本底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系统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温网室研究方法,对陕西省4种主要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黄绵土养分缺乏顺序为P>N;土的养分限制因子为P>N>Zn>Mg,S和Mo的供应亦不足;潮土主要缺磷,其次是Mn、Zn和Cu;黄褐土的主要障碍因子是N、P,Mo和S也显示不足,其它元素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上述方法能较好地用来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并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及其缺乏程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连续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七施用常量N、P、K化肥,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氧化稳定系数(Kos)升高,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及Kos值保持稳定,但投入成本较高;长期施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降低其Kos值,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肥力提高,同时其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增量N、P、K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对难氧化有机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不论深层生土或浅层生土,当年施用足够量的氮磷钾配合肥,特别是与一定量有机肥配合都可较对照生土不施肥成倍地提高产量,生土地上单独施用不同肥料效果甚低,其对产量影响的排序为:有机肥>P>K或N,N与K差异不大,生土地施用黑矾无明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麦后免耕直播稻田的生态环境演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从土壤基础肥力保持,农田养分转化,植物养分吸收和水稻增产效果的土壤生态观点出发,选择了上海郊区四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水稻土作为麦后免耕与浅耕农田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定位试验的样点,通过土壤理化,生物化学,电化学和水稻植株养分吸收等项分析,3年的结果表明,麦后免耕土壤的基础肥力变化趋势同浅耕的基本一致;土壤微生物总量,土壤酶活性,淹水期稻田Eh值免耕的土壤均明显比浅耕的差,水稻植株中N、P、K吸收量及  相似文献   

12.
沟川地玉米氮磷有机肥适宜用量及施氮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沟川地玉米氮、磷、有机肥用量的定量研究,建立了中等以上肥力沟川地玉米产量形成的施肥数学模型及最佳施肥组合方案,并确定了沟川地玉米氮、磷、有机肥作用效应顺序:氮肥>磷肥>有机肥。氮肥使用时间上以“一底一追”,施足底肥,重施拔节肥效果最好。实施最佳施肥方案,公顷产量达104310kg,比习惯施肥增产378%。  相似文献   

13.
黄粘泥土玉米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玉米推荐施肥量的研究,旨在提出合理的施肥计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目标产量均应有相应的氮,磷,钾化肥施用量,不同肥料的配合有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化肥利用率和肥效都有直接的影响,产量顺序为NPK有机肥〉NPK〉NP〉NK〉N〉PK〉CK;深施NPK有机肥〉深施NPK〉常规施NPK〉表施NPK,玉米400~500kg/667m^2的施肥量为:纯N素9.0~17.2kg,P2O55.1~9.7k  相似文献   

14.
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方农区发展玉米生产,是我国“九·五”再增产5000万吨粮食的重大举措。红壤丘陵区水热资源优越,适合早晚两季玉米种植。推行玉米间套种能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整体经济效益,以早大豆间作玉米和花生成熟期套种秋玉米模式效果好,产值增加74.51%及59.37%。红壤旱地间套种玉米应针对不同茬口选择适宜的间套方式和密度,大豆地宜密;花生及红薯地宜稀,以大畦沟沿两侧套种玉米为佳。早玉米品种以郑三3号>中单2号>掖单4号;秋玉米产量则以3574>白糯2号>中单2号>京早10号>高油ll5,郑三3号不宜秋季栽培。玉米播期应以开花授粉期避开高温干热天气为前提,早玉米直播以4月上中旬、秋玉米7月下旬播种为宜,极限播期分别为立夏和立秋。红壤地力贡献率低,实行NPK及有机肥配合是玉米高产的基础,6000kg/ha玉米籽需N100.8kg,P_2O_350.4kg,K_2O100.8kg。近郊县利用水源较好的旱地及秋闲田,选择糯性及甜玉米,生产鲜食玉米,能成倍提高玉米产值,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寻求适合晋西北黄土丘陵土壤特点的培肥途径,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施肥既能持续增产,又能提高土壤抗逆性;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增产效应最大,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培肥效果最好;当地应采取有机肥与氮肥配施,磷肥在有机肥不足时配合氮肥施用等施肥措施;对低肥力土壤,可采用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方案,以达到快速培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坡瘠地玉米高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回归最优设计416B方案,研究了氮、磷、有机肥和密度对玉米的效应,结果表明,按选出的5种高产栽培方案,玉米产量可提高2倍,在施一定磷和有机肥的基础上,增加氮量利于叶面积的扩大,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在一定氮和有机肥水平上,叶片中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密切相关,R=0.687>R0.01(1.14)=0.23。  相似文献   

17.
NH4—沸石在砂姜黑土小麦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雄  张琳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3):227-228
针对目前淮北石灰性土壤长期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有逐年上升趋势,磷肥的增产效果不如前几年显著。通过小区试验,研究用沸石交换体代替磷肥对小麦的有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中等肥力砂姜黑土小麦亩施50kgNH4-沸石配合一定量的氮肥,增产效果显著,小麦产量为245.3kg/亩,比N12P4处理增产小麦23.5kg,增产10.6%;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N12P4)的肥料总投入每亩减少13.00元。用NH4-沸  相似文献   

18.
以土壤水分,肥力、质地及酸碱度等土壤环境条件下SCN发生数量,分析这些因子对SCN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抑制孢囊的生长,干旱条件下孢囊繁殖力强;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高,N,P,K含量高),SCN繁殖力低.通透性好的土壤中SCN的繁殖力也高,沙土较壤土中孢囊量多;土壤中性(PH6.5)时孢囊繁殖量最多,在偏酸性土壤中孢囊繁殖量大于偏碱性,但过酸或过碱(<pH5.3>pH8.0)都不利于SCN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长期地膜覆盖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对比法对沈阳农业大学长期(1989~1992)地膜覆盖定位试验地棕壤中磷素的平衡与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覆膜之后土壤磷移出量增多而积累量减少。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l-P形态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而Fe-P和Ca-P形态磷含量有所提高.覆膜后土壤中吸附磷和保持磷的数量下降,而解吸磷能力增强、试验结果还表明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上壤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含量以及提高磷的解吸能力,增加幅度最大的是Al-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因此,增施有机肥是恢复和提高覆膜后土壤磷素肥力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配合深松对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冬小麦季设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0%(M0)、10%(M1)、20%(M2)3个主区,夏玉米季设置传统耕作(P)和深松耕作(S)2个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与作物产量等。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M0P)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深松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03%和6.57%,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提高46.12%和28.01%;pH由8.17降到7.94和8.00;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深松耕作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在小麦季分别增加15.77%和17.28%,夏玉米季分别提高66.49%和55.30%;作物总产量分别达到39 256和36 618 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3.20%和10.46%。综上所述,冬小麦季采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夏玉米季深松播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微生物量,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改良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