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贵叶  秦蕾  Tayeb Muhammad  张洋  张颜  梁燕 《园艺学报》2017,44(11):2109-2116
通过EMS诱变获得了1个可稳定遗传的番茄黄色柱头突变体,命名为ys(yellow stigma)。色素含量测定发现: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s柱头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对香豆酸和柚皮素查尔酮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呈黄色的柚皮素查尔酮的大量积累可能在黄色柱头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分析发现,突变体和野生型在柱头表面结构、柱头可授性及花粉活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突变体ys与野生型构建的F_1、F_2、BC_1以及BC_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F_1和BC_2均为绿色柱头植株,F_2和BC_1群体绿色柱头植株与黄色柱头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0.05),表明黄色柱头突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2.
黄瓜叶色突变体遗传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从黄瓜雌性系9110G中发现能稳定遗传的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子叶和第1~2片真叶最初为金黄色,叶绿素含量约为正常株的3/5,但随着叶片的生长这些叶片逐渐转绿。该突变体叶色黄主要是由叶绿素降低引起的,与类胡萝卜素无关。通过对亲本、F。、BE及F2后代观察和叶绿素测定,证明该突变体是细胞核遗传,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并且绿色对黄色为不完全显性。该突变性状是研究光合系统和基因定位的好材料,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指示性状鉴定杂种纯度。  相似文献   

3.
转化CaMV基因芸薹属蔬菜植株抗病性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转化CaMV 弱株系Bari1 基因􀀂 的大白菜、菜薹、紫菜薹和花椰菜植株为试材, 研究了CaMV 弱株系Bari􀀁1 基因􀀂 所提供的遗传工程交叉保护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转化CaMV 弱株系Bari􀀁1 基因􀀂 的大白菜、菜薹、紫菜薹和花椰菜植株中, 48. 08%对CaMV强株系CABB􀀁BJI 具有较强的抗性, 51. 92%表现为敏感。抗性基因( CaMV Bari􀀁1 基因) 在自交代( S1) 中大多数( 76%) 表现为典型的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 部分株系的抗性出现了15 1, 1 1, 1 3 和1 95 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豌豆隐性突变体带化茎伞状花序(Fasciatedculm and umbel) 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研究表明, 突变体的花蕾密生于茎顶端, 花序呈伞状。遗传试验表明, F1 代植株皆具正常的茎和花序, F2 代突变性状和正常标记性状呈3∶1 分离, 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支配, 用基因符号fcu 表示。fcu 基因具有使茎带化和产生伞状花序的双重遗传效应。以标志基因系L1238 和w2 为工具材料, 对豌豆fcu 突变体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 突变基因fcu 与矮茎基因le 表现连锁, 其交换值为31 .92% ±3 .62% 。已知le 位于第IVB 连锁群,因而推定fcu 也在该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5.
以欧美杨107为试材,采用农杆介导法进行双抗虫基因(Bt Cry1Ac基因+API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探讨了影响欧美杨107的遗传转化的不同因素,初步建立了欧美杨107品种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经PCR检测和虫试效果,证明了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欧美杨107的基因组中,从转基因株系中筛选出生长发育正常并抗虫能力强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S0代花色嵌合体自交后代的白花及突变的黄花株系为材料,构建BC1和F2分离群体,通过目测及卡方测验的方法对其花色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花色突变体是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白花(WW)对黄花(ww)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并通过与前人对甘蓝型油菜花色变异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花色变异的来源和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矮牵牛W138株系构建突变体库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花器官发育突变体,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花萼和花瓣发育异常,命名为aps(abnormal petals and sepals)。与正常W138植株相比,aps突变体最明显的表型是花冠开裂,通常为3裂,同时5个花萼中有2个出现部分瓣化。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突变体瓣化花萼的表皮细胞表现为正常花瓣的细胞形态。通过突变体自交、与正常姊妹株和矮牵牛W115株系杂交以及F1自交和回交等遗传分析发现,aps突变性状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q PCR分析结果表明,在突变体花萼中,3个B类基因(FBP1、PMADS1和PMADS2)和部分E类基因(FBP2、FBP4和FBP5)出现异位表达或表达量显著升高,而所有A类基因(FBP26、FBP29、PFG、AP2A、AP2B和AP2C)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E类基因FBP9和FBP23的表达量也下调;突变体花瓣中,A类基因除FBP29不表达外,其他所有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B类基因FBP1和PMADS2,E类基因FBP2、FBP5、FBP23和PMADS12的表达量上调;C类和D类基因的表达在突变体花萼和花瓣中没有明显变化,但在雄蕊和花柱中C类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D类基因FBP7在子房中显著下调。aps突变体为研究矮牵牛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以茄子叶色黄化突变体‘chl861-2’及其叶色正常近等基因系‘0643-1’为试材,研究其生长变化趋势、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变化和光合特性。该突变体具有叶绿素缺失突变特征,从子叶期开始表现出叶色黄化现象,子叶浅黄色,整个生育期真叶黄色。突变体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生育期延长,生长势和果实显著小于野生型,单果质量只有野生型的71.58%;在苗期、门茄开花期、四门斗开花结果期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比野生型亲本显著降低;在苗期、门茄开花期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野生型,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低于野生型,胞间CO2浓度(Ci)高于野生型。以突变体与3个正常叶色自交系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对突变体叶色黄化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性状为隐性核单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mchl-1。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育出能够在内蒙古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三叶草品种,以高加索三叶草(2n=6×=48)为母本,白三叶(2n=4×=32)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及胚拯救技术得到了杂种F_1代,选择9个杂交F_1代稳定株系,以亲本为对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16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11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2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4.86%;11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73 4~0.477 1,平均值为0.241 2;9个杂种F1代的株系与父本白三叶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相似系数较小,表明9个杂种F_1代的株系表达了更多源于母本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叶女贞对比试验,初步发现:树高、地径均排在前10位、生长量较大的株系有3个,为12号、14号和16号;叶片冻害较轻、春季枝梢抽死长度较短、有干梢的枝条数占总枝条数的百分比较少的株系均排在前10位,在抗冻方面综合表现较好的株系有ZZ20、P2和H8。观测期内69个株系中没有发现生长量和抗冻综合表现均好的株系,可能是栽植年限较短,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太多,追成调查数据的偏差,需要继续观测试验。  相似文献   

11.
 ‘秋白80’是由两个自交不亲和系‘07S780’和‘05S1712’配制而成的秋中晚熟大白菜一 代杂种。生长期86 d 左右,植株半直立,叶色浅绿,帮白,成株株高43.0 cm,开展度66.0 cm。叶球叠 抱、中桩,倒卵圆形,心叶浅黄、叶球高29.0 cm、叶球直径24.4 cm、球形指数为1.2,单株质量3.1 kg, 净菜率达75.0%,净菜产量90 ~ 112.5 t · hm-2。  相似文献   

12.
结球芥菜的生长动态与叶球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球芥菜自播种至叶球采收可分为发芽、幼苗、叶簇生长和叶球形成4个生长期。植株、根、外叶和叶球的鲜样质量和干样质量随生长进程均逐步增加,呈单峰曲线的增长动态。叶球的鲜样质量和干样质量分别占植株鲜样质量和干样质量的48.2%和48.8%,经济系数近0.5。生育过程中,第1~5展叶是培育幼苗和叶簇的功能叶,第5~9展叶则是叶球形成的主要功能叶。叶球形成过程中球叶数及其叶面积和质量均逐步增加,采收时叶球约有12片球叶。球叶的叶面积和质量都由外而内逐渐减少,叶球的大小和质量主要决定于最外面的6片球叶(占球叶面积的84%和叶球质量的85%),属叶重型叶球  相似文献   

13.
以亮叶无蜡质紫色芥蓝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和多蜡质紫色芥蓝野生型为试材,对芥蓝叶片发育过程中最外层的表面蜡质进行系统地观察,并对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多蜡质野生型芥蓝和普通绿色芥蓝(CK)的干物质量、VC、可溶性糖、粗纤维、蛋白质、花青苷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多蜡质野生型芥蓝的叶面蜡质明显多于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野生型芥蓝和紫.中花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均明显多于叶片腹面;野生型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退化速度明显慢于叶片腹面。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的VC含量高于野生型芥蓝,而粗纤维(DW)含量低于野生型芥蓝,说明紫.中花芥蓝有利于改良现有芥蓝的营养品质,有望育成高VC含量、高花青苷含量、以生食为主的芥蓝品种。芥蓝叶片的无蜡质性状对多蜡质表现为隐性遗传,紫色对绿色表现为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外源蔗糖对弱光胁迫下南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蜜本南瓜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正常光照(300μmol·m-2·s-1)下叶面喷施清水(CK),弱光(150μmol·m-2·s-1)下喷施清水(T0)、1%的蔗糖(T1)和2%的蔗糖(T2)。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显著降低了南瓜幼苗的株高、茎粗、生物量、壮苗指数、比叶重等生长指标,以及荧光参数、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弱光下叶面喷施1%和2%的蔗糖提高了南瓜幼苗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比叶重、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和Pn-PPFD响应曲线及其参数等,其中喷施1%蔗糖增加幅度较大,地上部鲜质量、干质量、比叶重、叶绿素总含量、Fv/Fm、qP、TRO/RC、Ψo、AQY和P_(n max)分别比弱光处理显著增加了28.5%、40.6%、31.3%、5.7%、27.9%、37.5%、3.4%、14.3%、38.5%和34.3%,以上指标喷施2%蔗糖处理与1%蔗糖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弱光下喷施蔗糖可促进南瓜幼苗的生长并有效改善光和性能,且以1%蔗糖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黄瓜叶色突变体遗传及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叶色正常(绿色)与叶色突变(黄色)黄瓜材料为亲本,配制正反交杂交一代(F1)、回交一代(BC1)及F2代分离群体。以此为试材,对黄瓜叶色突变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叶色突变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F1、BC1及F2后代中绿叶植株与黄叶植株比例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叶片绿色对黄色为完全显性,叶片黄色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AFLP技术和BSA方法,筛选到1对引物组合在绿叶和黄叶亲本与绿叶和黄叶池间同时表现多态性,绿叶亲本和绿叶池在大约200bp处有1条特异条带,而黄叶亲本和黄叶池无带。F2代验证发现鉴定结果符合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尿素涂膜液在苹果上的喷施效果,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叶面喷施尿素涂膜液和清水(CK)的方法研究了苹果叶面喷施尿素涂膜液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苹果叶面喷施尿素涂膜液新梢生长量、叶片厚度、叶片鲜重、叶面积分别比对照增加50.0%、15.0%、6.2%和9.3%,百果重、果型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4.4%和3.3%,产量较对照增产9.8%,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叶不仅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中,还可为南瓜抗虫、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植株整体长势、熟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成熟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灰色,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片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间明显剥离,存在明显的空隙。利用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构建的六世代遗传群体,调查发现F2的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表明南瓜银色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刘志  王冬梅  张景娥  闫忠业  吕天星  杨锋  伊凯 《园艺学报》2010,37(10):1695-1696
‘岳苹’是以‘寒富’ב岳帅’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熟苹果新品种。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质量295g,大果545g。果实鲜红色,果面光洁。果肉黄白色,松脆、中粗,汁液多,风味酸甜、微香,硬度11.2kg·cm-2,可溶性固形物15.3%,可溶性糖12.49%,可滴定酸0.22%,维生素C0.052mg·g-1。S基因型为S1S2。果实发育期165d左右,营养生长期220d。丰产,稳产,耐贮藏,抗寒,抗苹果轮纹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